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之死 丞相李斯的悲剧教训

2023-11-30 10:45:49 字數 3189 閱讀 5177

韩非子与李斯的故事,是一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对于韩非的死,《史记》中有所记载,据说是因为秦王嬴政看中了韩非的才华,不惜用兵攻打韩国以迫使韩王启用韩非。然而,秦王对韩非并未重用,反而因李斯等人的陷害,最终韩非被毒死于狱中。这段记载导致了李斯被认为是因嫉妒韩非才华,背叛同窗之谊,暗害韩非的罪名。然而,在《史记》中的记载并非毫无疑问,史学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秦王为了约见韩非而对韩国动兵之事并不可信。因此,我们需要从其他史料中寻找答案,比如《韩非子·存韩》等史料。在《存韩》篇中,有记载李斯向秦王献计,称秦国可以逼迫韩国和齐国就范。李斯提出的“恫吓之策”能够巧妙地讹诈韩国,甚至迫使韩王派遣韩非前往秦国。这解释了为何史料中未记载秦国出兵伐韩的情形,因为秦国并未实施军事进攻,而是以这种方式对韩国施加压力。

即便韩国被胁迫,也能够理解为何会派遣韩非入秦。据《史记》记载,在秦国大军压境后,嬴政看过韩非的文章后深表钦佩,这样的说法可能是散布出去的,韩王听闻后便能够理解其用意,这也是韩王在那个时候利用之前一直不愿使用的韩非的真正原因。秦国采取的这种手段并非新鲜事物,早在长平之战时,范雎就曾以类似方式,欺骗赵国推举赵括,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元前234年,在秦王嬴政和李斯的推动下,韩非终于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入秦。韩非与秦王见面后,展开交流,虽然得到秦王的认可,但并未立即得到重用。据《资治通鉴》记载,正因为这段时间的拖延,李斯得知秦王对韩非的赏识,便对韩非生出妒忌之心,担心韩非会动摇他在秦国的地位,于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将其投入牢狱。李斯向秦王陈述时称韩非是韩国公子,始终不会全心全意为秦国效力,为避免潜在的危害,应将其除掉。

秦王嬴政对李斯的建议表示赞同,随后李斯把毒药交给韩非,逼其自尽,并不允许韩非面见秦王。秦王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处理韩非。——摘自《资治通鉴》。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同为当时的顶尖人才,却又截然不同。李斯是务实派,无论做何事,都从实际出发。相比之下,韩非更偏理论,但并非空谈之士,他是真正有才华的人,可以称得上是“法家”集大成者。如果这样的人才真心投效秦国,效力于秦王嬴政,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壮大其势力的关键一步。秦王嬴政和李斯为了让韩非投奔秦国,可谓是费尽心思。然而,秦王能否因为李斯的几句话就轻易改变主意,同意李斯处死韩非呢?事情绝非如此简单。秦王嬴政乃是千古一帝,自继承王位至一统天下,一直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尤其在吸纳人才方面,秦王嬴政心胸开阔,能容纳众人所不能。

当时许多为秦国效力的人才并非出生在秦国,这都因秦王嬴政的胸怀。比如,修建郑国渠的郑国,同样来自韩国,甚至还是一位韩国派来的“间谍”,他最初来秦是为了支援韩国实施“疲秦之计”。秦王嬴政识破郑国的真实意图后,并未处决他,反而继续信任他,这才有了郑国渠,使得关中土地肥沃。那么,秦王嬴政为何不能接受韩非呢?因为韩非的身份是韩国公子,与郑国身份有着根本的不同,尽管他未受韩王重用,却依然心系韩国,难以改变。为了争取韩国争取时间,韩非向秦王献策时,提出了“灭赵存韩”的计划。秦国东进已成必然,秦国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而非仅仅称霸天下,因此韩国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而且,韩国地理位置对于秦国一统天下至关重要,若放弃韩国而攻打赵国,实在是愚蠢之举。

笔者言之凿凿,观察山东诸国五次联合进攻秦国,韩国每次都不缺席,原因十分简单,因为韩国处于山东诸国进攻秦国的咽喉要道,韩国没有理由不参与进攻。相反,若秦军想要灭掉山东诸国,控制韩国领土,那才是头等大事。韩非是何等人才,又怎能不明白这一道理?然而他身为韩国公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入秦后却不断劝说秦王伐赵存韩,甚至谎称韩国一直臣服于秦国,无非是为了争取时间。秦王聪明过人,自然不会被这种谎言所欺骗,尽管双方并未当面说破,秦王却通过此事明白了韩非的真实意图,正如李斯所说,他始终无法全心投入到秦国一方,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的是韩国。正因如此,尽管秦王对韩非十分仰慕,却并未立即重用他。李斯向秦王建议除掉韩非,以免日后麻烦不断,秦王最终同意了这一提议。这就导致了后来李斯设计用毒迫使韩非自尽的事件发生。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新法施行多年,严厉的律法早已深入人心。如果没有得到秦王嬴政的同意,李斯又怎敢擅自入狱毒死韩非呢?因此,归咎于李斯嫉贤妒能而下手的说法实在是错误的。李斯自幼混迹贫苦,一直渴望解决温饱问题,他曾希望成为仓库里的老鼠,能够吃饱肚子。在拜荀子为师后,李斯并没有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经常表达自己的见解。他深谙国家大政,为秦国付出了很多,对秦国也极为忠心。只有在嬴政在位时,他全心全意为秦国考虑,直到胡亥登基,赵高掌权后,李斯才开始逐渐转为自保之态。毒死韩非的动机只能是两种,一是嫉妒韩非才能,担心韩非取代自己的地位;二是出于对秦国利益的考虑,避免韩非回国后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强敌。从李斯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逼使韩非入秦来看,他并非嫉贤妒能之人。

直到后来发现韩非并没有投靠秦国的意图,秦王对韩非失去信心,李斯才提出除掉韩非。在得到秦王的同意后,李斯才采取行动。至于为何不给韩非见秦王的机会,原因很简单,这本就是秦王嬴政的意思,若给韩非见秦王的机会,岂不是令秦王难堪?当时,秦王如果赦免韩非,难免会养虎为患;如果秦王亲自下令处死韩非,韩非当时还是韩国使者的身份,这样的行动自然会损害秦王嬴政的名声,未来又有谁敢来投奔秦国呢?至于《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这句话有些像是在为秦王涂脂抹粉,当然这样的记载也符合秦王和李斯共同的谋划,只不过最终却是李斯承担了一切。当然,这也是李斯自己的选择,他愿意替秦王、替秦国付出,包括自己的后世名声。韩非子的离世提示后人,应该具备才华和品德,更应忠于君主、热爱国家。

即使在韩国失宠,在国家面临危难时,韩非子依然没有辱没韩国公子的名誉。他面临着无限的财富和发展法家思想的机会,但他选择为国效命,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却义无反顾地去做。韩非子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将自己的死亡难题抛给了秦国的君臣,让他的同窗李斯背负了不该是他的耻辱。【资料参考:《史记》《资治通鉴》】

韩公子韩非与李斯 谁的能力更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其中,韩公子韩非与李斯,作为战国时期的两位杰出政治家,经常被人们拿来比较。那么,究竟谁的能力更强一些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韩非。韩非,韩国贵族子弟,才华横溢,极富谋略。再来看看李斯。李斯,楚国贵族之后,才思敏捷,机智过人。那么,谁的能力更强一些呢?首先,从政治思想...

李斯 功败垂成的丞相传奇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李斯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澜壮阔,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却也因重大错误在朝廷权谋中遭遇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关于权谋 野心 背叛和悲剧的故事。李斯,字仲卿,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县官家庭,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一个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巡视粮...

同为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反目成仇?

在战国时期,荀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有两个非常著名的 韩非子和李斯。然而,这两位原本亲密无间的师兄弟,最终却走向了反目的道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关系破裂呢?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 孟子的儒家思想,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主张人性本恶,因此需要用礼法治国。他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