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基础”涵义的问题

2023-10-21 06:26:35 字數 4196 閱讀 7179

孟繁森 中国作家 哲学家

作者絮语:

有哲学界同仁私信我说,2023年2月,你和李靖宇联署发表的哲学**《关于“经济基础”涵义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查找不到,因为那时还没有因特网,请问能否把这篇**重新发表一下,方便大家查阅和参考呢?

有此一问,决定“挖坟”,用电脑重新敲出来发到网上,以飨读者。

【注】

《关于“经济基础”涵义的问题》原载吉林**2023年2月13日理论版头题;

年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研究》第5期全文**;

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将此文作为建国以来与杨献珍、杨长福并列的三种代表性观点之一,编入《哲学争论》一书出版;

年此文被**党校哲学教研室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编入《哲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第5 期。

关于“经济基础”涵义的问题。

孟繁森 李靖宇。

关于经济基础涵义的问题,我国理论界早在“**以前就曾发生过争论。近年来,有些同志又开始发表文章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吗?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之一的经济基础,到底是指什么说的?是单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还是兼指生产力?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大多数同志多年来都采用前一种意见。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经济基础不仅是指生产关系,也应该包括生产力。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我们知道,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对范畴,因此,我们不能脱离上层建筑来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所以叫作“基础”,是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的,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有所区别的。上层建筑所赖以竖立其上的基础,既不是生产,也不是物,而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但是我们毕竟不可以把这些关系归结为生产,归结为物。能够构成上层建筑的基础的那种关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种社会关系;第二,它必须是一种能够直接决定其他一切(法律的、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即上层建筑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关系。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第6页),把它称作“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那么,生产力具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第一,生产力所表现的不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第二, 生产力不能起到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作用。比如,在阶级社会里,法律、国家、思想体系等在本质上都是阶级的, 上层建筑的这种阶级性的直接根源就不是生产力,而只能是生产关系。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归根到底就是阶级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阶级关系直接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阶级性;而生产力即使在阶级社会里也不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的阶级性从生产力中是找不到直接根源的。生产力是通过入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而间接地作用于上层建筑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而间接地影响人们和自然界的关系的即生产力。

由此可见,上层建筑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直接竖立在生产力之上,所以经济基础不应包括生产力。诚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时也称“经济”或“生产方式”为“基础”,然而他们是在“经济”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的总的、整个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并且他们常常是在谈到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总动力时才这样使用这两个概念的,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讨论经济基础的确切涵义时,如果把“经济”或“生产方式”归之于它们的每一种要素,那可就是错误的了。

【马克思 恩格斯】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这段话,就是被列宁称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周密说明”的马克思那一大段话的开首部分。主张经济基础就是指生产关系总和的同志,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这段权威性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主张经济基础也应该包括生产力的同志反驳说: 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把生产关系孤立出来,而是讲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所以不能由此得出马克思讲的经济基础就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些同志的反驳理由至少是不够充分的,因为他们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的理解就很值得商量。我们认为,第一,马克思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句话,“中心词”就是“生产关系”,句中的其他成分都是紧紧围绕生产关系的,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第二,马克思的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的结果的,而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它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所以马克思在表述他研究的总的结果时,不可能不联系生产力(正如不可能不联系上层建筑一样),因此也就不可能把生产关系孤立出来讲。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没有把生产关系孤立出来 就认为马克思讲的经济基础不是指生产关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原意,我们应该再引述一下马克思这段话的上文(这段文字同我们上面引过的那段话虽然只有三行的间隔,但却很少有入提到它):“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同上)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 “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亦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在这里,马克思还谈到“对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而政治经济学,大家都知道,它的研究对象正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这一点,是否也可以作为马克思讲的经济基础就是指生产关系总和的一个佐证呢?

当然,马克思在表述他的这一思想(即经济基础就是指生产关系总和)时,并不总是使用“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这样的术语,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问题,他也使用过其他术语。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作家也是这样,但是,只要我们不是东摘一点、西摘一点,不是死抠马克思著作中的个别词句,而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他的基本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各种表述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列宁研读了那么多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但他却没有在个别词句上纠缠,没做个别词句的俘虏,他从马克思的不同表述方式中得出的确定结论只有一个:“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

【资本论】

关于“经济基础”的提法问题。

关于“经济基础”的提法问题,我们根据所查阅的有关资料,了解到“基础”一词**于希腊文,而“上层建筑”一词是从技术名词借来的。它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里都是借喻说法的范畴,是一副对称的对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一般都采用与“上层建筑”对称的提法,把经济基础只称做“基础”,而不在“基础”前面冠以 “经济”二字。他们偶尔加上“经济”二字,也是为了用“经济”这个词来修饰或强调“基础”(马克思还曾经用“现实”二字来修饰“基础”),这同列宁曾经称“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一样,不过偶一为之,并无把它们固定化之意。但是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把基础固定化地称做“经济基础”,这似乎不合马列的原意,而且这样提与“上层建筑”也不对称,因为对称的提法应是“基础”和“上层建筑”或“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既然我们不称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称基础为“经济基础”呢?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建议供大家讨论:今后在运用“经济基础”这一概念时,最好能去掉“经济”二字,而只称“基础”。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哲学作为一门 人类存在 知识和价值的学科,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思考,而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可以获得对自身和世界的更深刻理解,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本文将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并阐述其在认识论 形而上学 ...

经济随笔丨关于三季度经济数据的七个“看”

去年经济增速按季度看分别是。 今年前三个季度分别是。 今年二季度的. 跟去年二季度. 的基数较低有关。同理,今年三季度的. 跟去年三季度. 这个基数提高有关。总的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长. 这与年初确定的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左右 的今年发展预期目标,比较吻合。看一国经济...

这,才是未来10年经济的核心问题

日前,一篇关于高校教师为调研而跑外卖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体验,更是对当下经济转型的一种思考。当快递 外卖 网约车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引擎时,我们不禁要思考 我们的经济真的是在向前发展吗?四十年前的中国,正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涌动着无数的创新机会。那时的市场如同一片未被触及的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