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一个诸侯国主怎会成了陪嫁的臣仆?

2023-11-15 10:04:24 字數 1836 閱讀 6968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故事来自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时代,讲了两个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国家,如何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它们灭亡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性的弱点被敌人攻入了。

春秋时代,虞国和虢国都是和周天子同宗族的诸侯国,受封于周武王,两国国土相连,互相援助,增进了彼此的安全保障。晋献公想要攻打弱小的虢国,但是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虞国,没有突袭的通道,除非通过虞国的国境。

大臣荀息向献公献了一计,说“借用”他的两种宝物贿赂虞公,以便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这两种宝物就是屈地产的马和垂棘所产的玉璧。

献公一听就皱眉,说道:“屈马和垂棘璧都是稀奇少有的世上珍宝,是寡人之宝,不便借出。”

荀息进一步说道:“公利用这两种宝物,借道伐虢,虢国没有虞公的援救,必定败在我们军手中。虢国亡了,虞国失去外援,势单力薄,我们灭了虢以后,回军再灭虞国,一箭双雕,就能取回宝物了,眼前只是从内库借出珍宝暂时寄存在外库一般。”

荀息说:“虞公贪财,看到稀世珍宝会动心,不会听他的。”献公同意了,拿出他的两种宝物交给荀息向虞国借道。

荀息到了虞国晋见虞公说:“寡君仰慕贵君的贤明强盛,特遣臣奉献宝物于贵国。”

虞公说:“这么说,贵国必定有所求于寡人了!”

荀息就把借道一事说了。

宫之奇认为这样做会招来祸害。然而虞公见宝物心动了,果然不听宫之奇的,还兴师助晋国一臂之力。于是晋献公命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会同虞师攻伐虢国。鲁僖公二年夏天,虞师会同晋师灭了虢国的城邑下阳。

晋侯野心很大,过了三年,再次向虞国请求借道。

这次,宫之奇再次进谏虞公,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虢国是虞国的表皮,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定会遭受牵连,灭亡的危机迫在眼前。对晋国的请求绝对不可答应,对于敌人不能轻忽大意。上次晋师借我道灭了虢国城池下阳,借道一次已经很严重了,还能再犯第二次吗?俗谚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1],正对应了我们虞国和虢国两国的关系。”

虞公回说:“晋国是我的宗族,怎么会害我呢?”(晋国也是姬姓诸侯国)

宫之奇说:“晋国是我国的宗族之国,晋国也是虢国的宗族之国,晋将要灭虢了,可能对虞国亲爱吗?再说,虞国和晋国的关系,能亲于桓、庄和晋国的关系吗?桓叔、庄伯是晋献公的从祖昆弟(同一曾祖),晋献公担心他们会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将他们全部杀掉,以消除隐患,这件事发生在庄公二十五年。桓、庄之族又何罪之有呢?”

但是虞公财迷心窍,对宫之奇入情入理的剖析充耳不闻,又让晋师借道攻伐虢国。宫之奇知道虞国没救了,就带着家族离开了虞国。

这次晋师假道虞国一举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奔东周京师,虢国亡了。晋师灭虢以后,还师经过虞国,在虞国借用馆舍休息。引狼入室的虞公毫无戒心,被晋师顺道灭了国,虞公成了晋国的俘虏。后来,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出嫁秦穆公时,虞公成了陪嫁的臣仆。

注[1]:辅为脸颊外表,车是牙床内骨,辅车相依存。

唇亡齿寒”的道理,通贯古今。人们为何总是忘记教训重蹈覆辙?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欢迎关注我,还有您的点赞评论和**也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我们下次再会。

齐国成语故事 一箭之仇

临淄融媒讯。公元前年夏天,鲍叔牙辅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分别从鲁国和莒国赶回临淄,抢夺君位。鲁庄公还亲率鲁军,护送公子纠回齐。管仲知道莒国离齐国比鲁国离齐国近得多,倘若小白捷足先登,那就误了大事,便向鲁庄公借了一部分人马,准备半路截杀小白。果不出管仲所料,当他们赶到齐莒大道旁埋伏下来,正碰上公子小...

每天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惊弓之鸟是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感到害怕的人。这个成语源于 战国策 楚策四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魏国大臣更羸的故事。更羸是魏国的一位大臣,他射箭的技巧非常高超。有一天,他在射箭时,发现了一只鸟,这只鸟飞得很慢,而且有些颤抖。更羸仔细...

一鸣惊人 成语背后的传奇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 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故事,历经千年的流传,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么,这个成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据史书记载,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当时楚庄王熊旅统治着楚国。楚庄王即位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