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畑耕一郎教授做客中山大学 让翻译为中日文化交流架桥

2023-11-01 10:10:28 字數 1673 閱讀 7181

2023年10月30日晚,稻畑耕一郎教授(inahata koichiro)应中山大学中文系邀请,在校内中文堂作了题为《跨文化理解上的翻译之重要性与困难》的讲座。该讲座是稻畑耕一郎教授本次在中山大学讲学的第一场学术讲座,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教授主持。

稻畑耕一郎教授为日本国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日本翻译家。他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曾主持《世说新语》《屈原研究、屈原赋今译》《万历十五年》《中华文明史》《中国汉字学讲义》等典籍论著的日文翻译。2023年稻畑耕一郎教授荣获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该奖是中国出版业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翻译家、作家和出版家。本次讲座稻畑耕一郎教授结合自身的中文-日语翻译经验,具体阐述翻译的重要性及难点。

稻畑耕一郎教授正在作题为《跨文化理解上的翻译之重要性与困难》的讲座。

首先,稻畑耕一郎教授从本次获奖谈起,他自谦为一名业余翻译家,但他为自己的翻译工作得到认可感到非常荣幸。以此为引子,他谈到了翻译的价值与意义,并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稻畑耕一郎教授表示,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他认为尽管翻译在学术界中的评价比不上**,但却是文化交流上很重要的一门科学,能够促进两国文化与学术上的交流,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同时稻畑耕一郎教授再三强调翻译对于个人的意义,翻译者不仅能提高新语言的使用水平,而且能提高母语的深度掌握能力。基于此,稻畑耕一郎教授呼吁年轻人都应该尝试跨文化翻译,以提高自身双语水平和促进自身成长。

然后,稻畑耕一郎教授以《文字学概要》和《中华文明史》两本书的日译经历为中心,生动地讲述了翻译的难点与重要性。稻畑耕一郎教授以具体的时间线展示介绍了日译本《文字学概要》的翻译过程,该译本从2023年开始翻译,几经修订,力图呈现更好面貌。在谈到好友裘锡圭先生的书时,他强调这本《文字学概要》是一部少见的拥有四十年生命力的书籍,尽管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他也要把这本书推介到日本学术界,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看且有必要看的好书。接着,稻畑耕一郎先生用丰富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本次获奖的译本《中华文明史》的翻译情况。稻畑耕一郎教授表示,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秦兵马俑,日本的汉学研究也在试图给其他国家做一个引领。

稻畑耕一郎教授与吴承学教授合影。

最后,稻畑耕一郎教授回到了如何翻译的问题上。翻译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遵守翻译原则“信”“达”“雅”,这三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跨文化理解上的翻译要求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上的难点,只有超越语言、文化、时代的局限,找到共通之处,才能让翻译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其后,吴承学教授对此次讲座作了精彩点评。他非常认同稻畑耕一郎教授对于细读文献的强调,因为细读文献不但对于翻译非常重要,对于从事学术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他还指出,稻畑耕一郎教授所翻译的典籍论著,其实与当时的学术研究关系非常紧密。

据悉,稻畑耕一郎教授还将在中山大学做第二场讲座《风土与文明——以中国为例》。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灵君。

妇女代表上头条 朱恂 深耕教研一线,聚焦能源领域前沿科技

高炉渣变废为宝。她的技术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围绕前沿方向。她推开了研究微型燃料电池的大门。言传身教,既当导师又做家长。她就是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朱恂。作为 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朱恂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节能减排及微生物能源转化。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