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與鄉土 新中國民間美術發展的時代特徵

2023-10-15 22:55:02 字數 3003 閱讀 4300

牡丹花(剪紙) 2023年 庫淑蘭。

民間美術是由人民群眾創作,以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美化環境為目的,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形式。民間美術的創作與民俗活動聯絡緊密,主要應用於民間的生子祝壽、節日慶典、迎神賽會、婚喪嫁娶等活動中,比如龍舟彩船、年畫、花燈、剪紙、扎紙、符道神像、服裝飾件、月餅花模、泥塑等品種。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民間美術得到空前的重視,在國家的推動下,興起了全國性的「新年畫運動」。改革開放後,學術界不斷討論民間美術的恢復與發展,關注民族美術的文化戰略地位,積極倡導民間美術納入我國現行美術教育體系,確立中國本土的造型體系。隨著城市化程序的發展,民間美術也遇到發展的瓶頸,傳統民間美術走向農民畫創作是一種再生途徑。21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戰略的實施,將民間美術的屬性範圍擴大了,也開闊了研究者的學術視野。民間美術的研究不再僅僅侷限於物質層面和實踐層面,開始從多學科的理論層面切入。

規訓與指導:開展「新年畫運動」服務工農兵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的背景下,民間美術亟待開創新的局面,年畫因其藝術風格和傳播上的優勢而備受重視。2023年11月27日,《人民**》發布《關於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標誌著「新年畫運動」的開始。年畫在國家意志的影響下,開始成為教育群眾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媒介。

在「新年畫運動」中,國家對新年畫影象符號進行規訓與指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徵符號系統。在新年畫中,抽象意義的「工農兵」形象被具象化、模式化、典型化,將手持鋤頭等農具的人物形象標識為「農民」形象;以裹頭巾、手持旱菸袋,凸顯「貧農」身份;以綠軍褲、軍帽等代表「復員軍人」或「民兵」身份;以工裝褲、帶沿軟帽來表示「無產階級」身份;而眼鏡、鴨舌帽等則成為「知識分子」的典型特徵符號。通過典型化、型別化影象符號,使職業身份的表達與群眾內在的認知邏輯相契合,從而實現年畫的宣傳教育職能。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評論對新年畫給予肯定的同時,也對新年畫的題材、表現形式提出指導性建議。評論認為,新年畫在適應社會需要,關注重大題材的同時,也應該保留傳統題材,注意反映生活細節。在藝術風格上,新年畫受到西方造型觀念的影響,甚至有人將國內外優秀的作品翻印成年畫。可是,年畫是版印的傳統藝術,造型上要符合老百姓的審美觀念。對此王朝聞說:「年畫……不僅應該比自然形態更單純、明快、活潑;而且比別的美術形式,它更接近圖案。」王朝聞還說:「我讚成年畫強調裝飾意味,這是年畫內容與欣賞要求的特點所決定的。」可見,當時既對新年畫予以高度肯定,又認為傳統年畫鮮明而有力量,應該繼續弘揚。這些評論與觀點,體現了研究者與創作者理性客觀的辯證眼光。

下山虎(農民畫) 2023年 張芝蘭。

恢復與瓶頸:**民間美術的民族之路

改革開放後,美術創作更為開放,中西藝術交流亦趨緊密,由此也迎來了深入**民間美術創作的機遇與空間。針對當時的民間美術創作,學者們大多認為存在畫面過於僵化的問題,畫面形象有簡單**的感覺,對人物的刻畫也不夠細膩,不能深刻地反映出時代生活的特點。在2023年發行的500多種年畫中,戲曲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胖娃娃比較受群眾歡迎。正如楊柳青老藝人有一句話叫做「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這句話道出了創作者要了解群眾,才能創作出群眾喜歡的作品。

改革開放初期,雖然不斷恢復民間美術,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民間美術在上世紀90年代再次受到冷遇。即便如此,呂品田先生仍高度認同民間美術的文化價值,他說:「民間美術產生的補償效應,可以有效地調解文化與本能、現實與理想、理性與感性、社會與個體的矛盾。」鑑於民間美術在文化上的價值,民間美術的美育作用受到重視。2023年,由17所美術院校倡議成立了「中國民間美術教育研究會」。事實上,中國傳統的造型體系並沒有很好地融入現行的美術造型觀念與教育體系中,而要改變這種局面,民間美術教育尤顯必要。

新視角與機遇:「非遺」語境下的民間美術

21世紀以來的城鎮化戰略,使得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鄉村土壤越來越少。值得慶幸的是,2023年中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為民間美術復興與發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同時,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科技發展,也影響到民間美術的發展以及研究思路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命題的提出,實質上將「民間美術」的屬性範圍擴大了,也開闊了研究者的學術視野。民間美術的研究不再緊緊侷限於物象層面和實踐層面,開始從多學科的理論層面切入。在「非遺」理論影響下,民間美術的研究更加注重保護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及手工文化等非物質層面的研究。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化」已成趨勢,民間美術也面臨著堅持傳統還是主動創新的抉擇。從弘揚傳統文化藝術的角度而言,保持文化藝術的民族性無疑是重要的,且是乙個底線問題。應當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相互交融,傳統民間藝術將以新的藝術形態出現,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根植於血脈文脈中的基因。

有學者認為,傳統民間美術走向農民畫創作是一種再生途徑。但是,農民畫不能等同於傳統民間美術,而是在民間美術基礎上的再生物。當然,農民畫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實質上也是廣大農民對藝術的原生態追求所促成的。儘管中國當代農民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有很大的成就和影響,當下,中國農民畫更是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但隨著農民畫逐漸過渡到商業化和產業化,一些地方的農民畫已喪失了其質樸、生動的審美特點,成為程式化、概念化、流水作業的旅遊商品。

綜上可知,新中國民間美術扎根鄉土與人民的學術立場,是其發展與持續突破的關鍵。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深刻地影響了民間美術的發展,但也要意識到,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可為民間美術找到創新之路,可為其持續發展帶來新機遇,比如農民畫創作就是其中的一條再生途徑。儘管當下的民間美術遇到諸多挑戰,但在「非遺」語境下,人類學角度的文化價值得到凸顯,同時也使民間美術突破既往的單一局面而走向多學科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從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看,民間美術的民族性始終是其發展核心,扎根群眾的生活化藝術形態不能變。

2023年10月15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扎根人民與鄉土——新中國民間美術發展的時代特徵》

責編:陳陳。

人民日報 科技點亮“趣”與“美”

人民 2023年9月7日8版 版面截圖。北京世園公園植物館的 沼澤秘徑 場景。北京世園公園供圖。原題 創新展陳 豐富體驗,沉浸式展覽 科技點亮 趣 與 美 核心閱讀。近年來,各地沉浸式文旅專案不斷湧現,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遊覽體驗。其中,使用新型數字展陳技術的沉浸式展覽,把知識的傳遞與獲取,變成了可觀 ...

數字人民幣與中城通鏈數字人民幣生態系統賦能關係

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一種新型電子貨幣,旨在提高貨幣的便攜性 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方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城通鏈數字人民幣生態系統平台,則是為了促進數字人民幣的普及和使用,而開發的乙個生態系統,主要是提供數字人民幣的交易 結算 流通和理財等功能服務。中城通鏈生態系統平台,採用先進的安全技術...

人民幣兌換美元破7 影響與機遇

人民幣兌換美元破7 影響與機遇。近期,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突破了7的關口,引發了廣泛關注。對於這一重大事件,普通人應如何理解和應對?本文將從歷史背景 個人影響以及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等方面,為您深入剖析人民幣兌換美元破7的含義與影響。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人民幣兌換美元破7的歷史背景。自2005年我國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