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孔乙己》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2023-11-25 22:35:05 字數 4044 閱讀 7149

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的一篇白话文**,其中的许多独特表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这篇**通过酒馆伙计的视角,揭示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在旧时代读书人的特殊境遇。

孔乙己原本是一位未能考入秀才的读书人。由于他姓孔,人们便以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为蓝本,为他取了这一名字。整篇**通过“我”这位酒馆伙计的视角,展现了孔乙己的生活起伏。

鲁迅先生一开始介绍了酒馆的客人,区分了“短衣帮”和长衫的顾客。短衣帮站在外面喝酒,而只有穿长衫的顾客才能进店悠闲地坐着享受酒菜。

那么,孔乙己处于怎样的境地呢?鲁迅先生巧妙地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最巧妙的描写之一。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与“短衣帮”相近,支付不起坐下喝酒的费用。然而,他却选择穿长衫,以展示自己身为读书人的独特身份。短短的文字中,孔乙己这个矛盾的形象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孔乙己的矛盾性,为我们后续对“笑”这一关键行为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那么,文中都有哪些人在“笑”他呢?我们可以罗列一下,包括外面的短衣帮、长衫的主顾、孩子们、掌柜还有“我”这位伙计。这些出现在文中的不同群体,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对孔乙己进行嘲笑。而这些笑声的原因各异,构成了这个故事中丰富的情感层面。

我"是个小伙计,在咸亨酒店里混迹,却没有什么地位可言。鲁迅先生一开始描述了我的情况,我是那个因为不够机灵而被指派温酒的小哥儿。在这个严肃的酒店,由于掌柜的严格和主顾的不友好,我平时很难笑出声。

然而,当孔乙己出现时,这成了我唯一能笑而不受责备的时候。孔乙己的到来,为我带来了从严苛生活中解脱的机会。我的笑声,成了对平日压抑的释放。但如果鲁迅先生仅仅想表达这一层意思,那就只是皮毛而已。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于我的另一个情节——“茴”字的写法。

当孔乙己询问我如何写“茴”字时,我的反应出乎意料。我并非为了向他展示我的写字技能,而是在心里琢磨:“一个讨饭的家伙,也值得我教吗?”。

这个想法颇具深意。通过使用“值得”这个词,我表达了一种悲哀的现实:尽管我自己也是个年轻而备受边缘化的人,但在面对孔乙己时,我的反应却不是互相理解,而是“你算什么东西?”。尽管我们都是命途多舛的人,但我内心却已然被社会的无情吞噬。这个“值得”揭示了我内心一个成为“奴才”的合格思维,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因此,我对于当掌柜的想法也就不言而喻了,毕竟一个做了“奴才”的人怎么能想着当主子呢?我曾经天真的心,也在这个社会的磨砺中逐渐迷失。

从最初那个不够机灵的伙计,到后来的我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自己。我的笑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已经变成“奴才”的人对于那些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的人的一种嘲讽。

短衣帮”指的是劳动阶层,那些辛勤工作的人们。

在鲁迅先生的描述中,他们被描绘成“好说话但斤斤计较”的一群人。孔乙己在行为上表现得像是“短衣帮”,但精神层面上却看不起他们。这使得“短衣帮”们对孔乙己的不屑一顾显得更为强烈。他们常常会监督酒水是否掺水,而孔乙己则以排出九文大钱的态度,展现出一种长衫主顾的风范。“短衣帮”自然对这样一个看似穷酸的文人不屑一顾,语言上的嘲讽也就成为家常便饭,毕竟都是站着喝酒的人,孔乙己为何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呢?

虽然我们不了解“短衣帮”与孔乙己在经济状况上的差异,但我们可以确切地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孔乙己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鲁迅先生也交代过,孔乙己的赊账从不会超过一个月,可谓“比别人品行都好”。这自然引起了“短衣帮”一丝嫉妒,他们或许目不识丁,但却狡黠地知道读书人最在意的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们嘲笑孔乙己的理由是什么?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读书人追求面子,最怕清白被毁,对于考取功名有着执念。这两句嘲讽无情地刺痛了孔乙己的尊严。在这一次次的折辱中,孔乙己的读书人身份再一次受到灵魂深处的沉重打击。

短衣帮”的嘲笑,不仅仅是对孔乙己的嘲弄,更是一次又一次对他灵魂的重击。最终,孔乙己变得怎样呢?偷书的事情他也没有很好地为自己辩解,面子被丧失殆尽,那些曾经骄傲的“之乎者也”在“短衣帮”的嘲笑中渐渐失去了光彩,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勇气提起,最终只能“坐着用这手慢慢的走了”。

短衣帮”的嘲笑,实质上是一群人对一个不合群的穷酸读书人进行的羞辱和消耗。

长衫主顾对笑只有一句:“店内外都弥漫着欢快的氛围。”而“何家”和“丁举人”则是长衫主顾的代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笑”,而是更进一步,他们是打手,他们是“笑”打击的执行者!

掌柜无疑是鲁镇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但对孔乙己说的最多的是“十九文钱的事”。在嘲笑之余,他们显然更关注自己的权威和利益。

何家和丁举人在意的是自己在鲁镇上的权势,享受着短衣帮的敬畏和恐惧;而掌柜也笑,但一提到孔乙己,他所想到的仅仅是那区区的十九文钱,而赊账的事情他还会在黑板上广而告之。虽然不够纯粹,但却是真实的写照。

然而,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孔乙己被打,而是他另一个行为,偷书。

无法进食,不偷取金银财宝,而是选择偷书。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品质?

鲁迅先生的笔触是清醒而冷静的批判,但我读来却充满心酸。

正如孔乙己常常念叨的那句“君子固穷”。孔乙己虽然饱受饥寒之苦,却始终坚守君子的操守。虽然困境重重,但他并没有变为鸡鸣狗盗之辈,没有偷走刚刚烤出来的热乎乎的红薯,也没有窃取掌柜的酒,只是选择了偷书。尽管无论如何粉饰,偷窃行为的本质始终不变,但是偷书却带来一种莫名的心酸。

读书人的颜面因偷书而失落,但他却选择不偷其他东西,似乎守住了读书人的一点尊严。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些知识正站在社会潮流的前沿,备受瞩目;而另一些则已经成为昨日黄花,鲜有人问津。知识分子忠于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专注于所选择的学科,然而这些学科未必能为社会带来实际益处,未必能得到应有的认可,更未必能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

那么,学习这些知识,从事这些研究究竟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最终无法改变社会潮流的方向,为何我们还要坚持?

在批判孔乙己的同时,我们是否忘记了对他多一点温柔?

在这个乞丐都只渴望金钱而非食物的时代,或许读书人也应该保持一些像孔乙己那样的坚持。

让我们以轻松愉快的氛围结束这一切吧。

多乎哉?不多也。”这是鲁迅在描写孔乙己时,表达最愉悦的一刻。

尽管生活艰难,孔乙己仍然慷慨地给小孩子们分发茴香豆。他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将碟子放在头上,调皮地说:“我的也不多了。”这种可爱的举动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小孩子们,既不是酒馆的小伙计,也不是长衫主顾或短衣帮的成员。或许当他们长大后,会不会记得,在那个年纪,有位穿着长衫的中年人在街头巷口,慷慨地分发了几颗茴香豆给他们尝尝鲜。

在那个瞬间,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我觉得孔乙己是最幸福的。

黑色的社会,白色的书本,勾勒出那个灰色的孔乙己。

过错并非孔乙己本人,而是他坚持的信仰。

信仰一旦丧失,他也便——或许,孔乙己真的离世了。

然而当我们再次审视孔乙己,是否会触动内心深处的自省呢?

这是多么真实。

在午夜的灯光下,你扭头间,孔乙己的影子就在那里。

重读《围城》 年少看不懂,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婚姻如同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钱钟书先生作品 围城 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可谓是让人过目难忘。其有着 醍醐灌顶 般的效果,推测灵感来自英国一则古语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年少读 围城 总觉得男主方鸿渐跟...

不再鸡娃,中产父母自己读硕士去了

中产父母纷纷选择读硕士,给孩子的教育铺路。越来越多的中年父母选择放弃 鸡娃 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自己去读硕士,为孩子的未来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他们远赴香港等地进修,不仅是为了自我提升,更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今年九月,多岁的重庆人麦地收到了香...

不再鸡娃了,中产父母都自己读硕士了

今年九月,麦地,一个多岁的重庆居民,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 接受了香港都会大学的环保研究理学硕士录取通知。这个决定既给他带来了惊喜,也夹杂着担忧。中年之际,重新捧起教材,踏上陌生的求学之路,犹如一场充满挑战的游戏。这并非一帆风顺,麦地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感到疑虑,反复权衡抉择。当他踏入新生群,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