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的乐舞艺术

2023-11-02 22:19:28 字數 5647 閱讀 3689

像书法和绘画一样,**与舞蹈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原始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这是一般人都承认的事实。《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所谓“葛天氏之乐”,指的就是上古传说时代的**。载”有始意,“载民”就是民之始生,指人类的产生。“玄鸟”,即燕子,《诗经•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说的是上帝派燕子到河边产下一卵,有娀氏之女、帝喾之妃简狄吞下此卵生契的故事。契,即商人的祖先。“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畅茂。“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敬天常”是敬奉天之常道,即遵循自然规律。“达帝功”是颂扬上帝的功德。“依地德”是颂扬大地承载万物之德。“总万物之极”是希望禽兽繁殖,六畜兴旺。可以想见,上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歌唱的就是自己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理解,对劳动成果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传黄帝时代有乐舞《云门》,尧之时有《大章》《大咸》(一名《咸池》),舜之时有《大韶》(简称《韶》),夏之时有《大夏》,商之时有《大濩》,周武王时有《大武》。著名的**舞蹈家有夔。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王治水成功,夔行乐,“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所谓“鸟兽翔舞”、“百兽率舞”,指的是歌舞时模仿鸟兽、百兽(也有人认为鸟兽指的是部落图腾),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密无间。

从出土文物来看,**舞蹈起源是比较早的。1986至2023年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附近出土过七孔、八孔骨笛18支,据测定已距今**千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曾发现过一个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盆,距今五千年左右,上面画着三组少女,每组五人,在手拉手跳舞。出土的乐器则有鼓、磬、编磬、钟、编钟、编铙、骨笛、埙、籥、龢等。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舞蹈十分发达。周朝有严密的礼乐制度,王朝设有春官,掌管礼乐,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专管乐舞。《诗经》中的民歌就是**派专人(行人)到民间搜集,再经过乐师们“比其音律”加工而成的。当时的士人学习“六艺”,乐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其时的乐舞种类甚多,有大司乐掌教的“六舞”(即上文提到的《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由乐师掌教的“小舞”,由旄人掌教的散乐、夷乐,供求雨、驱瘟所用的傩舞以及周王朝之外各民族的乐舞等等。春秋末孔子办私学,乐也是传授的重要方面。孔子就是个高明的**演奏家,他曾向当时的**家师襄请教,所到之处,即使遇到艰危,也仍然弦歌不绝。《论语》中记载他评论**、舞蹈的言论很多。如评论《韶》尽善尽美,而《武》却尽善而未尽美(《八佾》);在齐国听到《韶》乐,陶醉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述而》);鲁国权臣季孙氏表演天子所观赏的“八佾”(由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的大型舞蹈),他就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评论《诗经》,“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等等。孔门**会弹琴鼓瑟的比比皆是。儒学在当时号为显学,所以儒家在**的普及方面贡献很大。周王朝之外,在**、舞蹈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楚国。楚地历来有自己的乐舞,屈原《离骚》提到的《九辩》《九歌》,宋玉《对楚王问》提到的《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等,都是楚国固有的地方曲调。屈原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舞的基础上写成的。当时的乐理已初具规模,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音和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为“六律”,又称“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为“六吕”,又称“阴律”)的分类。乐器已相当丰富,有“八音”的分类。“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都是就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分类,实际上包括钟、磬、鼓、缶等打击乐器和琴、瑟、笙、箫、篪等管弦乐器。2023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由65枚钟构成的大型编钟和笙、箫、琴、瑟等124种其他乐器,令举世震惊,集中地展现了先秦时代的**发展水平。

秦汉时设有专门掌管乐舞的机构——乐府,负责收集四方民间曲调。汉武帝时乐府最为鼎盛。《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其时在乐府机构工作的超过1000人。乐府所用的主要曲种有鼓吹曲和相和歌。广义的鼓吹包括鼓吹和横吹两大类,用箫、笳等乐器演奏的是鼓吹,演奏乐器中有鼓、角的为横吹。鼓吹主要用于朝会、道路、给赐等场合,属仪仗乐;横吹为马上所奏,属于军乐。后鼓吹与横吹分开,成为两个不同的种类,前者应用到酒宴,后者则仍为军乐。相和歌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称为“但歌”,再后来便加入笛、笙、琴、瑟、琵琶、筝等管弦乐器和一种节奏性乐器——节。执节者演唱,乐器则起“和”的作用,所以称为相和歌。到魏晋时,逐渐成为大型歌舞套曲。另外汉代的“百戏”也同乐舞有关。所谓“百戏”,包括角觗、杂技、魔术、歌舞在内,张衡的《二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都写到“百戏”,其中的“鱼龙曼延”、“总会仙倡”、“东海黄公”,一般都认为指的是歌舞。

魏晋南北朝是**、舞蹈大发展的时期。这时最重要的是清商乐、琴曲和歌舞戏。清商乐一名清乐,包括江左所传的中原旧曲和江南吴歌、荆楚西曲。伴奏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笛、箫、篪、埙等多种。曲词往往以五言四句为一段落,附加“送声”、“和声”之类,是一种比较清雅悠扬的曲调。琴曲多在文人当中流行。东汉末,蔡邕曾作《琴操》,后“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都善弹琴。相传阮籍曾作琴曲《酒狂》,嵇康则善弹《广陵散》,后嵇康为司马氏所杀,《广陵散》遂绝。明代**家朱权的《神奇秘谱》收有这两支琴曲,当为后人托名之作。阮籍的侄子阮咸善弹琵琶,会作琴曲,后世遂称阮咸所弹的这种琵琶为“阮咸”(简称“阮”)。这一时期的歌舞戏节目最著名的是《踏谣娘》。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它讲述的是一个模样丑陋的男子酒后殴打妻子,妻子诉于邻里。邻里捉弄他,让他身着妇人衣装徐行入场,边走边唱,每唱一叠,众人就齐声附和:“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它具备某些戏曲的因素,对后来戏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代是**、舞蹈全面兴盛的时代。隋唐宫廷燕乐有多部乐(包括“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的乐部体制。“七部乐”指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国伎为西凉乐舞,清商伎为传统乐舞,高丽伎为古朝鲜乐舞,天竺伎为古印度乐舞,安国伎为中亚古国乐舞,龟兹伎为古龟兹国乐舞,文康伎为起源于西晋的面具舞。“九部乐”是在“七部乐”的基础上再加康国、疏勒两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又设“高昌乐”,九部遂成十部。显而易见,这些乐部除清商、文康外,都来自我国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体现了多民族、多国度的乐舞融合。二部伎指“立部伎”和“坐部伎”。在堂下站着演奏的称立部,在堂上坐着演奏的称坐部。每部都有不同的乐舞。白居易有《立部伎》一诗描绘坐、立二部的情景:“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嫋巨索,掉长竿。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可见立部乐器以鼓、笛为主,而坐部则以笙歌为主。坐部伎以燕乐为首,为饮宴时所用乐舞。燕乐中的《秦王破阵乐》歌颂了秦王李世民的武功,武则天时代传到日本,目前尚保留有这首乐曲的九种曲谱。燕乐中的歌舞大曲代表着隋唐乐舞的最高成就。大曲结构复杂,有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等许多段落和环节。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霓裳羽衣舞》就是著名的歌舞大曲。燕乐中的小型舞蹈有健舞和软舞两种。健舞风格矫健刚劲,伴以急管繁弦,著名的《浑脱》《剑器》《胡旋》《柘枝》都是健舞。软舞比较婉转轻柔,伴以优美轻松的**,著名的《凉州》《绿腰》就是软舞。唐代乐舞在诗赋中屡有反映。例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就是描写剑器舞的名篇。沈亚之有《柘枝舞赋》,卢肇有《湖南观双柘枝舞赋》,沈郎、唐嘏、佚名都有《霓裳羽衣曲赋》。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舞蹈的也很多,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生动的隋唐乐舞实证。另外,唐代还有一种“参军戏”,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表演以滑稽调笑为主,具有某些戏剧因素。

唐五代至宋,曲子盛行。曲子最初起源于民间,后来同宫廷燕乐有关联,伴奏乐器以琵琶为主。依曲作歌,按谱填词,这歌词就是词。所以曲子的繁盛与词的繁荣是同步的。宋代熟悉曲子、善于度曲的词家很多,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等都是名家。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至今尚保留有17首词的曲谱,是珍贵的**史资料。

北宋时,京师勾栏瓦肆众多,各种艺人和各种文艺表演形式都在那里谋求发展,促进了文艺的兴盛。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是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中间杂以简短的讲叙,用以说唱长篇故事。“诸宫调”有南北之分,南方多用笛伴奏,北方用筝和琵琶,故北方“诸宫调”又称“弦索”或“弹词”。今存最完整的北方“诸宫调”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不仅把说唱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也为戏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金时期,散曲和杂剧兴起,统称为曲或“曲子”。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简言之,散曲为诗,以抒情或叙事为主;杂剧为戏曲,为代言体,主要通过演员表演来叙说故事。但两者在**上是同源的。我们在上文提到过,散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为小令,一为套曲。杂剧分折,一折就是一个**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套曲构成。这里主要讲一讲杂剧。杂剧在宋代就已出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已提到北宋时汴京的勾栏瓦肆中在七夕之后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的事。宋杂剧通常由艳段(表演情节简单的生活熟事)、正杂剧(表演情节较曲折的故事,一般分为两段)、散段(属滑稽表演,又称“杂扮”、“杂旺”)组成。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等五个角色。表演视内容而定,有时以对白为主,有时则载歌载舞,且有乐器伴奏。与南宋对峙的金朝有“院本”,情况跟杂剧大致相似。到元代,杂剧的结构和表演形式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其**也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一般杂剧所用宫调都在六宫十一调范围内。选用什么宫调,要视剧情内容和剧中人的抒情需要而定。元代戏曲家燕南芝庵著有《唱论》,其中谈到六宫十一调的特点说:“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悲伤;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旖旎妩媚;高平唱,条拗滉漾;般涉唱,拾掇坑堑;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婉转;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

与北杂剧相对的南戏在表演与唱法上都比较自由,北杂剧用七声音阶,节奏较急促刚健,南戏只用五声音阶,节奏比较舒缓柔婉。北杂剧所用的伴奏乐器以弦乐为主,琵琶是主乐器;南戏则以管乐为主,笛、箫是主乐器,配以鼓板。但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杂剧,都是以“讲念做打”为重要表现手段,是一种熔**、舞蹈、表演、杂技、武术、美术为一炉的综合艺术。它们都对演员有很高的艺术要求:歌唱要做到字正腔圆,宾白要有节奏韵律,表演讲究身段造型,动作要符合程式法则。贯穿其中的,就是**性和舞蹈性原则。所以戏曲产生之后,便逐渐占据了我国古代**、舞蹈的主流,而其他任何乐舞形式都无法同它媲美了。

杂剧起初与南戏并行,到明代南戏逐渐占主导地位,而杂剧则逐渐走向衰微。明人称南戏为传奇。传奇所用声腔有四种,即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称为“四大声腔”。“四大声腔”都是地方声腔,昆山腔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余姚腔和海盐腔都起源于浙江。昆山腔经过**家魏良辅的改造,形成了新颖细腻、一字数转、轻柔婉转、圆润流畅的行腔特色,称为“水磨调”;又有戏剧家梁辰渔创作了《浣纱记》传奇,用昆山腔演唱,因而昆山腔很快在四大声腔中居于首位,并因其声情的高雅而被称为“雅部”,在清中叶以前是最有影响的剧种,称为“昆曲”。弋阳腔也因其比较能适应其他地方的方言、曲调而不断扩大影响,形成高腔系列,在许多地方戏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余姚腔、海盐腔则在风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萎靡、消亡。清中叶北京戏曲繁荣,各种戏曲形式荟萃。2023年,乾隆皇帝诏令“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先后晋京,入京后徽班艺人又同其他剧种特别是汉剧交流,逐渐发展出一个新剧种“皮黄戏”,也即后来的京剧。“皮黄戏”主要是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两大声腔组成。二黄调比较深沉和婉,适合于表达追忆、沉思、悲慨之情;西皮则较明朗激越,适合于表达喜悦、激动、高亢之情。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反二黄和反西皮两个调系,使京剧具有更强的抒情表意功能。京剧属于板腔体系,主要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二。

六、流水、摇板、散板等。一直到现在,京戏仍在传统戏曲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粹”。当然,明清以来地方戏也很繁盛,到近代,形成了南昆(即昆腔体系)、北弋(高腔体系)、东柳(起源于河南、山东,为弦索戏)、西梆(即梆子腔)四大地方戏声腔体系。各种民间曲调、歌舞、说唱艺术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繁花似锦的局面。

内在的繁花似锦 外在的锦上添花

友友 老师,我学习三个月了,经典的句子还记不全,还得努力。先生 不用太努力,自然地向前走就好了,这时的状态是最舒适的,也是最健康的,不用非去努力地记得什么,不需要。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心境的变化,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身边的人事物,我们可以看得更明达 更明了。包括对自己,能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

月季修剪技巧,让你的花园繁花似锦

月季花,被誉为 花中皇后 以其优美的姿态和丰富的色彩赢得了无数花友的喜爱。为了让月季花开得更加繁茂,修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掌握正确的修剪方法,可以让你的月季花不仅开花多,而且姿态更加优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月季修剪的技巧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月季花的生长特性。月季花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的...

中国十大名花之六 “繁花似锦”杜鹃花

杜鹃,又叫映山红 山石榴 唐杜鹃 春鸟花等,年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六,是中国三大自然野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被称为花中西施。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深受人们喜爱及认可,是我国江西 安徽 贵州省的省花,长沙 无锡 九江 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