浅谈《道德经》第十六章

2023-10-21 09:01:40 字數 453 閱讀 8853

老子先生认为,在达到极致的空虚与无欲时,才能做到坚守清净和无为,世间万物一起生长,道作为万物之母,不干涉他们的成长,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自由生长,看着他们出生、长大最终又回归到最开始的地方。

就像生老病死,从**来归**去一。其实老子先生也是在告诉我们,对于尘世的东西得知我幸,失之我命。我们不必对于它的得失有太多留恋,在我们出生时他并不属于我们,当我们死去时他也是不属于我们。最终的结果他都是会离开我们,那为什么要花时间去为他的失去而伤心难受?

我们干净的来干净的去,最终回归到原始的地方。这是一种常识,也是道的明智之处。你若明白了这个道,不抓取,不为得失而难过,你就你就不会有争夺的欲望,也就不会为了得到他而费尽心思,自然也不会为了他而干出凶险之事。

大智慧的人是能够包容别人的一切,能够做到公、公正,公平公正才是社会中最普遍的存在,若做不到公平公正就会有偏,自然就会有争吵,作到了公平公正方能平静宁,这样才能长久,才会没有危。 #百万创作者计划#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理解翻译

一 原文 王弼本文字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 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 翻译解读 孔的本性和德行,关于孔洞缝隙的容纳潜力只取决于道,孔的德性遵从于具体道的运行 比如 小孔成象包容...

轻扣《道德经》玄妙之门第二十一章仙佛之容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圣人老子命名仙佛之容。仙佛菩萨天尊,在人们心目中虚无飘眇,似真似假。由于没有人能够见到,所以其具体形象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圣人老子,他是得道的真人,他给我们描纷出仙佛道真的形象。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德,是对德行圆满,于大道合一,存于高维时空的仙佛天真的尊称。仙佛天真修行境界达到圆融...

道德经和易经哪个才是根本?

道德经和易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它们的本质和重点却有所不同。易经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之一,主要 的是宇宙 人类和事物的规律和变化。易经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组成,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解释,阐述了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