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不想再当“冤大头”

2023-11-15 15:30:23 字數 5890 閱讀 9043

中国平安迅速辟谣,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的传言,并公布自己已在三季度末清仓该公司的股份。这个消息让人们不禁怀疑,中国平安和碧桂园这对八年的合作伙伴,是否真的已经分道扬镳。不管怎么说,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化解工作都是任重道远。对于万亿债务的房企而言,情况显然更加复杂,光靠企业自身难以真正脱困。在这种情况下,**的更多救助方案非常必要。万科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甚至需要拉来深圳国资委和大股东深圳地铁的支持才能化解危机。然而,这是过去两年多来,众多陷入生死边缘的房企所无法获得的待遇。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平安果断离场,令人不禁担忧其他陷入困境的房企的脱困之路是否也充满不确定性。港交所数据显示,2023年6月底,中国平安仍然持有碧桂园5.04%的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但仅仅一个半月后,形势突变。

8月11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了1409.4万股碧桂园股份,以每股0.98港元的**,套现1381.21万港元,持股比例降至4.99%。也正是在那一天,碧桂园正式承认遭遇了阶段性流动压力。此后,由于持股比例降至5%,按照港交所要求无需再对外披露**动态,外界也无从得知最新进展。而中国平安11月8日对外界明确表示,到三季度末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也就是说,自8月11日至9月底,不到两个月时间,平安彻底清空离场,火速卖掉了碧桂园4.99%比例股份。而这4.99%的股份恰恰是中国平安最初**碧桂园股份的一半比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平安清仓碧桂园的速度非常之快。这也表明,中国平安对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担忧,不愿承担过高的风险。当然,中国平安可能也有其他的投资计划和布局,这个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总的来说,中国平安和碧桂园的切割,揭示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对于陷入困境的房企,需要给予更多的救助和支持。同时,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房地产市场,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中国平安的成功股权投资和惨败经历中国平安于2023年以62.95亿港元战略入股碧桂园,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占9.9%股权。这是平安首次以寿险资金直接对大型房企进行股权投资。随后,中国平安大踏步式跨入地产行业,入股融创、金茂、旭辉、朗诗等房企,成为“**地主”。然而,行业大调整后,合作无间的金融机构们相继站在了开发商的对面,中国平安也不例外,用了5年时间**了约一半碧桂园的股份。中国平安通过不断的**和分红已经**了超百亿港元资金,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季度,平安从碧桂园收回资金已超过105亿港元,获利数十亿港元。然而,在投资其他地产公司上,中国平安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2023年和2023年,中国平安先后两次入股华夏幸福,合计注资179.47亿元成其第二大股东。然而,持股两年多,中国平安已经被华夏幸福“套牢”了,目前对其进行资产减值计提已经达432亿元。在地产股权投资上受伤惨重的中国平安,很难再愿意压上身家拯救碧桂园了。境外债重组警报尚未消除,加上现在的收购传闻,市场对碧桂园的担忧一直没有停歇。对于中国平安来说,投资碧桂园是一笔成功的财务投资,但其他地产公司的投资并不如此。中国平安在房地产领域的股权投资惨败,反映出其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虽然**碧桂园股份取得了不俗的回报,但在这个行业中,资产减值、股权质押等风险也随时存在。在未来的投资中,中国平安应该加强风险管控,审慎选择投资标的,避免再次踩雷。碧桂园:负债压力与债务重组的挑战碧桂园,作为中国房地产巨头,最近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和债券市场的波动、境外债务违约以及资产捐赠等问题都给这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创始人杨国强和董事局主席杨惠妍被迫走到了公众视野中。他们的高调亮相,引发了人们对碧桂园未来的担忧。然而,面对巨大的债务负担和保交楼压力,碧桂园正在努力解决问题,并寻求债务重组的出路。10月19日,碧桂园发表了一份声明,否认了关于创始人离境的谣言。这份声明的发布,使得人们对碧桂园的债务问题更加关注。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碧桂园的总资产为1.74万亿,总负债为1.43万亿。相比之下,碧桂园的债务规模要比恒大少1万亿,但是要解决这些债务并非易事。碧桂园正竭尽全力解除境内债务的警报。它于9月18日与债权人协商,成功将9笔境内公司债券的到期时间延长了3年。这为碧桂园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但要完全解决债务问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在境外债务问题上,碧桂园并未能顺利解决。

10月18日,由于一笔5亿美元的债务未能偿还,碧桂园正式宣布爆雷,并计划进行境外债务重组。为了应对这一困境,碧桂园委托中金公司作为财务顾问,协助处理境外债务重组事宜。境外债务重组的成功,对于碧桂园来说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债务化解的重要举措。然而,碧桂园的困境并非个案。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趋严,信贷环境收紧,导致房企面临着巨大的债务负担。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的影响,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额外的不确定性。这些压力让人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出现泡沫破灭的风险。尽管面临巨大的困境,我对碧桂园的未来仍然持乐观态度。首先,碧桂园是一家经营多元化业务的公司,其房地产业务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使得碧桂园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更具有韧性。其次,碧桂园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债务问题,包括债务展期和债务重组。这显示出公司管理层的决心和能力。

最后,中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在逐渐收紧,这将有助于稳定市场,减少泡沫风险。然而,碧桂园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债务问题,降低风险,是公司管理层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公司还需要加强与债权人的沟通和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另外,碧桂园也应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降低对房地产业务的依赖,以减少经济波动对公司的影响。综上所述,碧桂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仍然有望度过难关。公司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债务问题,并寻求多元化发展。同时,**的支持和市场的稳定也将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过于悲观。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密切关注碧桂园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动向,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你对碧桂园的未来发展持怎样的看法?你认为公司在解决债务问题和应对市场风险方面还有哪些措施可以采取?

欢迎留下你的评论和想法。碧桂园面对境外债务兑付小高峰和资产端去库存压力的双重困境碧桂园是宇宙第一大房企,在多年蝉联销售第一名的同时,也涉及到的项目数量和业主数量都比其他房企要多。然而,碧桂园目前面临着双重困境:境外债务兑付小高峰和资产端去库存压力。境外债务是碧桂园面临的一大难题。房企融资人士表示,境内债务可以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延缓债务违约。但是,美元债一旦到兑付期限内还不上,就会触发违约的一系列后果。目前,碧桂园存续期的美元债券有15只,总金额超过95亿美元。即使排除已经展期的9笔境内债券约147.02亿元,碧桂园依然面临着短期债务压力。资产端去库存压力是碧桂园的深层次棘手难题。碧桂园的项目所在区域比其他房企更下沉,情况更复杂。资产价值中,碧桂园三四线城市占比68%,远高于其他房企。这意味着,碧桂园的销售压力更大,要交付的房子套数也更多。

然而,在宣告流动性危机后,碧桂园的销售额出现了断崖式**,迅速引发经营层面的骤变。公开数据显示,碧桂园9月份**出61.7亿元,同比下降81%。与2023年同期相比,销售额几乎下降了10倍以上。境外债务和资产端去库存压力的双重困境让碧桂园的未来命运不可预知。即使境外债重组成功,也只是让它短暂获得喘息之机。碧桂园未来的命运走向,仍有赖于楼市的回暖和自身销售的复苏。而在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现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资本市场评判房企的关键指标。然而,在当下,碧桂园的销售业务急转直下后,光凭地产业务,难以力挽大厦将倾。碧桂园需要尽快扫除境外债务重组的障碍,避免进入破产清算的危机。同时,也需要重视资产端去库存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库存压力,提高销售额。在这个过程中,碧桂园可以考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寻求更多的融资支持。

同时,还可以加快转型升级,在科技、文旅等领域开拓新的业务,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碧桂园需要在未来的经营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在碧桂园面临着境外债务和资产端去库存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关注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随着政策的逐步收紧,整个房地产行业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碧桂园地产:保交楼使命不停,物业并购再起涟漪碧桂园地产一直处于**的风口浪尖,市场对该公司的财务问题和债务情况一直关注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碧桂园董事会明确表示积极寻求**及各方监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关键时刻,市场也密切关注着佛山国资委的态度和举动。尽管有关佛山市副市长组建工作组进驻碧桂园的传言被证实不属实,但碧桂园的股债还是出现了下滑。

现在,尽管碧桂园地产的困境还未全部解决,但有利于房企融资、经营恢复的一系列措施正在落地。为避免风险蔓延、防范风险无限制扩大,四部门召集万科、保利、华润、中海、龙湖和金地六家房企开会。同时,碧桂园地产也尚未放弃在这场危机中的核心任务——“保交楼”。碧桂园地产的交付项目涉及235座城市,今年已累计交付房屋共约42万套,交付面积约5112万平方米,部分项目提前交付。截至2023年中,碧桂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受限制现金之和1305.69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11.15亿元,受限制现金约294.54亿元。碧桂园地产明确表示,资金用途要优先用于保交楼。尽管地产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十分紧张,但碧桂园地产并未放弃物业领域的扩张。作为国内物管规模最大的上市平台之一,碧桂园服务的收并购一直没有停止。自去年11月出手收购合富辉煌部分股权后,碧桂园服务的收并购速度有所放缓。

但是,时隔362天,碧桂园服务再度开启收并购之路,相中的标的物是物业**商——合富辉煌。碧桂园服务是碧桂园地产的姊妹公司,2023年录得收入高达413.7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录得收入207.33亿元,公司合同管理面积、收费管理面积分别达到16.47亿平方米、9.16亿平方米。此次并购合富辉煌,将进一步增强碧桂园服务在一二线城市物管市场的优势,提高其服务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这也为碧桂园地产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尽管碧桂园地产的债务问题还有待解决,但其姊妹公司的稳健发展,可以为碧桂园集团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总之,碧桂园地产的遭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碧桂园地产所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困境。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对于碧桂园地产来说,保交楼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根本的出路。

同时,碧桂园集团可以抓住物业领域的机遇,加强子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寻求转型升级的新机遇,这也是应对当前危机的有效路径。碧桂园服务拟斥资11.5亿港元增持合富辉煌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旗下的物业管理子公司碧桂园服务,近日宣布将以11.5亿港元的**增持合富辉煌,提高其在合富辉煌的持股比例。据公告,碧桂园服务拟以1.1534亿港元购买合富辉煌7164万股,相当于合富辉煌已发行股本约10.63%;同时,碧桂园服务香港也将以4341.53万港元的总价,购买合富辉煌已发行股本约4%。如若交易完成,碧桂园服务在合富辉煌中的持股比例将由原来的25%提高到38.1%,成为合富辉煌的最大股东。碧桂园服务的现金净额约为21.92亿元,银行存款及现金总额约为127.12亿元。在物业服务市场上,碧桂园服务的发展迅速,然而,它的发展壮大是否能够帮助兄弟公司碧桂园化解风险和舆情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一年前的碧桂园内部年度大会上,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曾表示“看到了曙光”,但经过现实的洗礼,市场已难再乐观起来。合富辉煌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服务。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物业服务业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在房地产生命周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增持合富辉煌,碧桂园服务将进一步巩固其在物业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将为其兄弟公司碧桂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在碧桂园服务追求更高的股权比例的背后,还有碧桂园在市场的布局。作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企业,碧桂园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焦点。近年来,碧桂园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对其的关注度。而通过增持合富辉煌,在物业服务业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协同发展中,碧桂园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看,碧桂园服务的增持合富辉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物业服务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并为其兄弟公司碧桂园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碧桂园通过增持合富辉煌,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服务的发展壮大并不能完全化解碧桂园在市场中面临的风险,市场仍需对碧桂园的未来进行谨慎的观察和分析。

中国平安,不想再当“冤大头”

月日下午,中国平安的股东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时刻。一则路透社有关中国平安被要求收购碧桂园的传言,让资本市场来了一场不小的 面对这则突如其来的传闻,中国平安火速撇清关系,称 该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 并透露出另一则消息,截至三季度末,其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 如果不是辟谣,人们还不知道,中国平安和碧桂园已彻底...

中国vs美国 谁是“冤大头”?

题目 谁才是 冤大头 看中国和美国人买车的差异!正文 近年来,关于中国人买车和美国人买车的差异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有人说,中国人就是 冤大头 为了买一辆好车准备了很久,而美国人则相对豁达,只要能开就行。那么,究竟是谁才是真正的 冤大头 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和美国人买车的差异吧。首先,对于大多...

蔡当局沦为冤大头,付美国近200亿美元,想要武器没门

利剑计划 文 肥佬茄子。自以为 聪明 的蔡英文当局,被美国给坑惨了。据环球网援引岛内 月 道,日前,有美国智库发布最新报告,证实由于美国 一再以各种理由延期 对台军售 装备的交付,导致大量本该交付的装备订单积压。截至目前,美方尚未向台防务部门交付的 装备总价已达.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台防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