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妈妈,打死你”孩子撂狠话,可能真的不是孩子的错!

2023-11-07 11:10:25 字數 4530 閱讀 4984

一个妈妈忧心忡忡地说:

孩子最近动不动就是:“我靠!”“滚蛋!”

一生气就是:“坏妈妈” “我不喜欢你了” “打死你” 。

等等不堪入耳的话,我们家从来不说脏话,不知道跟谁学的,因为这个,我都不想让他在小区里玩了……

孩子撂狠话,到底为什么?

每次孩子撂狠话,妈妈们都是既心痛又心烦。

当遭遇孩子说脏话时,妈妈们的心路历程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就说脏话,以后指不定还会说出什么呢!

天呀,开始骂脏话了,是不是思想品德有问题?以后会不会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啊……

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开始说狠话、脏话?

借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

孩子大喊大叫,在外面撒泼的时候,我真是一点也不想包容他们,那一刻就觉得这孩子太讨厌了,想让他马上闭嘴,离得远远的。”

但你知道吗,有时候“爱说狠话”真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进入诅咒敏感期,情绪无法控制

诅咒敏感期”,一般会在孩子3-5岁的时候出现。

这个时期,孩子刚刚进入疯狂地学语言、用语言的阶段,渐渐发现语言的力量。

他们会开始喜欢不分场合地使用一些脏话或带有诅咒的话,而且越是被制止就越爱用。

尤其当他们发现有些话会引起父母明显的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会觉得有趣,于是就会不断重复这些话,引起爸妈的注意。

只要父母不过度关注,孩子很快就会把这些糟糕的语言习惯给忘掉,不再提起。

但如果你偏要盯着孩子的言行,一听到类似的话就“瞬间上头”,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

那么孩子为啥会出现这种过激行为呢?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有两个很重要的部分:杏仁核和前额叶。恐惧、悲伤、高兴这样的人类本能的、感性的具有冲动性的情感,是由杏仁核产生的。

相对应的,通过理性来操控这些情感,进行思考、计划、决策等等高级的信息处理,则是由前额叶来担任。

产生喜、怒、哀、乐这样的人类原始情感的杏仁核是感情的动力装置。

前额叶又被称为是“大脑的指挥中心”,是大脑最高的决策机构。也有人把它比作是公司的老板。所以可想而知,老板要是乱七八糟、瞎指挥,下面的员工还怎么好好干活呢?有一些表现出极端倾向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前额叶的工作出了问题。

比如:考试失败,承受不住父母的指责,患上考试恐惧症。这就是典型的理智已经完全被情感所占据。

杏仁核的失控,让前额叶这个老板已经无法掌控局面。

前额叶的发育成熟时间,比其他器官都晚。通常认为要到20多岁以后才能逐渐发育成熟。所以为什么孩子相对比较容易冲动,这个和前额叶还未发育成熟是有一定关系的。

我们可以通过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来锻炼孩子的额叶区域功能,让控制情绪的地方变得更加活跃,这一区域对于情绪的控制力就越强。建立起理智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连接和互动,促进情绪和理智的联系,才能让理智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建立起和情绪的沟通桥梁。

在训练的同时,孩子大脑前额叶的相关功能越来越活跃,各个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更加的通畅,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对从**那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更好的加工处理,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强的控制力。

语言环境出问题,孩子受影响

某档综艺里,一个叫蛋蛋的5岁小男孩总是不自觉地在节目里讲脏话,比如“你在发毛病啊!”“你这个大头鬼!”。

有的话甚至过分到让节目组不得不消音处理。

直到后来,作为“临时爸爸”的潘玮柏终于忍不住黑脸,问蛋蛋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

这时候,蛋蛋才讲出原因:“平时爸爸妈妈就这样,我是跟妈妈学的。”

成长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蛋蛋会以为“脏话狠话”才是正常的,所以他会不自觉地模仿爸爸妈妈的口头禅。

包括有的爸爸喜欢打游戏,玩到尽兴时总会不自觉蹦出几句脏话。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却忘了孩子可能不懂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会对这样的语言环境习以为常。

还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说脏话,也很少对彼此发脾气,但孩子还是会有一些不良用语,比如说一些“我打死你”、“砍了你的头”之类的话。

这可能就跟孩子在学校的语言环境有关了。

这时候,父母需要及时跟孩子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这种说话方式是不文明的,需要纠正的。

平等沟通有诀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需要父母不断地引导,才能变成具有独立思想的成熟的人。

而父母引导的方式并非是教学,而是坦诚的沟通,是爱和平等的双向交流。

帮孩子给情绪打标签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说狠话,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感觉被父母忽视或者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试着找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共情孩子的感受,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首先,你可以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让他感觉自己是被关注的。

其次,你可以试着帮助他们感受自己的情绪,给情绪打标签,以此试着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或者需求。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你现在很生气,妈妈看到了。”

你写了好久作业,想多看一会儿电视,所以不想让妈妈关电视,对吗?”

宝宝作业写得很认真,应该奖励,但是妈妈担心宝宝的眼睛受伤。

妈妈不想让宝宝受伤,所以才想用别的方式奖励你,比如玩你喜欢的乐高,这样你愿意吗?”

试着解读孩子背后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情绪背后的需求,再给出替代性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方式。

同时,下一次再有类似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会试着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主动跟父母沟通。

设置情绪宣泄口

孩子情绪“上头”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很难快速冷静下来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很难跟你理性沟通,这时候你就可以换一种方法,先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比如,你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打玩具”的小环节,让孩子描述自己的生气/伤心程度。

你可以试着跟孩子说:

“你现在可以打这个玩具三下,你有多生气就可以打得多大力,让妈妈知道宝宝现在到底有多伤心/生气。”

等孩子完成你设置的环节,你就可以对他说:

“哦,原来宝宝有这么生气啊,你看玩具都变形了,它也很疼吧,我们快点安慰它一下。”

通过游戏来帮助孩子转移情绪,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方向,帮孩子平复情绪。

降低音量,共情引导

也许有妈妈会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试着降低自己的音量,用问题替代指责。

比如,你可以轻声询问孩子:

“你说妈妈是坏妈妈,可是你想想,如果妈妈说你是坏孩子,不想要你了,你会不会很伤心?”

你说妈妈是坏妈妈,妈妈感觉特别难过,因为妈妈是很爱你的。”

承认自己有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只有以此为前提,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跟孩子相处时,不要忽视自己,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承认双方都有情绪,再试着去解决这些情绪,而不应该一味地靠压抑自己解决问题。

“臭妈妈,我打死你!”当孩子说狠话时,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各种挑战,而孩子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最近,我在与邻居的闲谈中意外地成为了一个此类挑战的见证者。就在我们谈话之际,一声尖锐的孩童怒吼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我要打扁你的头!顺着声音望去,邻居的小男孩正愤怒地盯着另一个孩子,后者似乎无意中或故意抢走了他的...

“妈妈,你会死吗”?别再骗孩子,学会这几招,教孩子正视死亡

关于死亡,很多名人都有看法。主持人白岩松是这样认为的 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就像小学生,因为中国缺少真正的死亡教育。我们从无知到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以来,基本谁家出了丧事大人一般是不会给孩子直说的,他们一般会说 睡着了 去了天堂 这里太苦,所以去了另一个地方 等等。今天讨论的,就是关于 死亡教育 的三大问题...

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真相扎心了

在社交平台抖音上,一个不经意的提问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孩子们是如何称呼他们的母亲的?是 妈妈 还是简单的 妈 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实则隐藏着深层次的含义,涉及到家庭关系 成长的痛苦 父母的期望与失落等等。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小孩子往往是非常依赖他们的父母的,特别是母亲。当他们遇到困难 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