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天道》原著中 丁元英离得道,差的一步,是什么?

2023-10-21 02:16:13 字數 3575 閱讀 3502

《天道》中五台山论道的片段,堪称这部剧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揭示了**英“杀富济贫”的心理动机,还揭示了王庙村扶贫项目的最终走向。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还揭示了**英的悟性和境界,暗示了他的人生归宿。

*英在与五台山大师**佛理时,明确表示他与佛道的缘分仅限于门槛之处。对于**教而言,他无法进入窄门;对于佛法而言,他亦未能得道。

这表明**英的境界虽然与得道仅一步之遥,但他的头脑却异常清醒。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说明**英已经明白自己今生或许无法得道,换句话说,**英知道自己差的一步是什么,但他不愿意迈出这一步。

这种清醒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处世智慧。

所以,差的这一步是什么呢?

答案已在与智玄大师的对话中明确揭晓,他从这首词中一目了然地看透了他。

装腔作势,故作斯文,满纸都是嗔念。”在**英的境界中,他只差一步就能达到“嗔”。

当芮小丹受人之托照顾隐居古城的**英时,肖亚文曾这样评价他:“他对传统文化有着居高临下的包容。”这种包容,就是他所差的“嗔”。

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当前时代的市场规律,因此更加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客观规律的逆反。

他愿意创作王庙村的“神话”,因为他想成为那个“呐喊”的人,成为唤醒民族思想的发声者。他希望人们知道,拯救这个世界的方式并不在于朋友、家人、真主、佛祖,而在于我们自身。

因为“愤怒于不幸,悲哀于无力改变”,*英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他既包容又高傲地审视,因此不愿放下那个“嗔”,也无法得到道。

*英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觉悟上的慧根远超常人。这种慧根并不是由身份、地位甚至能力决定的。这是一种洞察,是对万事万物背后运行规律的洞察。

这种洞见,来自于**?

在《天道》中,这一点并未明确阐述,然而,对于研读过佛法经典的朋友来说,或许可以从中揣摩出些许佛法真谛。

正如六祖慧能在其《坛经》中所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意指求道成佛需从心性中自悟,而并非向身外寻求。

人的眼睛总是望向外界,以为自己的人生受制于外界的环境。然而,具有慧根的人们会明白,只有不断内省,对自己的心性进行深入的琢磨,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洞见。

这与五台山论道中**英对佛法的见解如出一辙:“真经可悟不可修,修为求,悟为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也就是说,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人们都需要先了解道理,然后付诸实践,以追求法理的奥妙之处。

佛家僧人所修习的佛法,也是先有戒律宝典作为指导,然后依循修炼。这是由外而内的过程。

然而,得道之路却是由内而外,通过清澈的本性洞见,自然会散发出相应的言行,以回应外界发生的诸多事务。

*英的那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高僧的心灵,正是由于它点出了这个深层见解。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大师才愿意开门迎客,与其深入**佛理和智慧。

**英,为何不愿得道?

*英的佛法造诣得到了智玄高僧的认可,但要迈出那一步,难如登天。然而,这位高僧也指出了**英立于得道门槛之上的潜在风险,“进则净土,退则凡尘”。若**英能够放下嗔念,自性清净,便可功德圆满。

但若他执念于对人性的一味抨击,便会被扰乱心性,再次陷入尘世的纷扰。这是天道与凡尘之间的根本区别。

*英从柏林私募**全身而退,在古城中寻找心灵的宁静。然而,他真的找到宁静了吗?他邂逅了芮小丹,结识了发烧友,还探访了王庙村。

并不是这些世俗纷扰扰乱了他的宁静,而是当他的能力和见识无法遮掩时,内心的某种声音触动了他心中积着愤懑,对这个民族命运的不甘,对这个世道浑浑噩噩的惋惜。因此,他才想借着王庙村的扶贫项目,让人们一窥得救之道的真相。

*英有悲天悯人之心,也有传道的但宏他愿并。未找到宁静,五台山问道也证明他对自己的计划尚有不确定之处,因此他想寻求内心的平静。

他问自己,通过采取一种极端的“杀富济贫”的方式,是否能真的让人们窥见“得救之道”的他真所谛问?的并不是整个扶贫计划是否会成功,而是他内心深处的愿望是心否有能所够念实,现便。对尘世有所执着,因此无法得道。

身处红尘,无处抽身。

红尘并非指这个世间,而是指人的世俗之心。芮小丹虽然深爱着**英,但她任由感情的河流自由流淌,不干涉所爱之人的来去,这让她活得更加自在。

她选择放弃法国国籍的身份,回到小城当一名普通的刑警,接受微薄的工资,只为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定,这同样是生活的自在。

芮小丹是个得道之人,虽然她的生活看似与常人无异,没有炫耀的才学,也没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但她的内心拥有一颗自由飞翔的翅膀,这让她在**英面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而**英虽然拥有洞察世事的智慧,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他仍然有一份执着的追求和期待。

当芮小丹离世后,**英在离开古城之前,做了一件让人深思的事情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他的世俗之心始终没有放下。无论他走到**,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了对尘世的眷恋和痴迷。

在格律诗公司与乐圣公司即将签署合作协议的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刘冰找上了**英。**英知道刘冰对于自己退股后的损失心有不甘,他担心刘冰可能会对公司做出不利的事情,于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他给刘冰一个封装好的文件袋,告诉刘冰这是能够让形势逆转的关键材料,可以在自己被公司辞退的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英深知刘冰是个市井之徒,他做事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没有道德底线的束缚。他预见到刘冰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拿着这份重要的文件来谋取更高的利益。

而当刘冰打开文件后,发现里面全是白纸时,那种被看穿的巨大恐惧感和羞辱感让他无法承受,最后逼得他选择了跳楼自杀。

那么,**英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呢?因为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下棋人,他不允许自己的棋子被吃掉,不允许自己的布局被破坏。**英拥有以世间为棋局的智慧和格局,但谁又能说执棋之人不是棋局的一部分呢?

*英无法离开棋局,他无法做到看透时局而抽身自在。因为他的智慧和能力让他无法远离这个世俗的红尘。很多人解读《天道》这部作品,是想要得到如**英一般“如神”的本事和能力,而不是真正得道。因为**英并没有真正得道,而自在洒脱的芮小丹已经离世了。

豆豆的三部曲堪称人生哲学书,她想要跟读者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比较起来,《背叛》是生存哲学,《遥远的救世主》是觉醒,《天幕红尘》则是在红尘中修行。虽然豆豆的文笔欠优美,但如同王小波的风格"质胜于文曰野”,有些地方稍嫌卖弄,总体瑕不掩瑜,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