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远景而深情凝眸

2023-10-31 06:19:23 字數 10880 閱讀 7410

为人类远景而深情凝眸——写在“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

系列报道完结之际

石健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先生是这样认识自己的:“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构建了一座希腊小庙和一个理想湘西,这小庙供奉的是“人性”,这理想湘西融注着赤子情怀;从文先生的文化研究,注目于一个民族的时间深处与历史来路,并为其明确当下坐标与未来去路平添一把明旺的薪火。其品格、其胸怀、其视界,最终指向人类生存与发展:他在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更在为“人类远景而深情凝眸”。

为纪念一代文化大家,自2023年11月起,我们团结报社《文旅周刊》进行专题策划,开展了“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系列报道。

近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该主题,主要这样做:策划先行——借力学者名家为系列报道赋能;主题鲜明——紧扣时代挖掘阐发当下价值;融合传播——团队合作立体呈现。

近一年来,我们追随沈从文先生的步履与文字,去到他出生、成长、游走的地方,流连于他曾驻足并给予他重大影响的地方,站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认真观照他的作品与研究。

近一年来,我们与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联动协作、组合“出击”,诞生近十万字的重头稿件与优美版面,确保此次系列报道与文化传播的深度、高度、温度,力求兼备权威性、建设性、审美性。

近一年来,我们尽全力展现沈从文先生给予的重大精神引导作用和文旅发展启示,尤其就当下湘西如何沐浴沈从文先生遗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事业,给出了地方主流**的真诚建议。

以沈从文先生的精神品格涵养个体与民族的发展,以沈从文先生构建的理想湘西涵养当下文旅发展——值此“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系列报道落幕之际,我们当赓续先生遗志与风范,以“为人类远景而深情凝眸”自励,奋勇担当主流**之文化使命,继续践行主流**人之文化责任。

值此终章,再次感谢沈从文与湘西文艺研究中心、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的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奉献。

在深爱的大地上行走

张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接触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起初,我只是在文学层面上进行思考与理解。

近30年来,我一直在湘西大地行走,沿着沈从文足迹曾经的峒河、酉水、沅水行走。我们考察队在三条河流的源头设立了峒河源、酉水源、沅水源源头碑。通过行走、考察、创作,分别出版了《峒河溯源》与《沅水溯源》专著。

每年端午,边城的龙舟赛又让沈从文《边城》中划龙舟的汉子与翠翠鲜活起来。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回忆。张谨 摄

2023年,我参与了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重走大师路”考察活动。沿着沈从文先生2023年的返乡之路,一路感受、记录与思考,并且撰写了专著《重走大师路》后记。近20年来,我们团队还陆续完成了湘西非遗文化专题与湘西传统村落专题。

纵观沈从文先生一生创作与研究,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爱的流淌——他对人民与土地的深爱;在深爱的同时,融汇着深深的悲悯情怀。他的一生,起起落落,不论顺逆,都保持着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格,都坚持用自己的眼睛**世界,思考人生。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他仍旧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坚守文化理想,坚持追寻真善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完成了从文学创作领域到文物研究领域的精彩转身。

沈从文先生用深沉的“爱”书写跌宕起伏的人生,用坚韧的品格默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我也想用影像来印证他的成果,衍生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多元更立体地记录、传播湘西。

不要错过,不能错过

田华

听说,边城茶峒清水江上的拉拉渡要换大船了,很多人赶着去和老船道别。前不久,我们也去了一趟边城,从清水江边的“一脚踏三省”出发,穿过古镇,去到白塔,又坐拉拉渡去了对面的洪安镇。

那天,我们还去了沈从文在边城的住所。我站在房间里,望向那个可以看见清水江的阁楼,想着这是不是就是傩送二佬给翠翠留的“好位置”。

从去年到今年,为了沈从文,我们又重新走了很多地方,凤凰古城、保靖狮子庵、花垣边城、吉首张排,从他出生的地方,到了他人生出现转机的地方,又到了他回乡途中经过的地方。其实,在这之前,每个地方都是我们常去的,沱江看水,狮子庵探洞,边城漫散,张排摘葡萄,然而这些场景有些熟悉,又有些模糊,都不如沈从文的文字来得真实清晰。

时间在走,正如清水江上的小船换了大船,不可阻挡;光阴在变,留给你的“好位子”,会有其他人去坐。故事总是在发生,也在被遗忘,循环往复,从未停歇。

如果沈从文不写作,那边城还是茶峒,酉水河边发生的历历人事与灼灼的思想火花也会在时光里黯淡,我们肯定不会知道寂静的张排码头还有过那些别样的场景与时刻,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跨越时空,窥视到过往的片段。

回望这一年,不断温习从文先生的那些文字,再次翻开自己稚嫩的**,我想人生不应该被束缚,应该想写就写,想拍就拍,想炫就炫,因为十年以后,再好的文笔,再好的相机,也拍不下现在的美景,记录不了现在的心境。

不甘心、反思和另辟蹊径

彭宁

2023年,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他来到保靖的100周年。

为了《文旅周刊》“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系列报道稿件的采访,我在岁末的一天回到家乡保靖,一路寻访沈从文先生在这里走过的足迹,也探访自己童年、少年、青年的回忆。

酉水河川流不息,“天开文运”摩崖石刻隽永依然,狮子洞口那座“狮子庵”比记忆中“长”大了很多,酉水纤夫广场上人来人往、歌声不绝……这座承载我从出生到18岁时光的小城,挤满许多旧回忆,也处处呈现新模样。

一餐晚饭,快乐不只是一个人的享受。张谨 摄

采访的收获令我很意外,跨越时空才发现,沈从文先生在保靖生活、工作、学习过的地方,也就是我曾经扎着小辫、背着书包游荡生长的地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曾滋养我生命的家乡,于沈从文而言,竟然也如此重要。如果把时间坐标拉长拉远来看,甚至可以说,正是在保靖的这段经历,改变了沈从文的一生。

在保靖,他开始对过往人生不甘心与反思;从保靖,他毅然决然“另辟蹊径”离开湘西进京求学。用如今流行的说法——在保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沈从文走向另一种人生。

此行给我极大感触。命运的齿轮如何才能转动?沈从文用他在保靖的经历回答——首先,你得对自己走过的路和迎面而来既定的路不甘心;然后,你有意识也有能力去深刻反思;最后,你才有机会在时代的洪流中“另辟蹊径”,去“辟”开一条你喜爱和向往的路。

反过来,这其实也算是一个警醒——如果你安于现状,不求反思,躺平在“舒适区”,那么,推动你更好更强的“命运的齿轮”,极大概率就再也转不动了。

这,就是沈从文老先生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我的家乡,给我上的弥足珍贵的一堂课。

是以为记,以此为勉。

越了解越深爱

田浩

要认识、了解沈从文先生,前提是要翻开他的作品,并与他这本超级大书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去年,在《文旅周刊》“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系列报道中,我的任务是讲述沈从文先生与古丈、永顺和龙山之间的故事。

事实上,我鲜有读过沈老的著作。即使“沈从文”对湘西人来说是个并不陌生的名字,即使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边城》节选,但每每谈及沈老相关话题,嘴边却只有《边城》《长河》“翠翠”“幺幺”,再说不出其他。因为报道工作,我第一次知道沈从文先生的足迹竟然几乎遍布湘西州每个县市。于是,我恶补了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相关知识,读了不少他的**著作,趁着这次机会,对沈从文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细想之前不爱沈从文先生的原因,或许是在一开始就对作品或先入为主,或浅尝辄止,看过简介、书评,就拒绝深入了解,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现它的魅力;再者,浅显快捷的网络时代接受特征,使得需要花费时间、沉下心来阅读名著的行为,远不如短**给的刺激来得直接。

拒绝了开始,又怎能获得想要的结果?阅读沈从文作品,就会明白伟大作家的意义和价值。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刻板印象以及懈怠、畏惧,就不去翻开书页,失去与名家名著交流的机会,千万不要一味追求浅层的愉悦,而放弃思考的快乐。

读好书,什么时候都不会迟。

生于湘西,何其幸运

胡承鼎

对于外地读者而言,沈从文写的是边城;但于我而言,这是故乡的人,在写故乡。

我有幸与沈从文先生在湘西的天空下,吹过不同年代的同样的风,爬过同样的山,蹚过同样的河。他笔下的人,还在他笔下的这片土地上,奋斗生活,那些故事,鲜活生动,也由这群人继续上演着。

凤凰石头房子餐馆中堆满了秋收的蔬菜,五颜六色,如春天一般。大自然总是把一切美好默默呈现给默默的劳作者。张谨 摄

更有幸的是,我能看到这一切。能在凤凰古城看到沈从文笔下精致的小城,奔流的沱江;能在花垣边城茶峒沈从文旅居地,透过桌前那扇小窗,看到翠翠和白塔;能在八面山上发发呆,看着日月星辰交替,思考人生……

团结报社《文旅周刊》刊发的“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专题系列报道,带我“跟着从文游湘西”,让我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沈从文,了解他曾在湘西走过的寸寸土地,以及那些或神秘或动人的点点滴滴……这与之前我所认识的我所生活的湘西,是有所不同的。

倘若读者沉下心来,把“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系列报道读一读,同沈从文先生一起“行万里路”,就能明白他的性格为何那样善良慈蔼、那样坚韧倔强,又带着一些幻想与浪漫……因为,他有着对淳朴爱恋和纯善风土的向往,他高尚且对故园乡土怀抱最真挚的爱。

追随巨人的脚步

朱开朗

保靖县城酉水河畔的石壁上,深深镌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颜体大字:“天开文运”。

戏水、划船、钓鱼,我从小便在酉水河边长大,对这四个字习以为常,并不知道一百年前的2023年,沈从文在这里泛舟而过,从这里启程北上,开启了他的“文运”人生,从此走上了以文字影响世界的征途。

许多年后,长大**的我也过上了靠笔为文谋生的日子,愈发觉得沈从文先生文笔精妙、思想深邃、内涵丰厚。

我走玩凤凰古城,拜谒沈从文故居,在古朴的石阶上聆听岁月的呢喃,从纯简的墓碑寻找“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哲思。

薅草的老人如沈从文笔下那些小人物,微小而鲜活。张谨 摄

我踏足边城,登上翠翠岛。回首望去,那渡绳的一头被我握在手里;另一头,在河的对岸,被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牵着,这双手的主人,有一双浑浊而沧桑的眼睛。向岛上走去,翠翠和狗的雕像仍然在河边守望,不知傩送是否归来,何时归来。

我游历张八寨,在渡口旁举目眺望,先生笔下的热闹景象似乎就在眼前。淳朴的摆渡姑娘,善良的渡客,好奇的旅人……一切似乎都在,仍在,一切似乎不曾改变。

写文章愈久,愈发觉得,我与先生之间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这道鸿沟,永远无法逾越。只愿我能努力凭借此生之力,不断追随巨人的脚步前行。

我愿以笔,写我心。

从沈从文开始重识湘西

龙俊玉

以前对沈从文老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学生时期语文课本上的节选《边城》。去岁至今,我在“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专题策划与连续报道中,看了专家学者和同行老师们对沈先生的解读,于是,对他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之前,我本以为:湘西,这个我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和其他小城一样没什么特别;但在关注从文先生之后,我觉得,正是他赋予了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意义。

作为团结报社**记者与编辑,我去年跟随同事,进行了数次关于从文先生的采访,尤其是怀着不同的心情到了吉首市河溪镇张排村。村支书带着我们,一边行走、**一边讲述着从文先生与张排村的故事。当年的拉拉渡,与沈先生交谈的“翠翠”,香喷喷的柴火饭,雄强有力的号子声,令我重新认识了张排,真切感受到了张排的发展和吸引力。

浦市是一个大码头,龙舟赛的日子,才能感受到当年小“南京”大码头的人山人海。向培东 摄

当对沈从文先生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当我再次踏进凤凰古城、边城茶峒、浦市古镇、里耶古镇、八面山等地,便从之前单纯欣赏当地景色,逐渐转变成接受历史文化的洗礼,更能与当地的人们一起感受生活,更加迫切地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并且更好地通过**的方式记录下来、呈现出来。

边城的古渡,浦市的古建,沅水的码头,酉水的浪花,张排的笑脸……正是沈从文先生的书写,令家乡湘西有了独特的魅力,而我也涌起把湘西的所有美都收纳镜头的强烈冲动。

与水有关的湘西言辞

吴正凯

在“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之余,作为美丽湘西创建的“歌者”,我穿行于湘西各个美丽乡村,记录当地的自然人文风情,感受人们逐渐提升的幸福指数,印证着百余年前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与百余年来湘西的发展。

湘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沈从文从小就有水的浸润,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水的品格与境界也是他的生命美学与追求。

其文字像水一样充满着温情,其心灵像水一样清澈明洁,其人生像水一样波澜起伏,这在我有限的阅读认知中,沈从文先生是唯一的。

沈从文的文字有自成一体的音调和意境,这音调就是汩汩流淌的湘西水韵,这意境则由那永不停歇的奔流及其涵养出的纯净人性之美所营构。

自然与朴素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往往成了回忆。张谨 摄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柔情、活泼、乖巧、明净,其笔下的湘西男性憨厚、诚实、勤劳、侠义、温情,所有人物都如水一般洁净、明澈、闪亮,皆具备了水的品格。

因而,有情怀、有灵性、有内涵、有质感,是沈从文先生对故乡水一样透明的言辞与情怀。大水如歌,斯人远去。沈从文先生那水一样的人生姿态与精神品格,恩赐我不一样的精神底本。

珍惜值得珍惜的人

向培东

人类的文学之光,降临湘西大地,赋予了这片土地无与伦比的价值。

不管是谁赋予了沈从文这样的使命,都是湘西的幸运,他以穿透时代之笔,将湘西定格在绝美的文字里,让湘西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永远流传。

沈从文把文学之美,留给了湘西,留给了世界。在文旅产业重要性凸显的今天,如何运用沈从文留下的绝世之美,转化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生产力,是当下面临的课题。

我们对于沈从文价值的重视还不足够,原因来自我们对于沈从文的价值认知不够深刻。湘西能够具备穿透时空的文化经典,沈从文绝对当之无愧排行第一。遗憾的是,对于这个第一,现在的开发主要还停留在学术和口头层面。

团结报社《文旅周刊》“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专题报道,实际上是一群湘西主流**人表达了对大师的敬重和对文学的情怀。我们想通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写作,向大师致敬,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呼吁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湘西还有这样一个人,他书写湘西的作品,足以代表湘西媲美全世界,我们要珍惜值得珍惜的人。

沈从文何以成为“沈从文”

吴刚

最近,“量子纠缠”成为热词,读沈从文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亚里士多德,总觉得他们两个,有那么一点“量子纠缠”的意思。

首先看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学术大佬,亚历山大的帝师,“人形百科全书”——后世的哲学、美学、逻辑、修辞、物理、天文、生物、教育、心理、政治、经济、博物等学科,都可视他为鼻祖,对人类思想及科学领域的影响极其深远,遗泽万世。

很难想象一个古人,能够凭一己之力,成为这么多学科的祖师爷。即便是当今大学教授穿越回去,都玩不到这样牛。有趣的是,我们从小读书,看到的很多知识点,竟然多是某某先贤如何如何打破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桎梏”,仿佛他是学术界的黑权威一样。其实,亚里士多德固然因受限于时代技术能力而必然存在知识点上的谬误,但他建立起的科学体系(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迄今仍在沿袭,连反对都需要在他奠基的框架内反对,足见其伟大。

再说沈从文。世人对沈从文的认知,普遍停留于“著名作家”这个层面。事实上,文学对于沈从文而言,只是刚走出“新手村”时的把式,只不过太过于才华横溢,出道即巅峰,后面又因诸多其他缘故,暗淡了其学术成就更高的其他研究和贡献——沈从文还是中国当代学术成就突出的物质文化史学家、图像史学家、形象史学家、文物学家、博物馆学家,是中国当代“形象史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有没有一种脑子不够用的感觉?一个人,要在这么多学科上有所建树,在没有携带电子输入和数据储存设备的情况下,需要有多大面积的大脑皮层?要知道,“成就突出”可不是资料搜集整理就完事了,还必须有系统的观点并建立观点的系统。

我眼里的诡异图景呈现出来了:亚里士多德和沈从文,在两个时空里,各自闪耀着不同形态的电子火花;两者之间,维系着若有若无的神秘联系。

声明:即便沈从文是我的老乡,也必须承认,无论是学术的涉猎面还是对世界的影响力,亚里士多德都远超沈从文。

关于“量子纠缠”的想象,迫使我努力去寻找他们的共性,答案简单至极:渊博而多智。

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内在逻辑,造成他们如此渊博而多智?这里面还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共性吗?

我平坦的脑回路,已为此烧得坑坑洼洼,果然似有所得,也不怕丑,在此自曝浅薄——

既然一切人类文化都是生存条件的产物,那么我的答案是:亚里士多德和沈从文,都是某种特定环境催生的“最靓的崽”。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384年至322年之间,距离《荷马史诗》完全成型不过三五百年。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是希腊神话中所谓“**时代”“*时代”落幕、“青铜时代”式微、“黑铁时代”到来之时,人类需要靠自己而不是靠“神谕”来理解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人类,带着被奥林匹斯众神忽悠惯了的纯粹心智,又带着必须自己面对未知险恶的强烈求知冲动,第一次睁开“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哇,世界这么大,竟然还是有规律的,那么聪明如我亚里士多德,就去发现这些规律。

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和泰勒斯、赫拉克勒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等一大堆牛人一起,为“哲科思维体系”打好了基脚。巧合的是,同一时期,欧亚大陆遥远的另一端,老子、孔子、庄子、列子、墨子、邹子、孙子……一群讲汉语洛阳雅言的大佬们横空出世,他们在东方最牛统治神器“礼”这个东西逐渐崩塌的情况下,带着被“礼”忽悠惯了的纯粹心智,以及身临乱世的求知冲动,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思索世界。于是一时之间,东西方群星灿烂,照耀出一个人类历史上无比辉煌的伟大时代。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沈从文,何以获得“纯粹心智”以及“求知冲动”?

答案是“神秘湘西”。

沈从文的少年时光,是在湘西度过的。当是时也,湘西正处于“万物有灵”横行数千年、却又被退休的“湘军大佬”(筸军)带来近代目光的时代。“万物有灵”忽悠出沈从文“赤子其人”的性情,正是如假包换、仿佛带着某种神性光辉的“纯粹心智”,加上“湘军大佬”的存在、陈渠珍“寓教于役”的启蒙、二十郎当岁就独自一人走出大山看世界……赋予了沈从**烈的“求知冲动”——于是,一些年后,沈从文变成了“沈从文”。

这个时代走出湘西而卓有成就的,也不止沈从文一个,还有熊希龄、黄永玉等人。可见,这一推论,不仅逻辑能自洽,也具有某种普遍性——“纯粹心智”给他们提供了奇葩的视角和独特的方法(难道与“精神病人思路广”有异曲同工之妙?),求知冲动”给他们提供了磅礴的动力和永恒的惯性——这,或许就是亚里士多德、沈从文,以及希腊群贤、诸子百家、湘西名人“渊博而多智”的共同秘密。

哈哈,原来不是我不行,而是他们本身就已经很行,然后他们生活的特定时代、成长的特定环境,让他们更行。

然后我开始杞人忧天:当一个时代失去了衍生“纯粹心智”和“求知冲动”的土壤后(比如拥有ai的今天),还有没有可能诞生出亚里士多德和沈从文这样的牛人。

也许,下一次人类智者的爆发,要等到星空时代。

开启新的旅程

施雨润苗

我们《旅游周刊》策划的“纪念沈从文先生120周年诞辰”专题系列报道,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次专题策划与系列报道结束了,但我们对沈从文先生和湘西这片土地爱得更热烈更深沉了。

策划之初,我们报道小组专门请来专家学者们进行座谈。尽管是周末、是班后时间,尽管他们完全可以推脱这样的额外“工作”,但大家还是聊了很久,交流沟通到深夜。原来,在大家心里,这并非工作任务,而是责任与使命。

我们得多视角多维度地向读者呈现鲜活的立体的沈从文,让先生的形象更丰满。”

他是爱美的,不然怎么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他是馋嘴的,不然怎么还会描写到美食?他是浪漫的,不然怎么会把长途跋涉的苦写成了思念的甜?”

他和凤凰城里千万普通小伙一样,也是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的求生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旨在令这次策划报道更完善、更完美。

尔后,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与生命足迹行走湘西,于是就有了《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沈从文》《还原一个完整的沈从文》《凤凰:沈从文的“开局密码”》等一系列文章,每篇都为读者重识沈从文先生,也都为我自己重新认识我的湘西打开了一扇窗。

我想再读一读那些我读过好像又忘记了的沈从文作品,我想重新走走那些我走过但又错过了的风景——一次策划报道结束了,但于我而言,全新的旅程又开启了。

*|团结报。

责任编辑|刘娜。

二审编辑|黄谆。

终审编辑|陈昊。

监制|岳跃强。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她,用镜头呈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观潮|跟着“旅游达人”沈从文游湘西■ 这个展,晒“幸福”!■湘西印记》(总第164期)|辰河高腔。

《乡村爱情》赵明远突然离世 人们深情怀念与告别

乡村爱情系列是中国电视剧中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讲述了乡村生活中充满笑声和温暖的故事。其中,刘能这个角色一直是观众们最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扮演者赵明远的突然离世令人感到意外和心痛。赵明远去世消息的传出,在社交 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悼念。人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赵明远的怀念之情,感叹生命...

人类为什么总是因为生殖器而犯错?

人类的性行为与 紧密相关,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由于性行为而犯下错误。下面将从生理 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这一问题。从生理角度来看,人类的性欲是一种强烈的本能驱动。性欲是人类生殖的重要机制,有助于保持种群的存续。然而,当性欲强烈时,个体可能会受到冲动驱使,做出一些不理智或冲动的决定。这些决定可能...

学生远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是教师的傀儡

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教研员说过,哪怕教师什么也不讲,学生能安安静静地看书分钟,课堂也很有成效 唯独教师干扰使学生什么收效也没有。听了区里的教研课 琵琶行 对教研员说的话感触很深。整堂讲,教师都挺忙,如果录下讲的话,至少要占分钟。无论讲什么,既要煽情,又很紧迫,因为容量很大,时间在追赶。学生呢?看似挺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