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当道时,海鲫鱼就会变成逛鱼?

2023-11-07 09:40:24 字數 1495 閱讀 1871

逛鱼在胶东的餐桌上极为常见,可以红烧,也可炖豆腐,肉质鲜美嫩滑,深受人们的喜爱。

逛鱼是胶东地区的俗名,其学名是矛尾复虾虎鱼,脑袋大,眼睛也大,身子呈圆柱状,到尾部渐成尖状,其腹鳍呈吸盘状,可以吸附于礁石上,在滩涂浅坑、盐沼以及河流入海口等处常见它的身影。逛鱼性情愚笨,用沙蚕、小虾为饵,极容易上钩,哪怕是脱钩以后,还会再次咬钩,故而又称其为“傻逛鱼”。说它痴傻,全然没有心机,却又偏偏肉质鲜美,难免要遭人算计了。

此外,还有些模样和逛鱼相近的鱼,也一并被渔民称作逛鱼,又可以细分为鲇逛、趴逛、展逛、狗逛等,它们同属虾虎鱼科,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虾虎鱼也是鱼类中最为庞大的家族,总共有两千多种。

在民间故事里,逛鱼有着拟人化的角色,它生长速度快,便有了自大的情绪,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就是逛鱼的夫子自道:“逛鱼一年长一尺,十年长一丈,三十年赛过老龙王。”后来龙王听到了这首诗,非常不满,于是就施展神通,让逛鱼当年生、当年死,寿命不过一年而已,也就失去了“赛过老龙王”的机会了。这个故事是长辈劝诫年轻人不要骄傲自满,实则暗含着“不要惹祸上身”的警示意味。

逛鱼一词,在清代的地方文献中多见记载,清代以前则未见。

比如清代文登人林培玠的笔记**《废铎呓》提到了逛鱼:“俗名逛鱼,渔户捕之,剖腹为腊,束而鬻诸乡里,以佐燕饮。”当时的渔民将捕到的逛鱼晒成干,捆成捆贩卖,作为饮酒时佐餐的酒肴,和今日吃逛鱼干的习俗极为相近。

林氏还提到了一段掌故,荣成的“西小海”出产逛鱼,这是明末地方官开凿港口的旧迹,后因明朝灭亡而停工,只留下一个深潭,海水灌进其中,山上的淡水河流也汇集于此。据说当地人根据“西小海”的鱼类生长情况“验县令之优劣”:每逢清正廉洁的县令到任,“西小海”就会生出肥美的海鲫鱼,如果是不称职的贪墨之官,海鲫鱼就会变成逛鱼。这则颇具神话色彩的掌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海鲫鱼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逛鱼则是不入流的杂鱼,难以上得大席面,因而有了高下之分。

此后的地方志里多有提及逛鱼,比如清道光《胶州志·物产》中有逛鱼条目:“逛鱼,大者长五六寸,多涎,春初肥而多子。”清同治《即墨县志·物产》罗列众多海产名目,其中亦有“逛鱼”条目,清光绪版《即墨乡土志》的物产卷中也有“逛鱼”条目。**版《莱阳县志》亦载:“逛鱼长尺许,多子,初春时最为肥美。”地方志里对逛鱼的记载,多数语焉不详,但可以看到“逛鱼”一词,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书面用法,并且沿用至今。

细究起来,“逛鱼”是对方音的模拟,也有人写为“光鱼”,之所以认为是光,因为它身子有黏液,比较光滑,而更多的史料里写成“逛鱼”。考虑到方言读逛鱼时,逛字读得格外重,比入声还要加重,似乎是动词的词性,其本字可能是“洸”,是荡漾的意思。逛鱼在水里爱搅动泥沙,把水搅浑,这种动作在方言里称作“洸漾”,比如端汤上桌时,就会说“别洸漾出来”,这也算是一个古词了,在胶东方言中保留了很多这样的“雅言”,逛鱼可能因此习性而得名。

之所以采用“逛”字,还是从俗的问题。因为方言里的“洸”是入声,但“洸”字比较冷僻,符合方言发音的只有“逛”字常见,且最容易辨识,这或许也是前人笔记和方志中采用“逛”字的原因。(盛**)

* |烟台晚报。

纪实 “色贪”堪称“当代西门大官人”写95本桃色日记染指236人

李庆普,年出生于河北省平泉县一个贫困的家庭。作为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年代大学生,穷乡僻壤走出来的草根,从小到大,从未享受过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然而,知识改变命运,凭借一纸大学文凭,他成为全村人的希望。离开家乡,走出村口的那一天,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为他送行。在六十年代,能够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他从副厅“贪”到副部 浅谈当官与发财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原党组书记 主席汲斌昌涉嫌 一案到了公诉环节,这是他今年月落马至今首次披露其 细节,时间跨度长达年。在他的双开通报中,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显得格外扎眼,结合本次的检方指控,来看看他到底是怎么当官发财的。汲斌昌当官是从年月开始的,那一年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

“影帝贪官”把下属当“家臣” 将父母骗去捡废品种菜,案件披露

一霸手的腐败之路 影帝 李朝伟的教训 腐败,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词汇。每当我们听闻某位 因腐败被绳之以法,我们不禁感叹 为何如此美好的职位,如此无法抵挡金钱的 今天,我们将 一个充满教训的案例,一个原本一把手的 影帝 如何从权力的顶端坠入腐化的深渊。李朝伟,原是四川广安华蓥市林业发展中心的党组书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