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扯他的衣服,劝他不要说

2023-11-05 23:45:12 字數 1992 閱讀 8520

粟裕一向谦虚低调,从来不争功,不过,在他晚年时,曾经明确对人说过:“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那是在2023年7月27日,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编导石征先,准备写一本关于《淮海战役》的书,就去采访粟裕,请他谈谈淮海战役的事。

当时,粟裕的身体很不好,医生叮嘱他要多休息,不要长时间谈话,所以,工作人员就规定,这次采访只有20分钟的时间。

石征先也知道时间宝贵,就提前做好了准备,列了一些提纲,请粟裕谈谈。

没想到,粟裕根本没理会医生的嘱咐,对石征先说:“原来的时间限制作废,我给你4个小时,中午饭也在我这里吃。”

然后,粟裕就开门见山地对石征先等人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当时,粟裕的秘书也坐在旁边,一听这话,赶紧扯了扯他的衣服,让他不要说了,但是,粟裕把秘书的手推开了,继续说了下去。

后来,石征先回忆说:“这句话让我震惊,当时就做了记录。”

石征先之所以“震惊”,是因为这句话***也说过。

当年淮海战役打响时,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由两大野战军的五位领导人组成,就是***粟裕和***其中,前三人是常委,而***又是总前委书记,是这次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人。

所以,**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其实也是没问题的,毕竟他是这次战役的最高领导人。

那么,粟裕为什么也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呢?

其实,粟裕的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并不是在抢功。

首先,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就是粟裕提出来的,从早期的“小淮海”到后来的“大淮海”,都是粟裕向**军委提的,也得到了**军委的高度肯定。

其次,在淮海战役打响后,粟裕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华东野战军的实力本来就比中野野战军要强大得多,所以,这次淮海战役的主力部队就是华野,共出动了16个纵队加4个旅,有40多万人,而中野出动了7个纵队加3个旅,不到20万人,华野的兵力是中野的两倍。

而且,在**装备上,华野也是中野不能比的,光是一个炮兵团的炮弹数量,就比中野所有部队的炮弹加起来还多,所以,华野也承担了大多数攻坚任务。

从战果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华野共消灭了国民党4个兵团,包括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而中野只消灭了1个兵团,就是黄维兵团,而且还是在华野的协助下才完成的。

在具体的歼敌数量上,华野共歼敌44万人,而中野歼敌11万人,只是华野的四分之一。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华野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都是中野不能比的,而华野的指挥者正是粟裕,所以,他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连***都多次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另外还有一件事需要说明一下,淮海战役虽然成立了“总前委”,但并不同于其他战役的“总前委”,五位成员并不是在一起讨论、指挥两大野战军的,而是***在中野指挥部,粟裕、**在华野指挥部,五个人直到战役后期才第一次见面,并留下了下面这张著名的合影。

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期间,并不是总前委统一指挥,而是两大野战军各自指挥的。

所以,**和粟裕都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其实都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从整个战役的角度来说,**是这次战役的最高领导人,自然可以说这次战役是他指挥的;

而从淮海战役的作用和贡献来说,粟裕又是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说是他指挥的也是有道理的。

总之,淮海战役是在***的领导下,由两大野战军共同打响的战役,是所有指战员奋勇杀敌的共同成果,至于后人非要分出个谁高谁低,就没必要了。

2023年,粟裕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扯了撤他衣服 别讲了吧

最近,有一种观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声称粟裕大将一直以低调和谦虚的态度示人,特别是在经历了年军委扩大会议的波澜后,他晚年很少提及自己的战功。淮海战役,尽管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似乎也鲜少被他提及。但这种观点是否准确呢?确实,粟裕大将在他的个人回忆录中似乎没有专门提及淮海战役,也没有将其看作自己的经...

2023年,粟裕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扯他衣服 别讲

欢迎来到史源历史专栏,这是第期的文章。最近有一种观点在网络上流传,认为粟裕大将在晚年变得低调谦逊,尤其是在经历了年军委扩大会议的风波后,他很少谈论自己的战功。有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实际上,粟裕在个人回忆录中并未专门提及淮海战役,没有将其列为自己的经典战例。然而,在建国后,他经常以淮海战役的一些细...

2023年,粟裕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扯他衣服 别讲了吧

史源历史专栏 近期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 了粟裕大将的性格和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角色。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事实,尤其是关于粟裕大将低调谦逊的性格。粟裕大将的性格一直以来都被描述为低调和谦逊。他在晚年时很少提及自己的战功,特别是淮海战役,这被认为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然而,文章指出,粟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