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凤诗文选 流萤吐星魄,丹青绣河山

2023-11-02 18:34:23 字數 1002 閱讀 3903

逸舟池上闲。

云舒万里天。

风香映荷影。

秋色漫菊园。

月隐待时日。

龙潜在深潭。

流萤吐星魄。

丹青绣河山。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之为何?虽古今众云,然道者逆术而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术者向上,道者走下,老子道经之言以“水喻”对道进行全新诠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之为物,恍兮惚兮,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闻之星辰大海,达者凤毛麟角。万物惟道之显,道者万物之归,古之圣贤不惜以命殉道,故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南宋大学士洪迈,一生历阅遍布,从经史百家,致医卜星算,几乎无不涉列,其著作《容斋随笔》曾对“道之为何?”有所探略,短文简下,并加吾之私悟,以求美尽善。《论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思著作《中庸》又言:为道不远,道不远人。

曾子之言,虽是喻此,“忠恕”可否悟之为道,“予以为道不可名言,既游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为道”。而对于《中庸》之言“为道不远”,余以略提己之观点,道以忠恕立名,乃由个体决定,非是常态。弘然非忠恕二字,无以明道者,故曰不远矣。离忠恕二字,朴实难以将道言明,故曰不远。而老子之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入之所恶,故几于道”者,应该解为水处于下而利万物,与大道本质相似。而苏子由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与道有间矣,故几于道。可名之善,未有达此者,故曰上善。苏子由解释老子之言,道与水皆利万物,但水非具备人伦忠恕之德,以此喻道时与道就有距离。故只能称几乎接近于道,以解现有之本善,无以胜过水者,言至上善之义。

道之为何?圣各有解。伏羲画卦,文明肇始,故昔先《易》而后分出诸子百家,故易乃百经之源,道之概义,在先秦已有定论。卑不明白,为何千五百年之后,南宋学者依然争议不休,戚戚难断?因之不言而明,此乃世人慧根渐退渐浅矣。其实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只是百姓日用而不觉知!道心一源,道在心中,心在道中。圣者行道,无为而无所不为,儒者修道,有为而有所不为。对于道之理解与践行,最浅明者莫过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至简,天下一家。

三木秉凤诗文选 莫做墙头草,随风自缠绵

浮露染白岭。夜书透轩寒。江奔近文诵。思开引拙篇。月明众星隐。云高天下观。莫做墙头草。随风自缠绵。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的载体。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我们必须从中国古典优秀文化中寻根问底,因为中华文明中蕴涵着古典文化的力量与道性!只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罢了。文化载道,知识为术!...

自由体诗 我在塔里木河等你(三)

黄沙漫漫,月色昏昏,独倚高楼,望尽天涯路。塔里木河畔,寂静如夜,繁星点点,映衬着我的孤独。春风不解风情,却吹皱了塔里木河的水面,唤醒了我沉睡的思念。杨柳依依,轻轻拂过我的脸颊,仿佛是远方的你在抚慰我的忧伤。临风听蝉,声声凄切,犹如离人的叹息,让人心生凄凉。远方的塔里木河,依旧静静地流淌,带走了我无尽...

古诗文景物赏析 野芳佳木,山间四时

山间四时,各有其独特的风韵。野花在春天的阳光下绽放,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夏天,佳木茂盛,树荫浓郁,遮挡住炙热的阳光,带来一片清凉。秋风萧瑟,霜降之后,树木更显高大挺拔,落叶飘零,给人一种清静高远的感觉。冬天,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水面,景象苍茫,寂静而庄重,让人感到山间的沉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