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很耗阳气的6大习惯,赶紧戒掉!阳虚体寒的人要清楚

2023-11-15 16:40:30 字數 4780 閱讀 7390

冬三月已至,而每逢冬月,出于抗寒保暖的需要,这一时间里同阳气相关的话题便会逐渐增多,但说起阳气,可能各位小伙伴对其具体的认知却又多为陌生,因此今天就从阳气本身,来唠一唠何为阳气及如何保护阳气这两个大致的问题。

首先阳气的**主要分先天和后天,其一先天即是**自父精母血的阳气,属诞生之初就已决定不可更改了的。

其次后天,则源自人体通过摄食水谷,所从中获得的阳气,这一部分阳气虽可随条件而增减,但大体也多是稳定的。

阳气是人体保持活动和代谢的原始动力,是决定身体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正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死。”。

我们人体的阳气要是越充足,那么身体自然也就越为活泼和健硕,而如果阳气缺少,那么身体甚至可能在冬季都无法正常保温。

而阳气后天的多寡,除了会受饮食、作息的影响外,年龄对其的作用亦不容小觑,例如《内经·灵枢》曾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阳气还会自然地亏损下去。

但年纪大者阳气较弱尚还可以理解,可是时代越往前发展,有相当一部分青壮年的阳气却愈发孱弱,以至于不少的人在秋冬两季,身上总会出现四肢冰冷、脾胃虚寒等问题;所以在未来的冬三月里,我们该如何保证阳气不会过多流散而去呢?

第。

一、到点不睡觉。

按照古人对睡眠的理解,亥、子、丑这三个时辰,是人最应保持睡眠的时间点,而其中人睡眠的最晚时间不应超过子时,也即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这段时间。

其中原委,是因为子时为一天当中“阴盛极,阳始生”的节点,也就是说子时正是人重新开始自身状态的时候,而如果晚于子时再睡眠,那么即便睡下了,人醒来也很难展现出其应有的精神。

同时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所以子时不睡,除了会扰动人体阳气以外,还会伤人阴津。

第。

二、运动太上头。

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少例子已经证明,过多的运动并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裨益,相反过劳的行为正在加速体内阳气的消耗,这点正如《扶阳讲记》所说:“动能生阳,也能耗阳。”

所以要是小伙伴们自觉气血亏虚的话,那就请降低运动的烈度和运动的强度;另外如《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警示所言:“冬三月,无扰乎阳。。。无泄**。

当然,运动这一块也要需要区分不同人的体质,但即便体质怎么强健,在冬季的寒夜里,仍旧不适合进行过多的运动,所以如果一定要运动,那么最好安排在早上9点~下午三点之间,同时运动的烈度也需要进行掌握,通常轻微冒汗即可停止,切记张弛有度之要。

第。

三、洗澡太频繁。

随着天气的冷凉,我们本能地就会加长洗澡的时间,并调高洗澡的水温,甚至有的小伙伴会在浴室中呆上一个小时左右。

但洗澡固然温暖畅快,可在过高的水温和超长的洗浴时间中,身体却也在不断地分泌汗液,并将阳气从体内渐渐升至体表;但人在三冬,受气性的影响,此时人体气血往往外表虚弱而内部殷实,所以这时长时间洗热水澡,便会使人腠理开泄,并将阳气从里到外渐渐发散出去。

而腠理开泄和阳气发散的最外在感受,主要先集中在**上,具体表现为冬季洗完澡以后,我们的**总是特别容易发痒和脱屑;且当洗澡时所用的水温越高,时间愈长的时候,澡后头晕目眩的感觉也会愈发地明显起来。

因此入冬以后,即便你身处的地方气温尚暖,一周洗澡的次数也最好不要超过四次,且即便一定要天天洗浴,那么洗澡的时间请最好不要超过十五分钟,而水温则尽量不要超过45°。另外在饱腹、饥饿、苏醒和运动刚结束的状态下去洗澡。

第。

四、不节制欲望。

冬季属主肾水之季,因此若此时不去节制自身的欲望,而纵欲不制的话,那么本该在体内运转的肾水,就会日益板结,进而当肾阳长期亏损以后,像乏力、畏寒、腰肢酸疼等问题就会逐渐出现在身体之中。

同时,因为肾脏为人阳气“先天之本”的缘故,所以一旦肾阳过度耗伤,那么后续即便再怎么补益,也是很难恢复的。

第。

五、饮食太热辣。

现如今很多人在冬季滋补的时候,总会觉得食物应越热越好,甚至越辣越好,因为热辣的食物在入肚的同时,所带给人温暖的感觉是最为强烈的;可通常而言,事物的发展一般与人的主观意识背道而驰,在饮食上则更为如此。

因为好热喜辣的饮食影响,所以每当热食辣物进入脾胃时,脾胃的状态自然也就容易变得亢奋,从而使脾胃内的阳气也变得不再稳定,进而当脾胃在消化其他食物的时候,其所需要耗费的力气与阳气便要更多一分。

而我们所说的冬季滋补,也并非只简单潦草地吃些热食就好了,真正的滋补应当立足于自身的情况,先经过辩证的方法对自身加以判断,如果虚则填以实,如果火气过往,则就需要在日常中多吃清润的饮食。

但是,冬月里毕竟少不得各类大鱼大肉的场面,想必届时大家都会陷入到一种较为“苦痛的幸福”中,因此要是餐后常感脾胃不适,那么不妨吃这款健胃八珍糕。

而这款八珍糕的最早原型,来自于明代御医陈实功所著的《外科经典》之中,相传陈实功研发八珍糕的目的,正是给在晚宴后,常感积食难消的王公大臣及王子皇孙所用。

那么何为八珍糕呢?所谓八珍糕,最早是将人参、白术、茯苓、陈皮、薏米、怀山药、芡实、莲子、糯米等八味主要食材所制成的糕点,一如民间《汤头歌诀》中的记录那般:“八珍糕与小儿宜,参术苓陈豆薏依。怀药芡莲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

因此,依照陈实功八珍糕的思路,我们家经过多次配比与调整,方才研究出了今天这款古方养胃八珍糕,而在食材的选用上,相较从前的版本来说,我们家这款八珍糕的主要用料则是以怀山药、茯苓、莲子、山楂、麦芽、鸡内金、薏米与砂仁为主的。

其中山药主补,茯苓主疏通;莲子主清热,山楂主疏通;麦芽主补益,鸡内金主消化。薏米主祛湿,最后砂仁起温和;而在这八珍的加持下,这款八珍糕不仅营养均衡,而且还可以起到补而不腻。

最后我们家八珍糕在制作上,还不同于传统的高温烘焙,而是采用了低温烘焙的工艺,而低温同高温的区别就在于,低温更能保证食材的营养不会受高温所破坏,同时在口感和味道上,低温烘焙所制成的糕点在清香和酥脆程度上还更胜高温烘焙一头,因此便给健康饮食又再上了一层额外的保险。

第。

六、保暖不到位。

说起保暖,很多小伙伴所能想到的,便是多穿套衣服,或者多盖层棉被,但冬季的保暖,除了要注意保暖本身,还应做好防风和睡暖这两项任务。其中防风,即是防止冬季的邪风从我们的脖颈、裤脚、衣袖处流进体内。

而睡暖,即是要保证睡觉的时候,人体腹部能长时间保持温暖的要求,但说得容易,往往做起来的时候,却又会分外地“困难”,因此这里就推荐各位小伙伴,不妨试试用“温脐法”来帮助身体在睡眠期间保持住温暖的状态。

温脐法,最早源自道家,主要是用以驱寒除邪的一种方法;所谓温脐,并非用炭火或者热水去直接温暖肚脐,而是通过利用艾绒、花椒及桂圆温热的特性,以使肚脐受其感应,而从内保持温热的方法。

时至现代,温脐法已在南怀瑾先生的宣传下,渐为世人所知晓,根据南怀瑾先生所致《我说参同契》的记载,温脐法的具体做法是以“桂圆肉一颗”辅以“花椒。

六、七颗”,再接着加上打烂的艾绒泥,而后“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这个温脐法只要不是儿童,各年龄段则均可经辩证以后使用;而温脐法相较于艾灸来讲,更为温和与简单,且所用到三味材料亦均为温性,其中艾草可逐寒湿;而花椒主散寒,温辛之性;最后桂圆起到调和这两味的作用,同时有安神健脾的效果。

这三者结合,可以很好瓦解体内的寒邪,把阳气补进去,瘀堵的位置通开,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桂圆肉、花椒、艾绒按 2:1:1 比例,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桂圆肉20粒、花椒30克、艾条1根。这些都打碎后捏成球,睡觉前塞进肚脐里,用医用贴或者保鲜膜封住即可。

若是自己懒得制作,也可以试试这款现成的肚脐贴,除了上述三味草本,还添加了酸枣仁和枸杞,表面添加了花椒粉,外面贴的专用贴用的是无纺布材质,透气性好,贴着也不闷。

如果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就用南怀瑾老先生的灸脐法来调理下身体吧。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怕冷,经常手脚发凉,寒气重;

腹部凉;脸部、头发爱出油、体内痰湿重;

睡不好;体内湿气重;

脾胃虚寒;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每一颗都用蜡纸包好,用的时候非常方面,一塞一贴即可,而且不耽误我们额外的时间,在贴的时候,可以在双脚脚心各贴一个,最好贴三天停一天,给我们身体一个喘息的时间。睡前贴下,第二天起床取出,温和不刺激,因为肚脐贴中含有艾草,故而孕妇以及火力旺的小孩子不宜使用哦。

阳气耗尽,身体不好!冬季进补,补肾最重要,养肾指南人手一份

导语 冬季是阳气休养生息的时节,同时也是养肾的 时期。中医认为,肾是人体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源。在寒冷的冬季,肾功能容易受到影响,阳气耗尽,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冬季养肾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读冬季养肾的重要性,介绍一些养肾的方法和中医名方,帮助大家科学养肾,度过一个健康的冬季。一 冬季养肾的...

秋季养生保阳气,冬季才能抗寒气

黄帝内经 提倡 夏天要养阳,秋天要潜阳,冬天要养阴。也就是说,秋天的时候要把身体里的阳气潜藏起来,不能让秋天的燥气把阳气消耗掉,做好能量储备。冬季阳气不足,不宜过度耗散,在秋季适当增补储备是符合自然规律,利于身体健康的。中医讲究气血,秋季想要调理身体,就要针对气血温补。通过艾灸和生活 饮食的调整,身...

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

文俗里的冬天 立冬寒意逐渐加重,冬季的到来已经不可避免。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我们通过祭祖 饮宴 卜岁 吃饺子和冬泳等活动来迎接冬天的到来。祭祖 感恩先人,传承文化。立冬之际,部分地区有祭祖的习俗。我们会用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表达子孙对先人的怀念之情,祈求上天赐予来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