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影响 南稻北麦,南甜北咸

2023-11-08 03:40:47 字數 3245 閱讀 7071

在开始阅读之前,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将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同时也能给您带来与众不同的参与感受。感谢您的支持。

文/晋云之。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表达了地域差异的存在,尤其在主食方面,

南稻北麦”的差异早已根深蒂固。讲述一百年前军阀混战时,直系孙传芳在北伐军的攻击下屡屡失败,为了获取奉系张作霖的援助,

他亲自去张府拜访,并以南北饮食差异作为借口说道:“我们吃麦子的北方人和吃大米的南方人永远无法和解!”基于现实来看,

南人食稻,北人食麦”确实是源于气候差异,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饮食习惯。然而,如果我们能回到古代,

看看那个时代是否也存在“南稻北麦”的地域差异,就不一定了。回到先秦时期,你会发现在北方的一些地区,

种植和食用稻米并不罕见。《诗经·小雅·白华》(东周·佚名撰)中有一句:“澎池北流,浸彼稻田。

这首诗创作于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在位时期。溉池是一个古代的水名,根据考据,它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

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诗表明,在当时,关中地区已经有稻田了。到了战国时期,种植水稻甚至直接影响到诸侯之间的友好关系。例如,

战国策·东周策》中记载了一桩争端,起因是“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

这里的东周和西周指的是从隶属于周王室的地方分离出来的两个弹丸小国,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与历史上的西周王朝和东周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时,西周国听说东周国打算种植水稻,就想着利用自己地处洛水上游的优势,故意拦坝截流,让这个老对手吃个瘪。眼见东周国无计可施,身为当时有声望的“名嘴”的苏秦(洛阳人,籍贯东周国)主动请缨,前往西周国游说。苏秦对西周国的国君说道:“如果西周国不放水,东周国就改种麦子就行了。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实在是不明智!与其因此产生敌意,不如表现得大度一些,放水给对方种稻,这样一来,我们就掌握了东周国的命脉,将来一旦需要,我们可以随时断水,让他们服服帖帖的。”西周国国君深受启发,于是下令给东周国放水。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人们在北方地区种植水稻并不是因为气候条件与现在有本质的区别,而是因为他们完全依靠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来实现的。例如,在战国初期,西门豹到魏国的邺邑担任长官,他先通过巧妙的计策惩治了当地的恶霸,打破了“河伯娶妇”的陈规陋习,然后征发民夫开凿了十二条水渠,从漳水引流灌溉农田,使原本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一个世纪后,到了魏襄王主政时期,时任邺令的史起率领民夫继续整修水渠,当地百姓特意创作歌谣称赞,称借助这些水利工程,终于实现了“终古斥卤,生之稻粱”的美好愿望。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即使在干旱、寒冷的北方也可以种植水稻,反之,缺乏水利工程的引水灌溉,种植水稻就不可能了。然而,大约从战国中晚期开始,频繁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水利灌溉设施损毁或失修,难以发挥作用,黄河流域的产稻区域逐渐萎缩。汉朝以后,在北方地区稻谷已经成为了稀罕之物,但是水稻种植并没有完全绝迹。比如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还对种植于洛阳一带的“新城粳稻”赞誉有加,盛赞其“上风炊之,五里闻香”,比江南引以为傲的长沙米更好吃。

袁准是魏晋两朝的文士,在一篇名为《招公子》的文章中盛赞了“新城白粳”和河内郡出产的青稻“弱龚涟粱,何蜡通芬”,口感相当不错。物以稀为贵,产地受限、产量不高的稻谷在这一时期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特供,而生活在北方的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这种美食。到了南北朝分治、对峙的时代,稻谷在北方更是成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即便是权贵阶层也未必能吃到它,甚至要“奉旨”才能享用。

魏书·安同传》记载了北魏朝的开国元老安同长子安屈为了弄几石粳米供养父亲,竟然不惜以身试法,借助掌管仓库的职务便利监守自盗。安同发觉之后大为光火,主动向皇上请罪,北魏太宗拓跋嗣感念这对父子的忠直仁孝,不仅宽恕了安同的盗粮之罪,还特意下诏为安同长期**粳米。江山重归一统之后,南北交通得以恢复,从隋、唐两朝至北宋时期,朝廷每年都从江南运来六七百万石稻谷,但主要消费于权贵集中的东、西两京地区。经过长期的演化和积淀,北方和南方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人食麦”和“南人食稻”。尽管这些习俗已经根深蒂固,然而历史上也不乏一些人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历史上的一件事情就是宋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府,北人纷纷南渡,为南北饮食习俗的融合创造了契机。然而,并非所有南方人都买账。例如在江西抚州,当地百姓认为北方传入的麦饭“粗粝”不堪入口,甚至不肯种植。此外,南方人对于吃粟米也感到难以接受,据记载,当时南宋军士兵因吃不惯北方的粟米而饿死了许多人。

南方和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显而易见,南方人习惯食用米饭、鱼、蔬菜等,而北方人则以面食、牛羊肉等为主食。尽管如此,不同地域和阶层之间渗透和交流的现象也在不断发生,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扩散。南北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在南宋时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南方军队士兵难以逾越“南人不吃北食”的鸿沟。当时,军队中常由南方士兵组成,当他们在北方作战时,可能会遇到口味和烹饪方式上的不适,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出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情况。更糟糕的是,南宋时期的军事**系统可能不够完善,导致粮食分配不均衡。有时,南方军队可能掌握大量粮食,但无法妥善利用;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送到前线,导致士兵们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饥饿。这一情况令人不可思议,一方面有大量的粮食却无法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士兵却在饥饿中遭受痛苦。这也凸显了在军事运作中,除了物质**,还需要考虑食物口味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可能需要采取措施来适应和满足南方军士兵的饮食需求,或者改善粮食的分配和运送系统,以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秋季的气候如何影响饮食选择,特别是在不同地区?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气温和环境条件发生最显著变化的时候。这个季节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衣着和活动方式,还会对我们的饮食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将导致各种独特的饮食偏好和传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 秋季气候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饮食选择。一 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秋季通常伴随着气温的急剧下降和天气的变...

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一 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和文化影响日益凸显。旅游业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对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将 旅游对当地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二 旅游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影响。经济增长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

美食文化的对话 “南帝北丐”

南北火锅 一段美食文化的对话。引言。火锅,这一大中华美食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 丰富的食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在寒冬腊月,一家人或三五知己围炉而坐,热气腾腾的火锅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暖阳。然而,地域的差异使得火锅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南北火锅的对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