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一代英雄哥舒翰,最后的决战,守护了潼关的悲秋

2023-10-22 01:35:28 字數 1571 閱讀 4811

高适:“高仙芝、封常清,都被斩了”

哥舒翰:“偌大的朝廷竟然无可用之将,只剩下我这个半身不遂的废人。”

哥舒翰用力从轮椅起身,身体贴在墙上,满眼惆怅地望着城下正在备战的士兵们,手握着诏书用力捶打着城墙,心瘁悲痛。

若此时,我抗旨不出关迎战,朝廷必将我处斩,谁来代替我?”哥舒翰问道,年事已高的他声音很低沉嘶哑,但又像声嘶力竭似的问着高适。

只怕监军太监边令诚”高适显得很无奈。

哥舒翰听后,发出一阵令人寒颤的笑声,“如果我年轻几岁,该多好”,说完,便拔起了佩刀,幽幽、凉凉地吟着诗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北斗七星高高在上,哥舒翰夜里都带着刀。吐蕃到现在还在窥视着,想要过来掠抢我们放牧的马牛羊,但是却不敢跨进临洮界一步。

在场的士兵们听后,心里翻山倒海、吞声忍泪。

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一路举兵南下,短短半年内直逼长安的门户--潼关。

此时的唐朝,昨日还是安祥的模样,一觉起来,叛军已兵临城下,国家支离破碎。

哥舒翰作为镇守潼关的大将军,频繁接到圣旨:圣上下诏命其出关迎战。

潼关--关中屏障,地势险要,南高北低。哥舒翰自知出关迎战,必是败路一条,自己也难脱失职之责。但帝之诏,不可违,为了不让侫臣监军,哥舒翰不得不领命出战。

这里不得不说晚年的唐玄宗,你真糊涂呀,怎么就听信杨国尽等侫臣的谗言,多次镇压哥舒翰出关迎战,险些把唐朝玩没了呢。

不出意外,哥舒翰挥泪带队的士兵们中了安禄山叛军的埋伏,三面受敌(被截胡、围困、截退路),乱箭穿身而死,士兵们惨叫声透过窄长的狭谷响彻云宵,后援部队仓惶而逃。

回到营帐,刚坐下的哥舒翰还没来得及缓气,又被投叛的士兵们逼宫,他们盛气凌人地让哥舒翰投降。

哥舒翰一生正骨,岂会因战事失利而动摇保家卫国之心。

他把带头投叛的士兵杀了之后,吡着嘴,压住怒气对着高适说:“扶我上马。”

帐外,哥舒翰很吃力的上了马,对着高适说:“请君努力破围而出,禀圣上,臣哥舒翰虽是胡人,但从未想过叛变。”说完,便拔枪,用力“驾”的一声,冲到营帐口,挥刀砍向叛变的士兵们。

毕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哥舒翰早已没有壮年时威风凛凛、骁勇善战的影子,三五除二就被叛变的士兵们拿下。

走,高适,禀圣上,臣哥舒翰没有降。”哥舒翰力竭声嘶的喊着。

看到这,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也替他惋惜。

哥舒翰中年从军,屡立战功。他打得了吐蕃,攻取得了唐军一直未能攻克下来的石堡,就连治理有方,震慑三军,吐蕃都不敢靠近。

他一生保家卫国,忠心耿耿,最终却成了朝廷内斗的牺牲品,不得不令人唏嘘。

也不由令人试想,若当年唐玄宗没那么糊涂,强压哥舒翰出关迎战,凭哥舒翰勇而有谋的智慧,守住潼关绰绰有余,长安也不会沦陷,唐朝国运气数也不会衰退得这么快。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备注:剧情源自电影《长安三万里》。

#新手扶苗计划#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背后的英雄蔡威

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壮丽史诗。这场壮丽的征程背后,有着一个英雄的名字,蔡威。他是一位电讯专家,他的贡献和勇敢不仅保护了红军,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长征路上,红军面临着种种困难,从缺乏给养 敌军的追堵堵截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红军却像 一样...

《长安三万里》李白的梦想与现实

跟着追光动画的光芒,两刷了今年热映并好评如潮的 长安三万里 跟着稳重的高适和飒爽的李白,梦回大唐,长安城的繁忙街巷 华丽的宫殿和精妙绝伦的诗词,映入眼帘应接不暇的的尽是盛世繁华的景象。长安 是李白,更是高适建功立业,谋求功名的地方,是他们毕生的男儿梦想。三万里 是一个又一个十年,从朝如青丝到暮成雪,...

题目 长安三万里 唤醒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之梦

在当今充满碎片化信息和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中国电影 长安三万里 以其独特的魅力,成功唤醒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带着观众穿越千年,感受唐代诗词的壮美和历史人物的情感。电影开篇,我们看到李白在黄河边豪饮,他的豪迈和悲苦交织,深刻地勾画出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观众身边的朋友也被李白的诗吸引,这一场景让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