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燕后,司马懿为何大肆诛戮公孙渊的部属?

2023-11-30 12:50:02 字數 4564 閱讀 8091

网上有个谣言,说曹魏攻灭公孙渊后,司马懿大肆**,把辽东变成了无人区,为之后鲜卑和高句丽的崛起埋下隐患。

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即使司马懿大开杀戒,**近万,但辽东还有三十万户口,曹魏也没搞强制迁徙政策。不久后曹魏还出兵大败高句丽,即使要为鲜卑高句丽的崛起负责,也不是这次军事行动的问题,因为五胡崛起是整体趋势(鲜卑甚至是其中比较听话的一支)。

魏灭燕之战。

至于司马懿在辽东搞的残酷**,个人看法是这应该是曹叡的意思,起码是曹叡默许的,因为事后并没记载有人因为这事上书**司马懿。而这场**主要针对的是公孙渊君臣及家属,目的是要把公孙家势力从辽东连根拔起。原因一方面是征讨辽东的难度实在太高,高到能让曹操放弃,而要是聚集大军征讨失败后果又很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公孙家态度过于嚣张,而且部下忠诚度也相当高,让曹魏放弃了安抚政策。

公孙渊的爷爷公孙度割据后清洗了所有不服自己的对象,之后几度大败周边异族,建立了强权统治,设坛立庙僭越仪礼,甚至不把朝廷的封赏当回事。曹操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公孙度居然大怒,认为自己是辽东之王,转头就把永宁乡侯的印绶甩在一边。公孙渊更是侵夺了曹魏所认可的车骑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恭上的位,而曹魏也进行了事后认可,所以辽东早就养成了不鸟曹魏的习惯,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曹魏都只能认了。

公孙度。公孙渊上位后反复横跳,先和孙权往来,挨了曹魏的骂,之后杀了孙权的使者,又得到曹魏封赏。而曹魏派使者去辽东后,受到了十分恶劣的对待,这已经足够激怒曹叡了。曹魏有一些从辽东逃回中原的人士,了解公孙家建立的霸权情况。而且公孙家统治辽东五十年,年轻**都是公孙度僭越后成长起来的,对中原王朝的认可已经没那么高。

曹叡。而促使曹叡或者说曹魏君臣下定决心的,应该是毌丘俭征讨辽东后,公孙渊部下送来的奏表。这份两千字的奏表是以公孙渊麾下文武**七百八十九人的名义一同呈上的,内容可谓全程高能,我这里节选其中一部分翻译下:

大司马长史臣郭昕、参军臣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言:..被受公孙渊祖考以来光明之德,惠泽沾渥,滋润荣华,无寸尺之功,有负乘之累;遂蒙褒奖,登名天府,并以驽蹇附龙讬骥,纡青拖紫,飞腾云梯,感恩惟报,死不择地。

我们受公孙家祖孙三代的大恩大德才能飞黄腾达,要对公孙家感恩戴德,肝脑涂地。

渊祖父度初来临郡,承受荒残,开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乌合之民,扫地为业,威震耀于殊俗,德泽被于群生。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向不遭度,则郡早为丘墟,而民系於虏廷矣。遗风馀爱,永存不朽。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

公孙度来到我们这个破地方后,“开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这两句是人臣能用的词?),如果没有公孙度,辽东早就成了废墟,我们只能去当蛮夷了。

度、康当值武皇帝休明之会,合策名之计,夹辅汉室,降身委质,卑己事魏。匪处小厌大,畏而服焉,乃慕讬高风,怀仰盛懿也。

公孙度和公孙康“降身委质,卑己事魏”(投靠曹操是自降身份),不是因为害怕你们是大国,而是因为仰慕曹操的德行。

武皇帝亦虚心接纳,待以不次,功无巨细,每不见忘。又命之曰:‘海北土地,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

辽东世世代代归公孙家所有,这是你爷爷曹操说的。

孙权慕义,不远万里,连年遣使,欲自结援,虽见绝杀,不念旧怨,纤纤往来,求成恩好。渊执节弥固,不为利回,守志匪石,确乎弥坚。犹惧丹心未见保明,乃卑辞厚币,诱致权使,枭截献馘,以示无二。吴虽在远,水道通利,举帆便至,无所隔限。渊不顾敌雠之深,念存人臣之节,绝强吴之欢,昭事魏之心,灵祇明鉴,普天咸闻。

孙权对我们那么好,公孙渊却为了保持对曹魏的忠诚杀了他们的使者,这份情义感天动地。

诚以天覆之恩,当卒终始,得竭股肱,永保禄位,不虞一旦,横被残酷。惟育养之厚,念积累之效,悲思不遂,痛切见弃,举国号咷,拊膺泣血。夫三军所伐,蛮夷戎狄,骄逸不虔,於是致武,不闻义国反受诛讨。

曹魏该打的是蛮夷和不顺从的人,怎么能打我们这种遵从道义的国家?

渊小心翼翼,恪恭于位,勤事奉上,可谓勉矣。尽忠竭节,还被患祸。小弁之作,离骚之兴,皆由此也。就或佞邪,盗言孔甘,犹当清览,憎而知善;谗巧似直,惑乱圣听,尚望文告,使知所由。若信有罪,当垂三宥;若不改寤,计功减降,当在八议。

公孙渊一直恪守本分,还受了这种冤屈,就算他真的有罪,也该多加宽恕,如果他不悔改,看在往日功劳的份上也该从长计议。

而潜军伺袭,大兵奄至,舞戈长驱,冲击辽土。犬马恶死,况於人类!吏民昧死,挫辱王师。

你们不闻不问跑来打我们,我们为了保命只好打败你们。

渊乃俯仰叹息,自伤无罪。深惟土地所以养人,窃慕古公杖策之岐,乃欲投冠释绂,逝归林麓。臣等维持,誓之以死,屯守府门,不听所执。而七营虎士,五部蛮夷,各怀素饱,不谋同心,奋臂大呼,排门遁出。近郊农民,释其耨镈,伐薪制梃,改案为橹,奔驰赴难,军旅行成,虽蹈汤火,死不顾生。

公孙渊受了委屈后想要辞官归隐山林,而我们发誓要为他效死,不让他离去,将士和蛮夷同心协力破门而来,附近的农民自发赶来组建军队。

渊虽见孤弃,怨而不怒,比遣敕军,勿得干犯,及手书告语,恳恻至诚。而吏士凶悍,不可解散,期於毕命,投死无悔。渊惧吏士不从教令,乃躬驰骛,自往化解,仅乃止之。一饭之惠,匹夫所死,况渊累叶信结百姓,恩著民心。

公孙渊让他们不得进犯曹魏,他们却不肯听从,一饭之恩都要以死相报,何况公孙家几代人都对辽东有大恩。

自先帝初兴,爰暨陛下,荣渊累叶,丰功懿德,策名褒扬,辩著廊庙,胜衣举履,诵咏明文,以为口实。埋而掘之,古人所耻。

从曹丕到曹叡,你们两代人都对公孙家十分尊宠,这些是有文字记录和口实的,怎么能出尔反尔?

今吴、蜀共帝,鼎足而居,天下摇荡,无所统一,臣等每为陛下惧此危心。渊据金城之固,仗和睦之民,国殷兵强,可以横行。策名委质,守死善道,忠至义尽,为九州表。

现在吴蜀都称帝了,曹魏还没完成统一,公孙渊在辽东地势险要,国富兵强,明明可以横行一方,却委派人质到曹魏(其实不是公孙渊派的),保持本分。

方今二敌闚,未知孰定,是之不戒,而渊是害。茹柔吐刚,非王者之道也。臣等虽鄙,诚窃耻之。若无天乎,臣一郡吉凶,尚未可知;若云有天,亦何惧焉!

你们还不一定能摆平吴蜀,却跑来整公孙渊,是欺软怕硬,我们都觉得这很丢人。如果没有上天主持公道,你们也不一定打得下我们郡,如果有上天主持公道,那我们还怕什么!

臣等闻仕於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臣等生於荒裔之土,出於圭窦之中,无大援於魏,世隶於公孙氏,报生与赐,在於死力。

我们听说给人当下属的,两代就要当作主人,三代就要当作君主。我们生在蛮荒之地,和曹魏没什么恩情,世世代代属于公孙家,一定要为公孙家效死。

臣等顽愚,不达大节,苟执一介,披露肝胆,言逆龙鳞,罪当万死。惟陛下恢崇抚育,亮其控告,使疏远之臣,永有保持。

如果我们这些愚民说的话得罪到你了,那我们罪该万死,希望你能发扬怀柔抚慰的政策,原谅我们的控诉,让我们这些疏远的臣民能够得到保全。

不知道大家读完后的感受是什么,反正我觉得曹魏君臣应该很难淡定地看完这份挑衅的奏疏,整篇文章传递出一种“我们只认公孙家。曹魏谁啊?真不熟”的意思。当然这肯定是公孙渊命令部下上的奏疏,所以曹魏君臣应该会让司马懿去探查辽东人情,看他们是否对公孙家如此死心塌地,而从史料记载和司马懿事后的行为来看,可能公孙渊麾下确实找不出几个叛徒或者心归曹魏的人来。

公孙渊。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司马懿在破城后斩杀公孙渊麾下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

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

晋书则记载司马懿杀死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千余人,公孙渊麾下公卿和将军两千多人全部被杀死。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这样一对照明显可以看出司马懿对公孙渊的部下实行“零容忍”的政策,抓一个杀一个。而那七千人里,应该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孙渊麾下的**子弟,很明显曹魏就是要把公孙家几代人的影响力从辽东驱散干净。

司马懿。无论是曹操还是后来的司马昭父子,在灭亡势力时也没说只要在对方手下当过官的人就要全部杀掉。曹叡并非暴虐之人(他甚至想要原谅当人质的公孙晃父子),可能在曹魏君臣看来,公孙渊君臣确实有点特殊。

曹魏衰落 司马懿之崛起与曹家后人的挫败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誉为英雄辈出的时代,曹魏政权是其中之一,凝聚了众多杰出的文臣武将。然而,曹魏的光辉时刻逐渐消退,留下了一个悲催的时间线。公元年,司马懿悍然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诛杀了曹爽,曹魏的一位重要政敌。这血腥政变导致了洛阳街头河水成血,无数人陷入恐惧之中。司马懿用这场 彻底让人们沉默无声...

刘裕为何杀尽司马懿后代 复杂性的历史解读

在历史长河中,刘裕作为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夺取了晋朝的江山,然而,他的行为却与古代统治者常规的行事方式大相径庭。刘裕为何要赶尽杀绝司马懿后代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 政治考量以及个人信仰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裕并不是怕失去民心,而是对晋朝的历史传统和司马氏宗族的复杂实力做出了深刻分析。...

为何司马懿去世后,蜀国北伐还是不能成功?原因并不复杂

对于司马懿去世后,蜀国北伐仍未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首先,曹魏人才辈出,姜维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其次,曹魏国力强大,蜀国无法匹敌。在这样的背景下,蜀汉北伐频繁,导致国力削弱,最终走向灭亡。本文将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描述。曹魏在司马懿去世后,继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邓艾 陈泰和郭淮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