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有东 李今卓 艺不器用

2023-11-29 11:10:12 字數 3434 閱讀 9827

艺不器用

于有东。书法博士,江西师范大学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今卓。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近年来,各大艺术门类考学热潮持续高涨、各院校艺术类学科扩展和招生人数增加,特别是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屡屡攀升等,引发较多讨论和争议,艺术类考学格局也在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低需求下发生了新变。基于“以艺为用”的心理、分数线连年攀升的成因、未来艺术学科建设的进路,本文尝试强调艺术学科教育需要直面社会需求,强化高校艺术类学科“专业本体”建设,并提倡“艺不器用”,使其回归“无用之用”。

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3月11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发布,艺术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a类录取线361分,b类351分,位居学科第二,引发众多学者专家的讨论。作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一条与众不同却人满为患的门径,艺术学考研以往的轻松简单与如今分数之高、“上岸”之难之间形成强大的拉力。艺术不应被当作获取学历与名利的捷径,同时也应对其保有“不器用”的态度,使其成为“有用之用”。

一、“以艺为用”的混沌心理

艺术类考学的火热诞生于艺考培训中对“艺术家”的批量化生产,这样的“生产”活动紧锣密鼓且行之有效,成为对学历保有期待且成绩欠佳的学子升学的救命稻草,而隐匿于“附庸风雅”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显露。

在以学历为追求的前提下,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短期集训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进而使学生在省统考与校考中取得好成绩,达到以艺术入学的效果。这种考学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但却导致考生毕业后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是艺术人才泛滥会导致社会人才结构比例失衡,二是社会对艺术型人才的需求与其实际存在的人数不成比例,三是当艺术类考试成为普遍“捷径”时会磨灭个体的本性。这些问题长期潜隐于绚烂的艺术技艺、美好的校园生活的背面,当艺术类考学分数线屡屡攀升,通往更高学府的独木桥越来越窄,毕业后就业趋向错位之时,就会逐渐暴露无遗。

在毕业之际,曾经以为“器”用的专业随之变为就业的累赘,社会的低需求成为就业中最大的阻碍。如教师招考,音体美等学科教师需求远不及对语数英老师的需求。这无疑与艺术教育理念初衷产生了较大偏差,同时也消解了学生内心对于艺术的寄托。

与就业难相伴的,是艺术类考学标准的逐渐提高,在202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文化课分数占比提高,增大了艺术类学生的考学压力,也迫使艺考回归理性,既保证了艺术类院校生源的质量,也使学科建设得以良性发展。

二、“以艺为体”的虚高分数

艺术类考研国家线位列第二引起热议,也侧面反映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给人以文化水平低的固有印象。有观点指出,艺术类考研分数线接近并超越文史哲等专业,一是艺术类研究生考试“僧多粥少”,二是大量“文化生”转向考取艺术类研究生,引起了分数的“内卷”。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但导致艺术类分数线提升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科属性的特殊。

首先,艺术学科涵盖广泛,如**类有民乐、作曲、声乐等专业方向;舞蹈类有民间舞、国标舞、爵士舞等专业方向;美术类则有国画、油画、书法等专业方向。无论是专硕还是学硕,既有与专业相关理论科目,也有专业实践类科目(有些实践考核只在复试中进行),专硕更多的是现场实操,而学硕则倾向于专业理论考查。这样的考试方式与大多数文史哲专业有较大差异,也就导致评定标准不同。各个院校根据其自身情况在招生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主命题加上政治、英语全国统一命题,兼顾了艺术类招生考试的自主性和规范性。

其次,艺术学科对于创造力保持着较大限度的开放性,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功底是其考查的核心,因而论述题、自主创作题自然占据更多的分数份额,许多高分便自然而然产生了。加上招生人数有限,分数线提高就不足为怪了。而以单一视野、单向理解,忽视或淡化学科的特殊性,将文史哲等学科与艺术学学科作简单横向对比的方法并不可取。

虽然艺术类考研分数线提升,但研究生考试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对考试规则的适应能力,其公平性不容置疑。值得警惕的是,研究生考试要避免分数虚高,要不断优化命题形式,健全考试流程,并规范拟定评分细则,以确保更好地考查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控制评卷误差,避免出现分数线大幅度涨落。

三、“以艺为道”的发展进路

当艺术学考试引发越来越多讨论,艺术类人才培养出现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时,需要警惕艺术考学因过度的价值赋予走向衰凉,要反思并不断调节与构建“以艺为道”的尺度与边界。

艺术类考学热需要正视,因为它有利于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与综合素质。更高的学历与文凭,无疑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最终能否坚持热爱艺术并以其为职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高等学府教育、环境与学风熏陶,在新的人生起点上收获知识和技能,这将使其受益终身。当艺术学学历成为学子的“跳板”时,如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类院校不断优化教学设置,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强化美育,培养学生一定的学术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把握实践与理论的平衡,并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作外延,如教育学、美学、哲学、史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避免单一学科的闭门造车,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

此外,艺术类教师队伍建设也亟需加强,因为艺术价值评判标准相对模糊,教师指向常常决定学生艺术潜能的可开发程度。与不断提高的招生标准相适配的是更为专业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促使各学院课程间的沟通与融合,使其具有更好的“增长力”,这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

艺术类教研、交流的展开需要“切实如需”,因为艺术关联人的真情实感,“虚情假意”会吞没艺术的生命。在此前提下,艺术类院校应以严谨的条文制度,明确学科的价值旨归,强化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规范化,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并重,以此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衔接;同时保证课程内容连接学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校内实验与实践条件。

高校艺术类学科教学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多少“艺术家”,而在于通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这既是高校艺术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理想的境界。至于艺术家的长成,严格意义上说,关键在个人禀性、天赋和际遇。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稳固的专业知识的生成与应用,其教育规模要与社会上人才需求相适应。研究生的培养寄寓着学校、家庭、社会的发展与希望,艺术领域人才的泛滥会成为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桎梏。艺术类考学分数线的提高也反映着后疫情时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现状,对研究生的选拔也日趋严格。在此情形下,艺术考学应该回归理性,回归合理的向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同时注重对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比重,这意味着当下的教育模式需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培养为社会所用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关键。调整艺术人才过剩是社会需要使然,也是各学科门类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现实的焦虑,对未来的无措,使许多学子寄希望于以艺术学科“曲线升学”。当艺术的物质属性逐渐被引为“器”用时,需要引起大众的警惕,重新思考艺术、社会、考生之间的关系。艺术并不是保证无数学子一生无虞的港湾,而是在俯贴大地后仰望的星空。“艺不器用”,艺术需要在自我内心对美的感召下发挥其“有用之用”,回归纯净、真实、不事雕琢的境界。

歌手李玟将于今日下葬

在一片沉寂中,歌手李玟的葬礼即将举行。这位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如今已经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 作品。李玟,本名李美林,是一位拥有多张畅销 多项 大奖的歌手。她的 风格独具特色,不仅有着惊人的唱功,还有着迷人的舞姿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她的 作品涵盖了流行 摇滚 r b等多种风格,成为了华语...

李木戈美学 生于东宫,红于司藤,薨于人间烟火

李木戈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导演。他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导演手法,为影视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他的作品 东宫 司藤 和 我的人间烟火 都展现了他对细节和情感的精确把握。在 东宫 中,古装元素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精心布置的美感。女主角的 夜光景甜 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植根于艺术沃土的追梦人 李宝华

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凤凰花卉,记录者走进宝华书斋,欣赏悬挂的优美山水,花鸟画作很感兴趣,并有幸见到了正在作画的画家李宝华,与其进行了交谈。据了解,李宝华,男,汉族,中专学历,年月日出生于唐山市路南区。滦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公益记录者 公益画家,唐山市凤凰花卉宝丰阁主。自幼喜欢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