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子的耳朵也不是摆设

2023-11-19 18:51:26 字數 1826 閱讀 8631

俗话说: 聋子的耳朵--摆设。意思是说,聋子的耳朵只是一种装饰,没什么用途。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只强调了耳朵的听觉功能,耳朵并不只有听觉功能。耳朵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平衡功能。所以,把聋子的耳朵看作摆设是错误的。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3个部分。外耳由耳廓、外耳道两部分组成。耳廓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耳朵,位于头的两侧,它犹如喇叭状的“室外天线”,起着收集声波的作用。由耳廓向里是一条略呈s形的“隧道”,长约2. 5~3. 5厘米,称为“外耳道”。这里的耵聍腺分泌一种黄色粘稠的液体叫“耵聍”,俗称“耳屎”。外耳道尽头有一层灰白色、半透明、像纸一样薄的膜,这层膜叫“鼓膜”。其形状酷似顶尖向内的“竹笠”,它是接收声音的第一站。耳廓收集的声波首先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中耳传到内耳感音系统。如果鼓膜发生穿孔,听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4部分。鼓室像一间充满空气的小房子,位于中耳中部,不要看它的容积只有1~2毫升,但设计却十分精巧:鼓室有6个壁,外壁就是鼓膜;内壁与内耳相邻;“房顶”是一片很薄的骨板(两岁以下的小儿由于这块骨板的骨缝尚未闭合,所以当中耳发炎时,细菌可通过该骨缝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鼓室的“地板”也很薄,下面为供给人脑血液的颈内动脉;鼓室的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接壤,上部经一条“隧道”与鼻咽部相通。这条隧道就是咽鼓管,它具有维持中耳与外界气压平衡的作用。常乘飞机的人都懂得,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需不断地做吞咽动作,就是促使咽鼓管不断开放,维持中耳与外界压力一致,避免因飞机起降时两侧压力不等而出现耳痛、耳闷及听力下降等症状。鼓室里还“住”着3个“小伙伴”,依其形态而分别称之为锤骨、砧骨和镫骨,总称为“听小骨”。别看它们是人体最小的一组骨头,总重量不过50毫克,却彼此“手拉手”地组成一个特殊的杠杆,对声音起着传导和放大的作用。

内耳是耳朵中最复杂的部分,宛如一座结构奇特的“迷宫”,藏在颞骨岩部之中,故人们又形象地称之为“迷路”。内耳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3部分。耳蜗恰似一个蜗牛壳卧在前庭的前内方,有一膜状的三角形管道,叫“膜蜗管”。整个内耳充满了清亮透明的液体--淋巴液。在电子纤维镜下观察耳蜗,可发现上面有许多听觉感受器,医学上叫“柯替器”或“螺旋器”。当声音经外耳、中耳传至内耳后,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刺激柯替器,产生神经冲动,发出各种信号,使人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前庭好像一个大厅,将耳蜗和半规管联成一体。半规管位于前庭后上方,由3个相互垂自的半圆形小管组成。

内耳不仅是人体的听觉器官,也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半规管和前庭是掌管平衡的“能手”。每个半规管均有一个膨大,名叫“壶腹”。壶腹部有很多有毛细胞,能感受人体在各个平面上的旋转运动。当人体在某一平面上旋转运动时,半规管中的淋巴液由于惯性作用反向流动,刺激壶腹嵴里的有毛细胞并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至人脑,人就能知道运动的方向了。人脑通过神经反射发出命令,肢体的肌肉、关节立即响应而相互配合,进行调节,使身体维持平衡。又由于3个小管在3个不同的平面上,所以无论身体向哪个方向转动,半规管都能像一台灵敏的仪表一样,随时向“总司令部”(人脑)报告情况,使身体迅速适应体位的变化而不致摔倒。

前庭在半规管和耳蜗之间,里面也有负责平衡的灵敏装置。它也有许多有毛细胞和特殊的“小砂粒”,医学上将其称为“位砂”或“耳石膜”。当身体发生倾斜或变速运动时,位砂就给有毛细胞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并传达给人脑,就能知道头部所在的空间位置,再由人脑发出“命令”,躯干的有关肌肉立即发生收缩运动,以维持人体的平衡。但前庭器官受到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常常会反射性地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出汗、面色苍自、心跳加快等植物神经反射的现象,这在医学上叫做“前庭--植物神经反射”。有少数前庭器官过于敏感的人,即使受到的刺激不算强,也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如口常生活中的晕车、晕船现象。

总之,聋子的耳朵虽然失去了听觉功能,但其调节平衡的功能并没有受到损害。所以,聋子的耳朵也不是摆设。

俗语“耳朵不犯错,都是嘴的祸”,什么意思?揭示了最残酷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两个耳朵一张嘴,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了。冯骥才老先生曾说过 耳朵是从不犯错误的,惹祸的都是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朵 嘴巴的谁是谁非。老话说得好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能够虚心接受批评的人,永远吃不了亏。晚清名臣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 求阙斋 意思就是希望别人能够指出...

最毁孩子的不是打孩子,也不是骂孩子,而是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用爱和耐心去浇灌。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急于求成或者情绪失控而采取不当的方法。其实,最毁孩子的不是打孩子,也不是骂孩子,而是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我曾经亲眼目睹一个场景,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男孩因为不愿意吃药而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孩子被逼急了,一边哭一...

是运动员也是火炬手 她的人生不设限

一 坚强面对残疾,从无助到自信。徐佳玲,一个出生在宁波的小女孩,原本和所有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乐观开朗。谁知岁那年,她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左臂,瞬间从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变成了残疾人。这对一个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那时候的徐佳玲面临的是非常困难的处境。首先是生理上手臂的残疾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