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允许吃”和“禁止吃”零食的孩子,离了父母的严管差距巨大

2023-11-27 19:00:08 字數 3387 閱讀 3138

“你家轩轩怎么才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就胖了这么多啊”、“孟姐,你还是带儿子去医院检查检查吧”,这是邻居们时隔一个学期后,看到孟姐家儿子轩轩的第一反应。毕竟,谁也没想到才几个月而已,这孩子不止长胖了一点点,原本比较瘦弱的男孩如今看起来已是200多斤的胖子了。

其实孟姐夫妇第一次见到儿子时,也都十分震惊,他们甚至赶紧把他带到了医院进行检查,但医生却得出了“暴饮暴食导致肥胖”的结论。仔细一问,方知自一个人到北京读大学、与生活在广州的爸妈保持距离以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零食自由”。

薯片,可乐,汉堡,蛋糕,炸鸡排等等,所有高热量高糖量的食物,小时候都是母亲严格控制着的,一点也吃不完的“垃圾食品”变成轩轩一日三餐,有时晚上10点以后还得吃点才能入睡。因此,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的体重从130多斤猛增到现在的220斤。

看着儿子变成大胖子,孟姐后悔不已:“早知之前也别管得太严了,好叫他馋死!”还有,不知因为这些个月都吃惯了零食,所以只要哪天没吃就会让轩轩感到难受,很容易就会脾气大。似乎即使再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戒掉吃点心的毛病!

事实上,轩轩这样自幼受到打压根本吃不上零食、一旦缺乏家长严格管理就处于失控状态的小孩也屡见不鲜。根据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8.7%以上的大学生平时不是在学校食堂里解决一日三餐问题,而是靠从多种渠道买零食。不难发现,过分打压反而会有失控**!

小时候会吃零食和根本碰不到零食的小孩会有什么区别呢?

据2023年中国大学生群体买零食理由调查显示,70%以上大学生沉迷零食是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严格管理,上大学之后就深陷在“报复式”的消费情绪中,非常享受这种自由。

差异一:情绪的不同。

据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糖果,蛋糕,巧克力等糖分含量高的零食能迅速补充能量,对那些进食量小却消化速度很快的儿童而言,零食能使其产生愉悦感并使其精力旺盛。

而且对那些被父母严格控制、没能接触到这些小吃的儿童来说,也体会不到这种愉悦感。

差异二:社交差距等。

对儿童而言,零食,玩具和书籍的共享是使他们之间更加亲密和幼时社交的最初形式。而当这几个分享让孩子们相互沟通时,渐渐发现了对方的共同爱好,进而得到了志趣相投的好友。

而对那些根本吃不起零食的儿童而言,则是丧失和同龄人讨论的共同主题。且极易让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零食、玩具等都是童年必需品,如果没有接触便相当于“异类”。

差异三:匮乏感的不同。

由儿童心理学得知,儿童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有一种“匮乏感”。而且这种负面心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不会消失。

就像著名女星张歆艺所言,她从小就很向往自己能够获得一双白球鞋并且按照母亲的要求考中班级前五,但是母亲却不依言买,以至于当上明星挣到很多钱之后,她总会情不自禁地买一双白球鞋,即使家里已积存几十双没穿过的鞋。

正如儿时总是吃不上点心的小孩,早已把点心当成了执念一样,成年之后也会处于不能自制的境地,不停地买着,吃着。而且对于从小就能够恰当地吃到零食的儿童来说,自然就没有了零食匮乏的感觉,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够掌控自己。

除了上述几个区别之外,那些从小就被父母强压不吃零食的儿童,也会陷入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没有得到,就是最好”之中,进而对父母有了反叛心理,不局限于吃零食,而处处和父母对着干,把这些反叛行为看成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以此来达到喜悦感。

不得不说父母们本来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就禁止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零食这一行为,却很可能会诱发消极的心理反应,这可就得不偿失了。而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会也指出,儿童童年时期父母要适当地满足儿童对零食的需求。

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零食呢?

1、和孩子共同拟定吃零食的时机。

儿童营养学家professor-ding对儿童吃零食给出了一个忠告,即给儿童安排零食需要和正餐相隔约两小时以确保儿童正常进食。

父母和孩子共同设定吃零食的时间,最好在9~10点以及午睡后的2~3点,这两段时间离午餐和晚餐还剩一到两个小时,不影响正餐。因此,可为孩子布置健康小点心,如水果和坚果。

2、确保零食安全。

父母不愿孩子吃点心的主要原因是鉴于点心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和配料不够健康。其实只要父母选择大品牌和成分更健康的零食对孩子能量补充和肠胃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tips:可选用苏打饼或者粗粮为主的面包、有利于蛋白质补充的坚果、有利于钙吸收的奶酪棒以及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同时尽量避免碳酸饮料,罐头,蜜饯,奶茶等含糖量高,添加剂含量高的小吃。

3、限量**。

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我们知道,一日三餐中正常营养**占80%,其余20%为其他补充能量渠道即零食和水果提供发挥空间。

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安排零食的时候,既不应该彻底阻止,又不要过度放纵。在保证儿童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只要不超过20%的空间,就可安排低热量低糖量且成分比较健康的零食。

零食,玩具和游戏是儿童童年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合理地加以安排,既可以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又可以确保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再吃零食这件事上马马虎虎,在讲究布置零食方式的同时,他们本身还有一些要格外留意的地方。

枕边育儿寄语等:

零食并不总是有害无益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孩子饮食结构里,含有健康成分的零食却可以补充除正常饮食之外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近20%营养元素,加之孩子们与生俱来就喜欢吃宵夜,科学合理地安排吃宵夜也可以确保孩子们心理上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不应该盲目地否认、严禁孩子吃点心!

从小 “被限制”和“允许”吃冷饮的孩子,长大后三方面差距大

当我带着孩子们买冷饮的时候,我总是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夏天的炎热天气,很难抵挡住冰镇饮料的 作为大人,我们自己都无法克制自己,为什么要求孩子们坚决不能接触这些所谓的 垃圾食品 呢?有些人会反驳说,孩子的肠胃脆弱,吃了会感到不适,甚至生病。但是,生命的真谛在于体验。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体验,他们怎么能知道...

从小 “被限制”和“允许”吃冷饮的孩子,长大后三方面差距大

夏天的到来意味着可以开空调 吃雪糕和喝冰镇饮料了。有些父母在给孩子买冷饮时持开放态度,而有些则会限制或禁止孩子吃冷饮。那么,从小 被允许 和 被限制 吃冷饮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差距呢?本文将从幸福体验感和自控力 家庭和亲子关系构建以及职场社交和情商方面,这些差距。而且通过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发现这...

被家长“允许吃冰淇淋”和“不给吃”的孩子,差距比想象的要大

家长在对待孩子是否允许吃冰淇淋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家长宽容地允许孩子吃冰淇淋,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激励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动力 而另一些家长则坚决不允许孩子吃冰淇淋,他们担心冰淇淋对孩子的健康有害,因此可能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