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顿悟 卑躬屈膝的高公公,才是梅长苏最惧怕的人!

2023-10-31 02:39:21 字數 4712 閱讀 9690

梅长苏平北平后靖王成功即位。

这天,靖王妃带着静妃带着小孩在旁边玩,这时一阵狂风袭来,使年迈的高公公不禁咳嗽几声。

靖王妃关心高公公的身体,上前对他说:“岳父,你年纪大了,得再添件衣裳。瞧,风一吹。”

高公公听后,不急不缓地回答:“不是风再起,而是这宫墙上的风声,一直未停。”

高公公真的很牛。

一语双关。既有对靖王妃关怀之情,又传达出他们所处环境之意,每个人都必须随时注意。

不只关注言行,更知道观察身边的改变。

不少人都表示《琅琊榜》中高公公就是能与静妃抗衡的权谋选手之一。

如果高公公卷入了这场角逐,想必连梅长苏都会感到恐惧,还好,高公公是个明哲保身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很爱他。

这么高公公究竟是怎么做到大家这么尊敬自己的呢。

早期靖王喜欢充话费送人,梁帝却一点也不珍惜。

靖王在外征战归来,尘封已久,未敢回府歇息,带领部下先行来到宫中朝见梁帝。

不料这时梁帝正与太子和誉王学习书法。

可见梁帝一点也不把靖王当儿子看待,连一个手下也不如。

靖王亦因梁帝不被看重而备受冷落。

于是,当太监把靖王在外面等候的事情告诉梁帝时,太子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吵吵闹闹的事使他在外等候。”

小太监闻言大惊,急忙退下,就在这时,高公公竟然对太子投以目光。

高公公怒目圆睁,这一细枝末节,道出自己不满意太子的处事作风。

太子乃日后储君,尚未称帝便已无法容下亲生之兄,凭着高公公多年来陪伴皇上之历练,认为这种人日后不可能成为明君。

而且高公公的怒视也反映出对于靖王的怜悯之情。

靖王虽不受其父器重,却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类人物,应受表彰,亦应作为梁帝的重点对象加以扶植。

于是,在梁帝欣赏完书法后,高公公一边收拾桌面,一边提醒梁帝:“靖王仍在外等候,是传进请安了?”

高公公本来是不需要的。

由于太子与誉王当时在现场,二人没有提醒梁帝是想让父亲忘记靖王。

但高公公并没有看上面前的两位皇子,而且做法巧妙。

就是在整理书法时无意中提醒自己。

不要低估了这“不经意”,因为过于故意,就可能使太子、誉王乃至梁帝猜忌自己是否为靖王。

很快,靖王便得梅长苏点化准备加入夺嫡行列,而就在此时,高公公却找到靖王能说会做的另一个人。

靖王夺嫡的赢面不大。

高公公就明白了这一点。

但他见到靖王向梁帝汇报的模样后,高公公反而越看越觉得这个人,就是一个适合做帝王的人。

那个时候靖王身边没有人脉和资源,就是一个想要什么没有什么。

高公公十分明白靖王要夺嫡的目的,只需要梁帝提供一个机会就有望。

想要梁帝相信靖王能做到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有人在身边吹起枕边风,而这人就是靖王生母静妃。

于是,高公公陪梁帝游园时,逐渐引其入静妃芷萝宫。

在高公公暗中撮合下,静妃得以恢复宠爱,一步步升职加薪成了后宫最后一个大boss。

后来靖王被提拔为太子的时候高公公就亲自去看圣旨了。

照理说高公公的旨意带在身上就能回宫复命了。

可是他却站在靖王面前时刻提醒靖王要怎样遵守太子礼仪。

这些作品,原本就不是他的作品。

然而高公公“多说无益”使靖王懂得了梁帝讲究礼节,各个环节靖王必须严格遵守规则,避免到了紧要关头,使誉王抓着把柄重生事端。

靖王之所以能够称王,高公公无疑就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蒙挚来说。

辅佐静妃、靖王、高公公或可有所得。

但是对于蒙挚来说,与高公公的关系基本不密切。

但高公公仍以一己之力,救回萌大铜玲1次。

太皇太后死后宫中规定丧期不得从事一般娱乐活动。

偏太子又不甘寂寞,趁梁帝不备,悄悄眯眯东宫饮酒,演奏舞蹈。

就在他尽情玩耍的时候,梁帝带着蒙挚与高公公悄悄赶到。

父禁之事,子首违之,王子此乃打击梁帝之面。

于是梁帝得知此事后气得叫蒙挚堵住了东宫的全部通道。

蒙挚为人直爽,认为禁足东宫这类事情,要皇帝明了,才能善为之。

所以蒙挚痴痴的期待梁帝的圣旨。

但梁帝不甘心。

做错事情的就是太子,而儿子犯了事,父亲就负有责任,因此这种口头惩罚不过是梁帝惩罚太子的一种方式。

或许后来梁帝的怒气消失了吧,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太子依然是那太子。

但若梁帝顺蒙挚之缠下圣旨,则无异于废掉太子。

并非梁帝所愿。

这一切的想法,蒙挚都没有明白,但高公公却很明白。

结果,蒙挚刚缠上,高公公就马上打断了蒙挚,喊了一声“传撵了。”

蒙挚还不死心,还想再说话的时候,高公公又打断了:“回宫。”

传撵,回宫”这个简单的4个字让蒙挚逃过了不公平。

高公公为何要帮助蒙挚?

一。心善,虽身在虎穴,却从不伤人。

二、蒙挚武艺高强,与高公公齐名,一心想要捍卫皇帝。

蒙挚又握有重兵,这类人不可能因权谋出什么事,一旦出了事,大梁一时就很难找比较适合自己执掌。

到了那个时候,靖王怕是要担这个重任了,而且自己身居重要位置的人太多了,卷入夺嫡的能量也就少了。

这样做对于靖王而言并不有利。

因此高公公应该维护蒙挚的利益。

对于苏哲来说。

高公公和苏哲从未有过交手。

但是高公公一开始便明白,忽然来到金陵,苏哲的身份肯定不是那么单纯。

事后,澄清前因后果并结合夏江交代,高公公渐渐明白了苏哲真正身份。

所以,在梁帝急召苏哲的时候,高公公就判断梅长苏马上就要面临险境。

梅长苏是否有危险对于高公公而言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然而梅长苏却影响了靖王。

要不是梅长苏支持,靖王是无法由一个貌不惊人的皇子摇身变成太子的。

于是高公公现在再次做出明智的选择。

见静妃丫环上来送糖水,高公公快步上前,轻声对丫环说:“对娘娘说苏先生是不能进宫的。”

在此,丫环向静妃报告时提到高公公有意压低自己的嗓门。

何必刻意压低呢?

表明高公公明白马上就要出事了,而这一切,都是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韪还要传递给静妃的。

压低了嗓门,除不被梁帝察觉外,也使闻讯赶来的人们了解了事态的严峻性。

遗憾的是梅长苏还迟迟没有接到情报,由侍卫率领入宫迎接梁帝。

面对梅长苏与夏江的对峙,梁帝不敢保证自己就是林殊,却又无意放过面前的苏哲。

于是梁帝布置高公公递上两盏。

高公公将酒端上桌的时候,梅长苏一看便知道了这里面的一杯酒就是毒酒。

不久,高公公站在梁帝和梅长苏面前,拿起其中一杯,说:“这一杯属于苏老师。”

说罢,他脸上露出了难为情的表情“装傻充愣”。

高公公的这番暗示,并非是他老糊涂了,只是故意提醒梅长苏一句:梁帝不能容你们。

高公公“装傻充愣”不但救出梅长苏还救出了他。

须知高公公这句无心提醒彻底把梁帝坏事给搞砸了。

凭梁帝性子,处死不了梅长苏,高公公身上撒气。

而且他装傻还装得妥妥当当,令梁帝以为现在的高公公真的就是他通常所说的“老东西”。

人到老年会忽然忘记事情的。

人老珠黄、做错事都不能太深究。

因此,此事发生后,高公公仍然能够站到梁帝面前,梁帝也愿意与之说心里话。

当梁帝问他:“你信夏江的这句话么,其实他就是林殊呢?”

这时,高公公只回答了两个字:“不信你看。”

不信就很坚决地说了两句话。

高公公当着梁帝的面与稀泥厮混一生,象这种人,说得肯定些就能更加令人信服。

然后他又说明不相信。

高公公言之凿凿,使梁帝猜忌梅长苏,顺利转投夏江。

要不是高公公说“不信”,梅长苏危机难解,夏江或许还有翻盘之机。

正是高公公把他们带到了对方应该去的地方。

有的说高公公就是个身披袈裟的老狐狸。

他做事刁钻,但从不会主动去伤害别人。

表面上穿反派衣服,暗中却行侠仗义。

表面上并没有参加夺嫡的活动,其实是宫斗中的天花板,更有甚者,还令他孤军奋战,彻底不粘锅了。

这类人怪不得能够先后侍奉过两个皇帝。

因为他是一个不动声色的大师。

她,凭《琅琊榜》出圈,入行16年始终不红,2023年终于火了

在 长相思 里,小夭重回皓翎,阿念千方百计地找她的麻烦。就在小夭的双手被打得通红时,阿念的母亲静安妃出现了。静安妃一出现,小夭立刻失控。小夭一边艰难地爬过去,一边抓住静安妃的衣襟,称她为 娘 被小夭错认为母亲的静安妃,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很快,她逃离现场,留下小夭在原地继续崩溃。小夭见到静安妃为何会...

对比《琅琊榜》第二部的《风起长林》有没有让你失望啊?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是一部古装权谋剧,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 爱奇艺联合出品,孔笙 李雪联合执导,黄晓明 刘昊然 佟丽娅 张慧雯 孙淳 吴昊宸等人主演。该剧围绕着战功显赫的长林王府身陷阴谋漩涡展开,讲述了在亲人离去和他人的陷害中逐渐成长的萧平旌解决大梁危机的故事。从萧景琰的儿子登基到萧平章 萧庭生战死沙场...

重看《琅琊榜》才懂,卫峥一案,是秦般弱对誉王最深的算计

夏江的洞悉人心让誉王倍感宽慰,他觉得夏江的建议十分中肯,是对靖王的深刻分析。而靖王的性格问题,似乎确实是他一直以来的短板。靖王执拗的性格,让他很难听进他人的话,这恰恰是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压的一个原因。而梅长苏在靖王身边的作用,不仅仅是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安抚靖王的情绪,让他能够稳定下来,不被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