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笔下的明未清初八旗兵

2023-10-22 08:40:34 字數 4218 閱讀 9960

明末清初,有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他们用第三方视角为我们今人打开了一扇观察古人的窗口。这其中,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写的《鞑靼战纪》(2023年),以及来自日本的商人竹内藤右卫门所写的《鞑靼漂流记》(2023年),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清初满洲兵的风貌。

现将《鞑靼战纪》和《鞑靼漂流记》这两本书中,有关满洲军队的部分章节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2023年出版于荷兰、德国、比利时及意大利等国,用拉丁文书写。

日本人竹内藤右卫门写于2023年。

一、《鞑靼战纪》中的部分章节

鞑靼人离不开**和打仗。

他们只希望老在战场上,跟敌人作战,这是他们生活的乐趣(此句说明,清初满洲人闻战则喜)。

他们从不怕脸上出现疤痕有碍美观,而中原人却十分在意保持面孔光滑漂亮,仪表整洁,头发甚至假发卷曲、擦香粉、撒香水。

鞑靼人没有这种气质,而是热衷于**和军事,以致中国所有漂亮的省份都变成了兵工厂。

鞑靼人雇用无数的工人不断生产各种**。铁匠及该大帝国所有的铁工、金工都用来生产**。

若有人好奇地问鞑靼人生产许多**作何用场?

我不知如何问答,但相信他们想生产**足够征服之用。

所有中国的大图书馆都成了军械库和武库,储存战具,从前难得见一把刀,那怕是旧的和生锈的,只有土兵才有。

但在鞑靼人征服中国后,各类人都佩戴**,甚至八岁幼童,特别是出身于有身份人家的孩子都在腰带上佩刀剑(此句说明,清初满洲人的尚武精神)。

鞑靼人每天在总督府前操练士兵,他们排好阵,相互用滑膛枪射击(此句话说明,八旗军在刚刚入关时即有火枪手编制),好像两军争胜

他们也领奖,并派人监督,每天用枪和弓箭娴熟准确地射靶的士兵要获得奖赏——射中三箭,打中三枪的得一块像贝壳的小银牌作酬劳,价值约四个儒利奥(一个儒利奥大约值英镑六便士)。

击中两次得到价值两个儒利奥的银牌,只击中一次的仅获得价值1儒利奥的牌。

但三次射不中靶子的立刻受挞刑,为羞辱他们,众人都向他们嘘声嘲骂,或施加其他处罚(此句说明,清初对于日常训练极为重视)。

至于各种军备,鞑靼人使用的防护性武装是:胸甲和背甲、头盔、护肩和臂甲,有点像欧洲的防护装备,但他们的甲胃并不明亮,制作欠佳,穿戴的人显得难看可怕(此句话说明,当时的中国铠甲不如欧洲的板甲)

满洲人的面甲并不像欧洲的固定在罩上,仅仅是一块松弛的硬铁片,保护面孔、咽喉和肩,随时可和盔分开。

他们还有保护头、喉、颈和肩的其他铁甲。

八旗绵甲实物。

这些在战场上用来防御密集的箭,当箭如雨落时可能射穿血脉,深深刺伤那些可能造成大量流血和危险的部位。

所以他们尽量保护这些部位;其余身体部分的防护,他们使用一种宽大的牛皮套,内填棉絮。

他们进攻的**是弓箭、短刀和矛,他们的短刀像土耳其弯刀一样是尖的,一般都短而重,刀刃锋利,锻冶得非常精。

他们的矛非常短,他们使用矛像我们使用枪戟。

但,他们的弓箭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引以为傲,乐于表演他们的射箭技艺。

他们的弓不算大,轻而有劲坚实,他们的箭有长有短,都十分强劲,可以洞穿铁板(此句说明满洲弓的威力强大)。

铁箭头呈四角或三角形,但长而非常尖硬。

晚清老**中的清弓。

中原的马不像鞑靼人的马那样适用于战争,鞑靼马耐久、健壮、有力、训练好、体型佳,宜于培养成战马;而且敏捷快速,看见它们在崎岖山上奔跑如履平地,是一大享受(此句说明,清初清军的战马强健,远胜中原骑兵)。

至于体型和强健,它们不输于欧洲或阿拉伯,乃至全世界的马匹,具有极大的气慨和精神,非言语所能形容,令人难以忘记。

满洲骑士稳固、优美地骑在马上,好像马和人连成一体。

他们年幼即从事训练,终生不放弃。

有的鞑靼人把缰绳挂在腰间,只用身子的移动随意指挥马匹,叫它跑圈,作种种调练,用这个方法他们空出手来使用弓箭。

有的人则用同一手执马和缰,同时方便地放箭和驾御马匹(谁说满洲兵不善骑射,瞎说)

打败胆敢抵抗的中原人的正是这些鞑靼骑兵。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的真正征服者,因为中国人没有防御的长矛,阻挡骑兵。

在满洲皇帝亲自指挥的十万军队中,五万骑兵立即突破和打败中**队(此句说明清军以骑兵为主)。

这些骑兵勇敢,斗志昂扬,突破防守,无往不利。

此外,他们数量多,由坚定的人驾御,所以一般军队难以抵挡,中国人没有阻挡的长矛阵,也没有密集的军队,更没有相等于鞑靼的骑兵(此句说明,明军和农民军的军队难以对抗清军

鞑靼人用短马镫御马,他们马匹的装备一般既不奇特也不华丽,但经久耐用,适合用于他们的战争方式。

欧洲军队不像鞑靼人的主力是骑兵,步兵不能相比(此句说明,在外国传教士眼中,同时期的欧洲军队在骑兵方面不及满洲兵)。

他们的骑兵在战斗中走在前,袭击中始终是最先和最后的。

总之,在短时间内开始和完成征服庞大中华帝国的正是鞑靼骑兵。

二、日本人竹内藤右卫门笔下的清军

2023年,东亚历史上最关键的一年,有一伙日本人漂流过海来到了清朝。

这是日本越前国(今天的日本福井县)的商人竹内藤右卫门等一行共58人乘坐了三艘商船,被洋流和海风带着在海上漂流了十几天,最终到达了一处海岸线。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中国,只觉得这里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

最终,这些日本人只剩下了15人,他们先是被清军带到了沈阳,在沈阳住了20多天后,又被带着入关去了北京。

他们是当时仅有的目睹清军入关的日本人。

以下为内容节选:

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亲眼看到九王子(多尔衮)出城打猎,后面跟随着很多人马,带上很多大鹰,足有一千多只,实在是太多了(此句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多尔衮的权势

而他们见到满清人剃发留辫子的情况则是:

鞑靼人比我们日本人的身体高一些。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满洲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剃掉。

起初,他们到北京的时候,语言不通。和满洲人接触,主要靠打手势。

满洲人让他们学习满语,他们感到很为难,认为满语不好学。

可是,时间长了,竹内藤右卫门、国田兵右卫门他们也能听懂一些满语的日常用语,彼此见面时,寒暄话也会说了,而且说得还很流利,甚至可以拿起毛笔书写。

这让清廷理藩院的**们很高兴。

语言的障碍缩小了,他们和满洲人的交流日益扩大起来。

有一次,一名叫antodei的大臣请他们去看赛马。

这回,他可是开了眼界,在日本,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骑手这样的骑术。

竹内藤右卫门写道:

这些满洲军人,骑着高头大马,越山岭过河流,如履平地。

他们在马上左右翻飞,奔驰当中,取箭拉弓,嗖的一声,箭头就深深地射入远方的耙心里。

在北京城里,竹内藤右卫门每天都能看到满洲人练习骑马射箭。

这些职业军人,穿着铠甲,是用铁片缝接起来的,这和他们日本的铠甲几乎是一样的(说明当时东亚国家的铠甲制作方法都差不多)。

但他们随身佩的刀却不像日本武士那样的大。

这里的刀都是短刀,最短的五寸,最长的也只有二尺。刀鞘是用沙鱼皮做成的,尖端很细,刀把上带着护手,平时就挂在腰间。

一个满洲军官对他说:“这可不是挂着玩的,一旦打起来,它就是宝物了。”

2023年10月11日,竹内藤右卫门等一行离开北京回国。

总结:通过以上欧洲传教士和日本商人的见闻,可知,在清初,满洲军队纪律严明、骑射无双、战马优良,且有火枪部队。

唯一跟同时期欧洲相比,铠甲制作不够精良。

当代中国第一诗人潘正伟笔下的南诏巍山情结

文 天祖。当代中国第一诗人夕阳匆匆潘正伟,在日常闲暇时间,常常到巍山古城,当别人问及原因,夕阳匆匆潘正伟的回答简单直接,去巍山古城,不为别的,就为了喝一杯巍山烤茶。夕阳匆匆潘正伟说,在巍山古城各大公园 各大广场 各个角落,都摆放了一些小茶桌及可伸缩折叠的竹椅,游客只要花上五元十元的,就可喝上一杯清新...

错过的天才传人 金庸笔下的郭靖与失去的机会

金庸笔下的 北侠 郭靖,毫无疑问是武侠 界中最成功的塑造之一。他如何诠释了 大侠 二字,令读者留连忘返。然而,郭靖的成就和遗憾并行,因为他错失了两位天才传人,这使得他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郭靖的角色逐渐变得立体起来,主要因为金庸将他的一生刻画成三部曲。首部曲 射雕英雄传 讲述了郭靖初入武林,而 神雕侠...

郑和下西洋 明代辉煌的外交壮举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朝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王朝,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明朝的建立者,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为了夺取皇位,进行了一场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明朝的历史远不止这些,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便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历程。朱元璋 夺权的始祖。公元年,朱元璋成功发起农民起义,终结了元朝统治,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