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人少了,考公最坏的局面出现了

2023-11-27 04:30:11 字數 1975 閱讀 4872

2023年考研438万人报名,比去年少了36万人。2023年国考超过300万人报名,比去年多了40万人。考公和考研人数一增一减的转折点,就这样在今年神奇的出现了。

考研报名人数八连增之后在今年迎来了下降,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大家都去考公了”。但公考不是凭空出现的,在考研越来越热的这几年,考公同样是热的一塌糊涂。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考研和考公是绝对排在前二的毕业选择。尤其是本科院校比较一般的毕业生,毕业几乎就面临着失业,很多人被迫在考研和考公中二选一。

但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考研和考上研是两码事,考公和考上公也是两码事。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将近1200万人。而同期,研究生录取人数只有125万,国考招录更是只有可怜的3万多人。即便加上全国各地的省考和事业单位考试,考研和考公能够消化的毕业生满打满算也不到300万人。

况且,在考公和考研中上岸的这些人里,还不泛“二战”甚至“三战”的往届生。

也就是说,考公也好,考研也罢,看似很热闹,但却并不是大多数考生的归宿。

考研的人少了

考公和考研都很热,而且在备考周期和考试安排上是有一定冲突的。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不排斥考公考研两条腿走路的。同时维持着考公考研两条战线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更何况,考公考研能够安排的考生人数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回到自主择业的老路上来。这个道理,年轻人不会不懂。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看到了这样一个趋势,在经济压力的背景下,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就业鸿沟正在已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平。

学历内卷了这么多年,博士硕士早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除了头部企业接纳的名校精英以外,大多数普通研究生在就业待遇上与本科的区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在投资收益不一定大于机会成本时,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在学业上付出时间了。说白了,大家是真的卷不动了。

考公人数增加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考公越来越比考研具有吸引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任何一种能力的提升,最终都是奔着就业去的。

考公与考研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就业的属性。从这方面说,尽管考公最终接纳的人数有限,但它肯定会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

当学历提升带来的就业加成不能清楚明白地摆在眼前时,那选择尽早就业的公考,无疑就是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结果。

考公既然是一次择业,就必然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当所有人的选择越来越开始趋向一致时,要么它是对的,要么它是香的。但集体的盲从,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最坏的局面出现了

正常情况下,考公和考研作为互为竞争关系的存在,是可以良性发展的。考公考研互相分流,既减轻了各自的竞争压力,也拓宽了年轻人的成长路径。

但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被社会情绪挑动的年轻人正在打破考公考研之间微妙的平衡。这种互相踩踏让公考最坏的局面出现了,即考公考研的互相促进中断了。

考研的学历提升让公考的招录越来越挑剔和专业。毕竟,任何竞争性的就业选择都会优胜劣汰留下更优秀的人。近些年,公考越来越注重高学历就是明证。

也就是说,考研热提高考公群体的学历门槛,考公的学历门槛又反过来倒逼考研热,这原本是一个内卷的循环。

但如今考公不断蚕食考研空间,让更多人提前在公考互相踩踏,最终还是由耗费精力的年轻人买单。

公考的学历要求在提升,考生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越来越短视。考生碰壁的几率在增大,公考可选择的余地在变小,公考最坏的局面就是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今年考研人数真的变少了?

网上很多声音都在说今年考研人数要下降,其实在年年底的时候,张雪峰老师就在自 平台上 过今年考研人数会下降。从往年的数据来看,从年到年考研人数每一年都在增加,虽然今年有很多声音都在说人数要下降或者说今年是考研大小年中的 小年 但是各个高校的数据也还在统计中,部分已经确定并且发布数据的高校中也是有增有减...

做出明智的选择 考公 vs 考研

玩转ai摘要 面对考公和考研的选择,许多人都会感到困惑和犹豫。究竟应该选择哪条路?考公和考研的定义是什么?它们的目的是什么?交叉点又在 以下将详细解析这些问题,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考公和考研的定义。考公是指参加国家公 通过后成为国家公务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而考研则...

“弃考率”最高的一年,考研现场真实状况公开,提前交卷成多数

弃考率 最高的一年,考研现场真实状况公开,提前交卷成多数 今年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艰难的一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变得异常困难。当然,受之前原因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广大的学生们。就目前热议的考研而言,尽管考研的时间未受到大环境的干扰,如期举行,但是随着全面解封,许多学生纷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