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训》的解读 皇权之外,皆为蝼蚁

2023-11-05 16:35:05 字數 4861 閱讀 4366

《皇明祖训》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撰写的家训,也是由礼部版刻要求官民共同熟悉的大明通读文本。对于朱家以及相关开国元勋家族而言,若诲语谆谆,如沐春风,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恰恰相反,冷风刺骨,如入严冬。极权主义的自私、冷血、残酷毕显无疑,摘录了皇明祖训中,带有惩罚性质的条文,进行了解读及点评,与各位网友共勉。

、原文: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後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腓、劓、阉割之刑。云何?盖嗣君宫内生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解读:脸上刺字、剜掉膝盖骨、割鼻子、割**属于酷型,子孙后代生长在宫庭,难以明察秋豪,可能误伤好人,不允许再使用这样的刑罚。如果今后还有人提议恢复上述刑罚,应当凌迟处死,全家都不放过。

点评:这条祖训有点搞笑,为了禁止脸上刺字、剜掉膝盖骨、割鼻子、割**的重刑,而采用凌迟及连坐等更重的刑罚?墨子说,义不杀少而杀众,是为不义,同样,废轻刑而举重刑,是为不仁,所以,朱元璋此举,惺惺作态而态而己,恰恰体现了其暴力维护皇家绝对权威的意途。

、原文: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後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解读: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丞相**,虽然也有贤明的,但更多的是小人,,专权乱政,祸患无穷,所以他取消了丞相这一职位的设置,并且要求,今后凡有人提议设立丞相职位,凌迟处死,全家都不放过。

点评:若论脸皮厚,历史上朱元璋可排前三。明朝之前,丞相制已经实行了千多年,被证明是相对合理的国家治理模式,丞相有一定的行政权,对君主有一定的制衡。明明是朱元璋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还要整那么多理由。事实上,明朝在朱棣之后,皇帝基本上不管事,导致了国家治理层次,权责不对等。为摆脱这个矛盾,明朝中后期,推出了一个奇葩的内阁制,但即使是内阁首辅,也只有票拟权,没有签批权,签批权落入了司礼太监的手中,所以,有明一朝,太监当家非常普遍。

、原文:凡**士庶人等,敢有上书陈言大臣才德政事者,务要鞫问情由明白,处斩。如果大臣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如汉王莽为相,操弄威福,平帝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倾益封莽,莽佯不受,吏民上书颂莽功德者,前後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遂致威权归莽,倾移汉祚。可不戒哉。)

解读:朱元璋认为:王莽之所以篡位,是因为得到了土大丈与老百姓的拥戴与歌颂,所以,大明朝凡是为朝庭大佬***的,不论它是否属实,都要处斩,大佬本人如果知道有人歌颂,而不阻止,也处斩。

点评:天下的赞美诗只能献与皇家。

、原文:凡朝臣奉旨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若使臣道路本经王国,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斩。

解读:朝庭**因公事进王府邸或者路过府邸,必须要行四拜大礼,就是三公、大将军一级**也必须拜。如果有人躲避故意不拜,处斩。

点评:朱家好大威风,如果不喜欢,连躲都是错,难怪其后辈子孙被李自成、张献忠一刀一个,不知杀了多少,也许是意难平吧,也许是因果。

、原文:凡亲王有过重者,遣皇亲、或内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内官召之至京,天子亲谕以所作之非。果有实迹,以在京诸皇亲及内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间,五见天子,然後发放。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或遣官谕以祸福,使之自新。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解读:亲王即使犯了重罪,只要回京城做检讨,就不应该判处徒刑,最多也是贬为平民,但如果皇城底下有人耍点滑头,让亲王见不到皇上,没有机会做检讨,这人该倒霉,处斩,还要灭全家。

点评:特权阶层永远没有错,全是别人的错。

、原文:凡风宪官,以王小过奏闻,离间亲亲者斩。风闻王有大故,而无实迹可验,辄以上闻者,其罪亦同。

负责纪检的**,如果发现王子王孙小小的过错,就上报皇上,间离亲情的,处斩。如果举报王子王孙有重大犯罪行为,又查不出证据,也要处斩。

点评:立于不败之地,估计谁也不敢招惹朱家子孙。

、凡诸王京师房舍,或颇华丽,或地居好处,奸臣恃权,欲巧侵善夺者,天子斩之,徙其家属於边。

解读:王子王孙在京城的房子很漂亮,谁如果想过来,不管是抢还是买,都要处斩,家属充军。

点评:朱家财产连眼红都不允许的。

、原文:凡臣民有罪,必明正其罪,并不许以药鸩之。

解读:王府属下如果犯罪,必须要判罚,连自杀都不允许。

点评:朱家天下,自杀都是奢望。

、原文:凡庶民敢有讦王之细务,以逞奸顽者,斩。徙其家属於边。

解读:老百姓攻击王子王孙细节不检点,本人处斩,家属充军。

点评:对老朱家网暴不行,调侃几句也不行。

、原文:凡朝廷使者至王国,或在王前,或在王左右部属处言语非理,故触王怒者,决非天子之意,必是朝中奸臣使之离间亲亲。王当十分含怒,不可辄杀;当拘禁在国,鞫问真情,遣人密报天子。天子当询其实,奸臣及使俱斩之。

解读:朝庭大臣跑王国之内,挑拨离间的,王府可以把他关过起来,报告皇上,皇上认为属实的,处斩。

点评:黄子澄与齐泰都是蠢货,明明老朱家的事,硬要凑热闹,把自己玩没了,老婆孩子也玩没了。

、原文: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解读:王位继承,只能立大老婆生的,如果有人想立小老婆生的,按奸臣处斩。

点评:动不动杀头,估计谁都不会碰朱家的事。

、凡私写文帖於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解读:写大字报的,贴大字报的统统杀掉,知道这个事的也要杀掉。

点评:白色恐怖。

、原文:凡庵、观、寺、院,烧香降香,禳告星斗,已有禁律。违者及领香送物者,皆处以死。

解读,庵堂祠庙等场所,设坛作法,己经禁止,再来玩这套把戏的人,包括参与的人,全部杀掉。

点评:绝妙,朱元璋和尚出身,明教徒孙,竟然怕别人依样学样。

、原文:凡亲王每岁合得粮储,皆***终一次尽数支拨。其本府文武官吏俸禄及军士粮储,皆系按月支给,每月不过初五。其甲仗接缺拨付,所在有司,照依原定数目,不须每次奏闻。敢有破调稽迟者,斩。

解读:王府每年的给养必须在11月底以前一次性支付到位,其所属官吏将佐,每月支付并于初五前到位,按例发放,不需要走程序,如果延期,责任者直接杀了。

点评:物资、粮草王子王孙优先保障,保障不了,相关**有生命危险。

小结:

、在极权模式下,皇权以外,皆为蝼蚁。

、皇权依靠暴力取得,也依靠暴力维持。

3、所谓勤政爱民,只不过掩盖暴力的漂亮外套

皇室兄弟之争 朱棣 朱权与明朝的权谋与背叛

在历史中,皇室兄弟之间的争斗早已不是罕见之事。这篇文章将带您回到明朝早期,朱棣 朱权和其他藩王之间的权力争夺,以及背后的政治游戏和家族情感。明朝兄弟之争。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然而,在他当政期间,朱元璋的分权政策却成为了潜在的威胁。朱允炆开始对割据一方的皇叔们进行整顿,其中燕...

明朝皇宫权谋 胡善祥的命运与孙皇后的崛起

在明朝历史中,朱瞻基 后来的明成祖 的爷爷朱棣主持了选妃一事,最终将胡善祥选为正妻,孙氏为妾室。这决定引发了一系列复杂问题,涉及孙氏一族与皇室的关系 胡善祥的晋升以及朱瞻基废黜胡善祥 重立孙皇后的权谋。让我们深入了解这段令人叹息的历史。孙皇后原是永城县人,而朱瞻基的外婆也是永城县人,这关系奠定了两家...

泰国皇室 权谋与皇妃之间的辛秘传奇

泰国皇室自古以来都充满了精彩的权谋与传奇故事,而前皇储妃西拉米的归来,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这不仅是一场王室内部的权力争夺战,更是一个令人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强大女性的崛起与挣扎,以及泰国皇室后宫的微妙格局。西拉米,曾经是泰王心中的白月光。她的离去七年来,泰王一直怀念着她。然而,她的回归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