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我们是否还要上大学?

2023-11-17 22:05:21 字數 5833 閱讀 3043

上了大学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我们是否还要上大学?

新学期已经开始,但一些高校仍在进行招生和补录,导致录取后未报到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

近日,云南考试院发布了一则通知,针对普通高校招生高职专科补录工作进行了安排。高职院校在9月2日至12日期间上报录取但未报到的学生情况,然后进行补录,整个补录工作将于22日结束。

这意味着一部分云南的大学新生要等到10月份才能正式入学。同时,据**报道,山东高校也公布了未报到学生的数量,从200多人到高达800多人不等。

无论是著名的985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都出现了录取后未报到的情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各省并未公布具体的数据,但在2023年高职扩招时期,曾透露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116万,是根据高职平均报到率倒推的,目的是确保能够完成100万的扩招目标。

目前,全国高职招生人数超过500万,那么录取而未报到的学生有多少呢?

大学毕业后,获得理想工作并非唾手可得。这引发了人们对上大学的质疑:为什么要上大学?学生和家长开始在经济和时间等方面进行权衡,而性价比较低的民办高校成为被忽视的选择。

为何会出现大量录取后未报到的情况呢?显然,这与就业形势直接相关。当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仍然难以找到体面或过得去的工作时,我们是否还需要高等教育?

据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近1200万,加上回国留学生,可能超过1200万。也就是说,新增劳动力中近80%是大学毕业生。**工作报告将就业目标定在了1200万,解决1200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换言之,如果解决了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实现了国家2023年的就业目标。在202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而当年**工作报告中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很显然,近年来**的就业目标完全受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的影响。

中国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新增劳动力主要是大学毕业生时,一定程度的失业就成为必然,也是正常的,因为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在2023年8月,国家统计局宣布不再公布16-24岁青年失业率,原因是存在科学上的分歧。在此之前,这一数字连续创下历史新高,今年4月甚至超过去年7月创下的历史最高月继续上升,分别达到20.8%与21.3%。每年7月,由于大学生毕业,这一数字才会达到最高峰。取消公布此数据后,引发了**的哗然。

如果大学毕业后仍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那还有必要上大学吗?学生和家长开始进行经济、时间和机会等方面的权衡,因此质量一般的高职高专、地方本科以及收费昂贵的民办高校成为受害者。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最近,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在一篇文章中称,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挑战不是来自中国,而是人们不愿意上大学。与2023年相比,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从70%下降至62%,大学入学新生数量减少了250万。而在这10多年间,美国人口却在持续增长。这表明减少并非由于人口减少,而是因为观念的改变:为什么要上大学?据华尔街时报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上大学所获得的价值与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不相称。显然,这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2023年的大规模扩招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将其迅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在2023年,我国高校录取了108万名本专科学生,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了近10倍,达到了1015万,毛入学率也接近60%;同样,2023年我国研究生录取人数为7.2万,而2023年已超过124万,增长了约17倍。

随着20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迈入普及化阶段,考不上大学已经成为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

2023年,高考的绝对录取比例达到了93%。录取分数也在不断下降。以黑龙江省为例,2023年该省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为280分,而到了2023年已经下降到287分。当然,能够以200多分上本科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黑龙江省,例如吉林省在2023年的分数线也只有292分。

专科线则更低,通常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在150分左右。以广东省为例,2023年广东省专科线为150分,而在征集志愿即补录时,甚至降至100分。当年广东省开始实施新高考的“3+1+2”模式,即后两门赋分,起评分最低也有60分。如果我们剔除这60分,最终的得分将更低。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普职分流了一半的学生。但这是一个误解。首先,根据教育部2023年的最新统计数字,分流比例是65%:35%。更重要的是,中职考大学的途径是通畅的。2023年,北京大学进行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65%的中职毕业生实现了升学,其中10%甚至升入本科。例如,河南省在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5万,但参加6月普通高考的人数仅有79万,其余45万几乎都是中职等考生。

大家都是大学生,但大学毕业并非必然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有这个基本认识。

考虑到归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80%,因此,大学毕业生未必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甚至可能面临失业,这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就业本身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比如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及人才结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原因是期望值的结构性差异。

如果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看社会需求,实际上需求是相当大的。很多高校出现了需求岗位数远远超过毕业生数量的现象。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与学历高低挂钩。一旦获得了大学文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会有较高的期望值,甚至是错位的期望值。当前很多家长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不自觉地用精英教育时代的标准来评价今天已经普及的高等教育和就业情况,对孩子的就业设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要求。

因此,有人戏称:越上学越难找到工作!在各个毕业生层次中,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很高,显然并非因为中职学生质量高,而是因为期望值不高,只要有一个普通的岗位就能够接受。然而,一旦上了大学,情况就变成了“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这背后的争议实际上也是这种就业认知错位的结果。

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意味着“体面的工作”,80年代将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的核心原因是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才的筛选,非常稀缺。2023年,全国本专科合计仅招收了60.88万人,即便是到了2023年,大规模扩招之前的一年,本专科招生量也不过是108万人。而截至2023年,全国本专科招生已经达到了1014.5万人,与当年的情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2023年,全国招收了930万的普通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比去年本专科招生量还要少85万。

仅从稀缺度的角度来看,当下一些大学生甚至不如2023年的高中生和职高生。因此,寄希望于一张大学文凭就能够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即便是名校毕业生、研究生,也不能必然达到这个目的。

今年毕业季,广东某地正在招募垃圾管理专员,一位研究生成功入围。山东大学招聘公寓管理专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澳大利亚的两位硕士生也脱颖而出。上海方面,复旦附中正在招聘卫生员,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博士成功入围。近年来,著名大学研究生的就业趋势呈现全面下沉,他们纷纷进入小县城和中小学任职。这一现象与大家对体制内就业的热衷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名校毕业生和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

回顾2023年,我国仅录取了3万多名研究生,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仅为7.2万,刚刚翻了一番。然而,截至2023年,我们已经录取了124万名研究生,增长近20倍。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增长比例远高于本专科生。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由名校培养的,在一些著名的985高校中,研究生已经占到新生总数的70%以上,使得名校和研究生的稀缺性同步大幅降低。

迈入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勉强达到84.76万人。而如今,每年985高校的毕业生数量是多少?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呢?再看研究生毕业生的规模?大概率都超过了90年代整个大学毕业生的总量。

到了2023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成为毕业生群体的主力军。然后,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呢?

进入大学,甚至攻读研究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体面的工作。上大学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势必会重新兴起。我们迫切需要回答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大学吗?

80年代,陆步轩考入了北京大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事业发展并不如意,甚至陷入了一段贫困困境。2023年,他被迫开始创业,选择了卖猪肉这条路。当时,手握屠刀的陆步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在的角度看,我的命运大概率是无法完全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但是,陆步轩很快就在卖猪肉的过程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

为什么陆步轩能够通过卖猪肉而成功创业,而其他屠夫却未能如此呢?同样的例子,我认识一位在上市快递公司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他曾经也是一名穷困潦倒的人,临时加入了快递员队伍,但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迅速被发掘,并迅速晋升到管理岗位。这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大量的专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内的研究者在不同阶段的研究中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两者之间的差距往往巨大。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受教育年限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化。那些接受了12年教育的人,其平均收入水平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出12%;而那些接受了16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要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出65%。考虑到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后的研究结果,对我们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就业数据中,明确指出25-59岁人群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失业率最低,分别为3.2%和4.1%。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它不仅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广泛推广使大学生不再是珍贵的稀缺资源,而是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成长的机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大学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不总是容易,甚至有些人可能会面临失业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仍然值得上大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为什么不愿意放弃的原因呢?

然而,我们必须认真考虑选择哪所大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或进入一个名校。今年的高考录取趋势明显,农村专项计划的大规模录取为“寒门”提供了机会,但许多“寒门贵子”却选择放弃,原因是专业与就业前景的考虑。例如,一些地方本科专业一直在征集志愿,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录取分数远高于广州大学,因此成为热门搜索的焦点。实际上,这所明星职业高校多年来一直在各地的录取分数上超越本科,甚至达到了一本线。显然,就业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还需要审视一下,为什么民办高校的报到率最高?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坚决放弃了读高职的机会,原因是性价比太低。或许让孩子先经历一些社会的“毒打”更为有益。

我们仍然需要上大学,但要充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为未来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如果在大学只是虚度时光,或者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家长一厢情愿,那真的没有必要。无论是在时间还是金钱上,这都是双输。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也许提前进入社会,经历一些社会的“磨练”,在实践中逐渐成长,适应社会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都是更好的选择。未来上大学的机会会越来越多,终身教育的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以上内容资料均**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上个大学,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这大学上了何用?

我,本科毕业,虽是末流,但放在十年前也算是村里的第一个重点大学生。十一年前师范专业毕业,因大学所在位置偏远,选择回到出生所在地。曾经的自己年少气盛,不甘去乡镇当一名教师,总相信外面的世界天大地大,相比体制内更能大展拳脚,所以兜兜转转十多年也从未参加学校考试。最开始是自己不想,现在是想而不得,回想起来...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将从不同角度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应对策略。.提升自我 首先,你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这可能意味着回到学校进修,或者自学新的技能。你也可以寻找实习机会,以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得经...

人到中年却失业,工作不好找,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面对中年失业的情况,下面提供了一些可能有帮助的自助方法 首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职业,并为之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其次,利用网络资源,如招聘 社交 等,积极地寻找新的职业机会,并主动投递简历。此外,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在面试中充分展现出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