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引雷成功,相机拍下全过程,人工引雷到底为了什么?

2023-10-21 00:31:03 字數 1560 閱讀 7294

2023年7月12日,在山东滨州的某实验基地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当时的强对流天气,发射火箭进行人工引雷。通过这种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从天空把雷电引下来,以研究雷电现象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雷电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灾害。每次雷电发生时,伴随的电磁辐射和高温可以对建筑物、电力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引发森林火灾和工厂**。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达3000~4000人。因此,雷电已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并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预防雷电灾害,人工引雷技术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的避雷针,人工引雷技术采取主动措施引导雷电从天空到地面。这项技术最早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技术人员会发射一枚带有金属丝的小火箭。该火箭采用复合材料制作外壳,内部安装发动机和点火电爆管。为了确保火箭安全降落,设计人员在其顶端还装备了降落伞。

金属丝是人工引雷的关键。在火箭上升过程中,金属丝在空气中产生一个电场,引导雷电沿着金属丝打击到地面,从而实现引雷的目的。因此,金属丝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轻巧的重量,以不给火箭造成过大负担。经过多次实验,研究人员确定直径为0.2毫米的细钢丝是最佳导线材料,并在其表面包覆一层尼龙以提高物理强度和耐火性能。导线全长几百米,通常以线轴形式存放,线缠绕的水平程度也会影响引雷的成败。

除了金属丝的要求外,火箭的速度也至关重要。火箭的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导致金属丝断裂;速度过慢也无法与带电粒子保持足够接触,同样无法成功引雷。因此,火箭的最大速度最好不超过190米/秒。

目前全世界只有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中国等五个国家掌握了人工引雷技术,但并非每次引雷都能成功。天空中的电场强度、电荷分布和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失败。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不制造雷电而要进行人工引雷呢?这是因为雷电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无法**是什么因素引发了雷电。只有模拟真实的雷电形成过程,我们才能深入研究雷电背后的现象。一旦我们获取了关于雷电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人为增加降水,减少严寒天气中冰雹的数量,从而主动应对天气变化。

通过人工引雷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雷电现象,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天气控制手段。未来,随着人工引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雷电带来的各项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再一科技成果引领全球,美国院士感慨 中国人太聪明了

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令世界瞩目,从过去的追赶者转变为领先者。在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都充分展现,并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尤其在量子领域,中国实现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引得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剑桥教授的感慨和赞美。这些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科技产业带来巨大推动,也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贡献了力量...

臻雅书画院成功举办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创新发展研讨活动

继去年成功举办当代水墨美术展之后,臻雅书画院再次聚焦当代水墨创作,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传承与超越 的大型水墨艺术创新发展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多位当代水墨界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国水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两天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围绕当代水墨在承继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突破...

中国电科54所成功研发双向转化桥接芯片

河北 客户端讯 记者王璐丹 近日,中国电科所成功研发pcie 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 转srio 一种串行高速互连协议 桥接芯片。该芯片采用全正向自主设计,可以满足嵌入式系统对高带宽 低延迟 低功耗的互连需求,实现pcie协议网络与srio协议网络的互连互通。在嵌入式系统内,不同类型的设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