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悠悠过梁山 梁山运河文化浅说

2023-10-22 15:45:10 字數 8184 閱讀 6395

京杭运河梁山段,位于“运河水脊,中枢之地”,处在大运河的关键河段:一是梁山县境内的安民山(俗称小安山,史籍中记载为“东平路须城安山”,今属梁山县小安山镇)是元代济州河与会通河的结合点。元至元二十年(2023年)开凿完成的济州河,自济宁鲁桥北上,经开河、袁口向西北共150多里到达安民山西南,接济水,北入大清河;鉴于水运转陆运不便,元至元二十六年(2023年)又开凿了长250里的会通河,由安民山接济州河,向西北经寿张县城(今梁山县寿张集镇寿张集村)东、沙湾、张秋至聊城,再到临清接卫运河北去北京(济宁古运河-百科)。正是由于济州河与会通河的开通(后来这两段河道及山东境内的运河统称会通河),古代的运河才被“裁弯取直”,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才全线贯通。二是运河在梁山境内的国(音guī)那里与黄河相交,曾经“黄河东流,运河北上”,两条大河一度形成了“河和之契”的壮美景观。三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载煤运铁路通道“瓦日铁路″和京杭大运河在梁山县城北相交,依托这个特殊位置优势、占据了西煤东运咽喉要地而兴建的梁山港,凭借运河的内河航运优势,能吸纳晋陕蒙的优质煤炭沿运河入长江,辐射江浙沪;梁山港的大宗货物,还可以通江达海对接“一带一路″,近可肋推山东经济发展。四是京杭大运河与运河梁山段从“八百里梁山泊”故址的核心区域穿过,大运河和梁山泊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大元新开会通河记碑

黄河梁山段国那里穿黄闸处的三块牌匾 自从七百多年前梁山大地上有了运河,也就逐渐地产生了独具特色、多个方面的梁山运河文化,例如运河工程文化、运河宗教文化、运河与水浒文化、运河商贸文化、运河建筑文化、运河饮食文化、运河红色文化、运河民俗文化、运河诗词文化等等。本文仅就梁山运河文化中的诗词文化、水浒文化、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梁山运河古道

梁济运河一、梁山的运河诗词文化。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维护王朝大一统的政治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运河开通后,南来北往的**里,有不少“文化人”,在梁山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仅笔者所搜集到的,就有大运河开通后元、明、清三代114位作者的古诗文210篇(其中古诗词178首)。在这些诗词的作者中,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清代康熙帝),有开国元勋(明代刘基即刘伯温),有官居极品的宰相(明代的徐阶、叶向高、谢迁)、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明代胡俨、王暐、郭谏臣、刘荣嗣,清代武全文、蒋作锦、蒋楷等),有状元、翰林学士、诗文大家(袁桷、萨天锡、贯云石、曾棨、谢肇淛、施耐庵、凌濛初等),也有高僧大德、名真高道(楚石梵琦、朱思本等),以及社会贤达、野老遗贤等各界名人。咏梁山的古诗词内容丰富,涵盖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主要是:

位于京杭大运河与瓦日铁路交汇处的梁山港。

列车正在通过瓦日铁路梁山京杭运河大桥 (赵卫东 摄)

(一)吟咏大运河的航运繁忙。在运河里来往的船只,有官船和民船。官船主要是运送漕粮、盐、木材等物资,清代中叶,每年行走在运河里的官船编制由明代中叶的12000艘增加到14500艘;民船也有不少的数量。由于运河梁山段地势较高,船只无论往南往北,都要经过座座船闸,所以过往船只往往需要等待过闸。“开河河不开,万舸在平地。海市不得观,见此河中市。”—明代**方豪这首《开河》诗,不无诙谐地调侃:这里虽然叫“开河”,但船在河里走不动;“海市”没见着,运河里的“船市 ”倒是见着了。有的人也较有耐心,甚至还乘机观赏:“百丈方舟一线泉,待风待闸两流连。”(明•谢肇淛《舟滯安山》),柳下酒香停客棹,渡头灯白近酒家。”(明•郭谏臣《开河驿夜坐》)“篷窗静依南风坐,渡口人声杂鼓颦”。最热闹、最令人大开眼界的,还是皇帝的龙船从运河里经过:“彩旌迤逦射波红,画鹢乘流驭顺风。日照牙樯悬艾虎,霞侵锦缆驾飞龙。两地男妇迎天笑,万国山川献帝功。长缕无庸呈五色,华封三祝古今同。”(清•佚名《端阳日圣驾过开河镇》)

俯瞰梁山美景 (关义华 摄)

(二)吟咏梁山运河两岸的美丽风光。路经梁山的人们,有的趁待风待闸的空闲时间,有的专程下船,到岸边、到离岸不远的梁山、安民山、安山湖等处去转转、看看。他们欣喜地看到:“梁山水泊八百里,容得碧鸥千万群。”“千顷芙蕖送我船,碧香红影弄娟娟。梁山风景能消得,不到西湖却十年。”(元•袁桷《梁山泊》)“门当杨柳湾湾碧,水贴芙蕖岸岸红。”(元•袁桷《安山晓泊》)“庄严宝阁镇河流,龙象开成南部洲……风尘迥出三千界,云气如登十二楼。”(明•刘尔牧《安山河上登千佛阁》)“烟锁垂柳千万缕,清风摇曳画难成。”(清•陈良谟《线岭秋烟》)“巍巍高耸蓼儿洼,径曲幽深去路赊。雨润青松凝碧露,日融枫木衬丹霞。层峦直矗晴云外,众壑横连渤海涯。楼阁重重光灿灿,花飞疑是梵王家。”(清•滕永祯《梁山叠翠》)…这是跨越时空的梁山之旅;在诗人们的笔下,梁山全境早已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名胜区”了。

(三)吟咏梁山的悠久历史。梁山县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稼穑渔猎、繁衍生息;西周时期的须句国,其都城就在今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村;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刘武田猎时薨于梁山,这座当时名为“良山”的山便改名为“梁山”,以纪念梁孝王;梁山汉墓、小安山汉墓、薛垓(音hǎi)汉墓等的出土,更是证明了:在汉代,梁山就有大量的人口居住;梁山县境内还有古代的寿张县城、范县县城遗址。“四海妇孺知水浒,五洲旅客寻踪迹”。(李文朝《满江红•水泊梁山》)最有名的,还是梁山泊,还是宋江起义,还是描写梁山好汉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客路三千里,舟行两月余。……蔓草须句国,浮云少昊墟。”(明•刘基《过南旺守闸》)“古篆模糊字剩香,汉文爱子猎山旁。当年王府多贤傅,敢使禽荒误孝王。”(高纪龄《帝子遗碑》)“济阴极东原,连云浩无际。昔为大盗区,过者皆裂眦。今为尧舜民,共乐太平世。运河经其中,尽日闻榜枻(yì。榜枻:船桨)。”元•朱思本《梁山泊》)“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佰里……”元•高文秀《双献功》)“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明•施耐庵《水浒传》)“飘飘愧陈人,历历见遗址。流移散空洲,倔强寻故垒。”(元•袁桷《过梁山泊》)“旧县谁知汉寿良,黄流不至岁偏穰。好驱牛犊归田去,不使王家半段枪。”(清•蒋楷《过寿张集》)。

搬罾捕鱼(四)吟咏梁山淳朴的民风。梁山人重义轻利。元代著名诗人贯云石对此深有体会,他在《芦花被》序中说:“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其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他在《芦花被》诗中说:“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籍为茵……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看到以渔翁却绸为主题的《芦花道人换被图》后赞道:“坐对渔翁交有道,青绫何似芦花好?……起来拍手波粼粼,欸乃撼动人间春。”(元•王冕《芦花道人换被图》)。梁山人热爱学习。“终日朔风吹玉树,连朝寒雾落琼花。南邻闭户书为枕,北里围炉酒当茶。”(明•韩成己《梁山雪望》)梁山人孝行可风。“谁从父母见天真,三百年来第一人。岂为名行标孝子,只将菽水慰慈亲。鸡余庋(guǐ置放器物的架子)上空留客,椹采檐头不染尘。奉养休看容易事,倒今闲里话津津。”(清•赵瑢《题董孝子碑》)“生身父母谁能养,卖菜佣儿独自隆。香染河流流不尽,好从行路溯遗风。(清•赵增《题董孝子碑》)“孝子张彦龙,筑墓三年苦……巍然三百年,相见亲负土。”(清•李彦藻《张公墓》)。梁山人注重名节。“冰心原自出天撞,壶阁云封月上窗。一死夜台清更好,名流海岳与三江。(明•高默《挽于节烈》)”

黄河运河交汇处。

黄河运河交汇处 (梁山县国那里村)

司垓退水闸(五)吟咏梁山运河治理。梁山位于黄河运河交汇处,历朝历代都把治河作为要务,不敢有任何懈怠;从运河梁山段过往的诗人们,深知其中的道理,在他们的诗词中,对此也屡有提及。“我上梁山望曹濮,长叹沧桑变陵谷。万人举锸功莫施,犹拟宣防再兴筑。”(明•黄哲《河浑浑》)“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劳意,安澜早奏功。”(清•爱新觉罗•玄烨)“天寒日短动欲夕,倾筐百返不盈尺。堤傍湿草炊无烟,水面浮冰割人膝。”(明•谢肇淛《疏浚运河工程》)。

云雾中的水泊梁山(忠义堂 替天行道杏黄旗)

二、运河与水浒文化。“世上偏多难平事,五洲到处说梁山。”(臧克家)“几百年来,《水浒传》成为全球流传最广的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提到‘水浒’,就会联想起这里——‘水泊梁山’。”这是**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纪录片《寻找水浒》中的一句话。北宋末年,宋江曾经占据梁山,以方圆八百里梁山泊为依托,举行了一次“替天行道”的农民起义;之后不久,元代大运河又从梁山泊的核心地带穿过。大运河这条文化长河,也是传播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平台,于是,关于宋江和梁山好汉的各种民间传说,各种诗歌、散文,各种戏曲,加之正史里对宋江一事确有记载,便逐渐经由运河传播到大江南北。从北宋末年起,经过近四百年的口口相传、反复加工,终于由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施耐庵将其整理成《水浒传》(也有研究者认为由施耐庵与其**罗贯中共同整理成书)。《水浒传》把宋江起义放在当时已名声极大的梁山泊这个地方来写,迅速提高了《水浒传》的知名度;《水浒传》的走红,又大大提升了梁山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是“古景名著两生辉”。巧合的是,有专家考证《水浒传》最全最早的刻本出现在明代万历十七年(万历己丑年,公元2023年)孟冬,而梁山摩崖石刻《莲社施茶碑记》则立于万历十七年四月,比上述《水浒传》刻本还早,且碑上的“率兹水浒”字样至今清晰可辨。

水浒文化是在《水浒传》成书和传播过程中而派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质文化两个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水浒传》是水浒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忠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水浒文化有一些值得弘扬和传承的东西,比如:“忠”,主要表现为:爱憎分明的忠义观念——忠君报国,“反**不反皇帝”“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乐善好施的道德追求——不畏**,不惧强权,同情弱者,崇尚道义,追求公正。异姓一家的团队精神——虽人人个性鲜明,但处处精诚相待,没有等级观念,不论先来后到,不分贵贱,无论亲疏。见义勇为的侠义情怀——“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义”,有四个境界层次:第一个是“忠义”,这是从理想价值层面讲。在过去是忠君报国,在现代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是“义”的最高境界。第二个境界是“道义”,这是从道德价值层面讲。“替天行道”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铁肩担道义”也正是历代仁人志士社会责任感的写照。第三个境界是“信义”,这是从行为价值层面讲。重信守诺,言而有信,这种“诚信”正是当今社会最值得提倡的理念。第四个境界是“情义”,这是从伦理价值层面讲。做人要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不能忘恩负义、背信弃义……如果人们都有这种价值追求,这个世界将充满爱,人间将洒满阳光。

三、梁山的运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本文仅就梁山运河地名文化符号、运河号子和运河歌谣作一简说。(一)梁山运河地名文化符号——“一溜十八口”。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段,由于明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河水暴涨,决原武黑洋山……漫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明史?食货),于是,永乐九年(2023年)对会通河进行了疏浚、局部改道和原有节制闸的整修。元代会通河旧道由安山湖西面北注卫河,新道改从安山湖东面北注卫河,其中梁山一带“因袁口以北元时运道已被河淤,而安山、寿张等闸频受河患,乃由袁口北运道东徙,循金线岭东又北经靳口、安山镇、戴庙,西北达于张秋,自张秋南至袁口新开运道一百二十余里,西距元寿张旧运道三十余里。”(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地名是历史的记录。在这次对会通河的疏浚、改道后,从大安山到南旺蜿蜒55公里的大运河上,先后出现了十八个渡口(今分属梁山、东平、汶上三县管辖),自大安山向南依次为:大集口、水背口、常仲口、王仲口、王思口、靳家口、孙坝口、张坝口、王坝口、王吉口、袁口、刘口、菜市口、五里口、老庙口、大坝口、孙口、温口。历经风雨沧桑,“一溜十八口”中,有些“口”因并村、迁移等,现已不存。

打夯夯实大堤。

(二)运河号子。号子,是集体劳动 、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振奋精神、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通常由一人领唱,大家应和。细分起来,有以下四种:1、运河夯歌。筑堤、抢险是运河岸边百姓经常的活路,几乎村村都有打夯队。筑堤打夯时,夯歌阵阵,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夯歌分为雄壮型、幽婉型、调侃型:(1)雄壮型。多在堤防危急、任务紧迫时高喊应急,奋力忘身,其势如破竹,其情若一体,虽人人汗流浃背,但仍忘却饥渴,不知劳累,其夯歌调子高昂雄浑,宛若万马奔腾,恰似激流入海,震人心弦,其喊唱声能传出四五里远。(2)幽婉型。多在重任已完结,觉得身疲体乏,时值天朗气清,人们就悠然自得放声唱起来,一领众应,婉转悠扬,有时引得运河内粮船上的船工侧耳倾听,忘却支篙摇橹。(3)调侃型。多在河堤光顶时喊唱。民工可据所见、所想,触景生情,号词变化多端,韵调时粗时细,意在消除疲劳,焕发精神。 夯号词以历史名人名事或戏曲词语为主,也有日常生活实事、花鸟鱼虫等等,还有不少是自编自创,显示出劳动者无限的聪明才智。运河夯歌内容丰富多彩,相互关联,调式变换自如——喊腻了雄壮有力的,号工调子一变就转入婉转式的;喊着喊着,一会儿又转入调侃型的,或又转入雄壮有力的了。2、下桩号子。下桩号子是最为雄壮有力的。它不同于清闲夯号,因为下桩十有**是在堤防危急时刻,有时是为了堵决口,更容不得一丝懈怠,所以下桩号子既不拉秧,也不唱,只是开头号工喝醒众人,凝神聚力,便一呀必应,似唱非唱,果断异常。3、拉船号子。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船只需要上岸维修或过滩生产,为鼓舞士气,为使众人齐心协力,即兴创作了拉船号子。拉船号子有即景,有叙事,一人领众人和,有时还应用于其他生产活动中。2023年,拉船号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4、打排斧。打排斧即捻船。工匠们在大船排好后,捻工开始填缝捻船。填缝是船板与船板之间要用麻捻加腻子调和、捣匀、砸进充实,防止进水。由于捻船是细活、慢活,工作量大,敲打声单调、枯燥,工匠们很容易厌倦。为鼓舞士气,工匠们统一行动听指挥,敲打成有节点的一种**形式。一人领号,众工匠跟着和。

(三)、梁山运河歌谣。歌谣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最贴近生活,直接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生活在梁山运河两岸的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歌谣,例如《运河岸边柳》《运河九道湾》《运河乡情》《运河纤歌》《运河拉蓬歌》《运河两岸农活歌》《抬土歌》《运河摇橹歌》《运河水》《运河谣》等。限于篇幅,仅录两首如下:抬土歌

嗨!嗨!甩开胳膊挺直腰,脚步走稳好登高!

哼嗨!嗨!嗨!

你也抬来我也抬,抬了河土垫河崖。

河堤修得高又宽,挡住大水保家园。

哼——嗨!嗨!嗨!

头号大筐装的尖,运河挖的深又宽,南北二京好行船。

大船装来江南米,小船又装青竹竿。

抬上堤来筐放稳,排着筐头莫要慌。

嗨呀啦,嗨!嗨!

运河摇橹歌

哟哈哈嚎!手把橹把半边飘,岔开双腿哈下腰。

伸开胳膊使对劲啊,不慌不忙向前摇!

哟哟嚎!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梁山段保护标志牌 (任仲锋 摄)

京杭运河梁山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还有一段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梁山段。**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们一定要按照***的指示,下大气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将运河梁山段建设得水清岸绿、生机勃勃,物阜民丰!(本文部分内容据梁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整理。2023年10月11日)

作者:许安民,男,一九四七年七月生,东平县银山镇石庙村人,大学文化程度。曾任中共梁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梁山县人民**办公室主任、梁山县劳动局局长等职。二〇〇〇年底退居二线后,先后参与了梁山县政协文史委《水泊梁山风情》《梁山与水浒传》《梁山文化概览》《梁山志》《美丽梁山》等十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工作。作品有《古代名人咏梁山》《梁山泊边寻古州》《清官廉吏永流芳》等。现为梁山县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梁山县水浒文化研究学会顾问。

河水地表水过滤器运营维护的知识

河水地表水过滤器的运营维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检查滤芯 滤芯是过滤器的关键部分,需要定期检查滤芯的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滤芯变脏或者损坏,需要及时清洗或更换滤芯。清洗滤芯 使用清水或专用的清洁剂对滤芯进行清洗,去除可能影响过滤效果的污垢和杂质。检查水位 确保设备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于水平状态,避免因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