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考研之中国教育史 《大学》之道

2023-11-05 23:50:12 字數 1445 閱讀 3699

#优质作者榜#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四书”之首,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着重阐明“大学之道”,主要内容有“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

1.“三纲领”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 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

1)所谓“明明德”,就是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

2)所谓“亲民”,就是由己推人,从事治民,治民要爱民。

3)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都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儒家封 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2.“八条目” 后世将其称为《大学》的“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为了实现“三纲领”,《大 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 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1)格物、致知:“八条目”的基础,被视为“大学始教”的内容。这里所格的“物”、所致 的“知”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格物”指穷尽事物 之理,即学习儒家的“六德”“六艺”之类的经典。“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指获得知 识,从寻求事物的理开始,旨在综合而得到最后的启迪。

2)诚意、正心:都是行为发生前的心理活动,局限于自我。“诚意”就是要不自欺,人的意 念和动机要纯正。“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3)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所以就成为“齐家”“治国”“平 天下”之本了。

4)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从“修身”自然引出的,是一 个施教过程,即成为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而“平 天下”是“治国”的扩大。其中,中心环节是“修身”。

3.评价 1)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三纲领”与“八条目”环环紧扣,加以推演,极易为人 理解、接受和实行。这就是它能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一般国民的处世立命产生影响的原因。

2)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三纲领” 与“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表现了儒家以教 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并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

3)“三纲领”和“八条目”对后世的影响。朱熹将《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合称 “四书”,成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大学》作为对先秦儒家为学过程最为明 确、概括和完整的表述,它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有极大的影响。

教育类考研之中国教育史 《中庸》之道

优质作者榜 中庸 .简介 中庸 也是 礼记 中的一篇,四书 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它主要阐述 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 中庸之道 与 大学 互为阐发,具有较强的理 论色彩和思辨性,后世儒学尤其是理学的许多理念和方 都出于此。.内容 性与教 中庸 开篇就指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教育类考研之中国教育史 荀子的教育思想

优质作者榜 荀况的教育思想。.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 荀子提出 性恶论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 内省说 完全相反的教育 外铄论 荀 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善。荀子关于 性恶论 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性伪之分 人之性恶 人的本能...

教育类考研导航之孟子的教育思想

优质作者榜 孟轲的教育思想。.性善论 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轲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 良知 良能 是人所固有的。孟轲的 性善论 揭示了一些重 要的伦理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性善论的含义 性善论 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 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是一个类范畴 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