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晚年信仰的上帝,居然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那个上帝!

2023-11-05 08:45:20 字數 5740 閱讀 6313

这一章老子所表达的观点信息量巨大,理解错,会导致老子被钉在耻辱柱上,游街示众乱棍打死!

大家好,欢迎来到素说经典,我是素朴。

在开讲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周朝的诸侯国,楚国人,这个基本上是没什么争议的,那么当时周朝官方的文字是金文,楚国也有自己的小篆体,在老子时代,这两种文字几乎没有差异。

我们在逐字逐句分析《道德经》每段话的意涵时,不能以我们现代人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去生搬硬套,因为很多字在老子时代并没有现在的含义。

所以一定要从老子时代的文字体系出发,用同时代文字的声、形、意、事去理解,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素朴对于秘传版道德经的解读,仅是个人的领悟一家之言,却也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查阅求证,并引述各种古籍而来,其中不乏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无所谓对错,仅供参考!也希望大家发表个人观点与素朴一同**!

第二章道常不盈「道,盅,而用之,久弗盈;渊兮!万物宗;湛兮!似常存。吾不知其谁子?象帝之先!」

道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就是素朴在上一章所解读的,以无极为本体,以玄为相的那个无极之道,宇宙万物之本源,那么「盅」在这里代表什么意思呢?很多版本的《道德经》中这里是「道冲而用之」这个稍后再细说。

我们首先来看“盅”字在金文中,看起来就像是古代喝酒的小杯子,那么无论古今,喝酒还是喝水,都有各种不同的容器,诸如「推杯换盏」的杯和盏,那这里为什么要用盅呢?《说文解字》中说:「盅者,器虚也」,盅乃虚中之虚,也就是虚极的意思。

而用之,久弗盈」其中「盈」字和「盅」是相呼应的,下面都是器皿的皿,都与容器有关,说文解字中说「盈者,满器也」,所以盈在这里是形容满到快要溢出的一种状态。

前面我们说,「盅者,器虚也」,这里则是「盈者,满器也」,所以两者与「有和无」一样是形容事物的两极。

老子说,道这个事物,哪怕用这么小杯子来装的话,无论多久都装不满。这是不是就有点奇怪了呢?为什么老子口中的道之大,却装不满一个最小的酒杯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再细说,先说回其他版本中,冲和盅的差异。

在道家秘传版《道德经》和隋唐时期思想家傅奕的《老子注》中,这里都是「盅」字,在王弼通行版中,这里则是「冲」字,另外帛书版市面上鱼龙混杂,有盅和冲两个版本。

在这里素朴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帛书甲乙版道德经都是残破不全的,现在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帛书版《道德经》,都是甲乙本残破的相互补充,都残破的地方就用王弼传世版补全。

那么根据素朴的考证,这段话在帛书版甲本已经残破不全,而乙本也较为残破,但恰好能看到这里是三点水的沖。

所以部分帛书版的解释认为,道生万物的方式是就是「冲」,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就像往容器中注水一样,把有生万物注入天地之间,源源不断却又怎么都注不满,以此来形容道之大。那么如果按照这种解读认为,帛书版里的「道可道,非恒道」是指,道是千变万化的,这里又说道是以冲的固定形式注入天地间,那这千变万化和固定的冲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并且帛书版里也只有「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所以这种看似生动形象的解释,无疑是加入了一些个人主观的渲染进去,多少显得有点牵强,同时也失去了老子「盈和盅」「有和无」相互呼应对立的书写神韵。

试问,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吗?如果是的话,我们就应该顺着老子文字原本的意涵去**,去解读,而不应为了前后连贯衔接而画蛇添足生搬硬套。

那么我们再说回这个「冲」字,根据《三国志》记载「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谦冲就是谦虚的意思,这就说明冲字自古就有虚的意思,另外《说文解字》中说,「盅虚字今作沖, 沖行而盅废矣」也就是说,先有「盅」代表虚,后才有「冲」代表虚,而冲代表虚盛行之后,渐渐的人们就不用盅字了。

所以直接简单粗暴的把冲和盅划上等号,是不对的,因为冲字只有单纯的虚的意思,而盅则是空虚的容器,虚中之虚,虚极。盈是满到满溢,盅是空到虚极,如果用冲来代替盅,就完全丧失了老子原本的真实意涵!

那么,盅字用作虚又比冲还要早,马王堆帛书版为什么是冲呢?从现代考古学角度来说,马王堆帛书版是当前公认发现最早完整的版本,但其实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没有可能同时期就有这两个版本并存的可能呢?当然这些我们无从考证,真相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一切说法也都只无端的猜测罢了。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能理解,为什么老子会说,如此之大的道,却多久都装不满那么一个小小的酒盅了?老子这句话所隐含的深意是,道体虚极难以盈满,深不可测的特性!

首先来说渊兮!湛兮!,素朴认为渊在这里有深远、深不可测的意思,例如《诗经》中的「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而湛字在这里有起落浮沉的意思,例如《说文解字》中「湛者,没也,古书多用作浮沈之意」,浮沈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河川的仪式,和浮沉一样,形容祭祀时人们看到祭品在水中起起落落,若隐若现难以捉摸的样子。

我们再来看万物宗;似常存。

第一章我们已经讲了道生有无和无极生太极的关联,所以老子在这里赞叹说,「渊兮」道是如此的深不可测,它是这世间万物之宗祖,有意思的是后面这句「似常存」,那到底是不是常存呢?其实在第一章我们已经介绍过,老子口中这个形而上的「道」,套用佛家观点来形容,就是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状态,所以老子又赞叹说,「湛兮」道是如此的难以捉摸,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首先来说这个「象帝之先」的「帝」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在古代通常被理解为君王的意思,而帝在这里并不是单纯指君王,因为帝字在君王的含义之外,还有天的意思。

例如王安石在他的诗词《古意》中说:「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那如果当做天用,为什么不直接用天呢?天字自古就有天帝,苍天,老天爷的意思,「象天之先」听起来不是比普遍意义上,这个帝王的帝更大吗?

所以说解读《道德经》一定不能落入经验主义,要站在老子时代的角度去思考,老子这个「帝」字可以说用的非常极致,因为这个「帝」在这里,指的是上古神话中,始见于殷商记载中的,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的统领,五帝之主「昊天上帝」,是本就先于各方天帝的存在,在当时古人的信仰中,有这样一位天帝的存在, 所以才说这里用天都不足以体现老子的道之大!

那说来说去,普遍把「象帝之先」解释成好像比天帝还要早,好似天帝的祖先,不是也没错吗?要知道上古时代的人和现在可不一样,他们是相当尊敬神话中的「天帝」的,老子所在的那个时代,如果写出比天帝还早这种惊世骇俗的观点,去挑战当时古人信仰的天帝。

试想一下,老子一个周朝图书馆馆长,突然提出一个比周天子叩拜的昊天上帝还要牛的东西,那真有可能会被游街示众吧!所以老子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因为,象在这里并不是好像、好似的意思,而是《易经》中卦象的象,是包罗万象的意思,例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解释说:「象者,有形之始也」。我们说帝是昊天上帝的意思没错,但昊天上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呼。

史记》中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吕氏春秋》中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

也就是说,上古神话中,五帝辅佐的这位就叫太一,太一就是造出万物的源头,那这昊天上帝,就是太一,这个太一岂不就是老子口中的道吗?这话老子能认可吗?其实,这话就是老子自己说的。

在秘传版以及各版《道德经》之中,都有这样一句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们先不解释这句话,单说这个「大」字,要知道在六朝之前,是没有太这个字的,大字就是太字,而且大的发音也是太,所以六朝之前的官职「太尉」「太守」写出来都是「大尉」「大守」。所以这是老子自己说的,这个道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太。

要说能早于帛书版《道德经》的版本,那有考古证据的也只有郭店楚简版了,遗憾的是楚简版《道德经》破损严重,但在郭店楚墓里,却有另外一部竹简作品保存相对完好,那就是被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系统完整的描绘宇宙生成模式的《太一生水》,老子很喜欢用水来诠释道,又说道就是太一,那这《太一生水》是不是就有点老子的味道了?

在《太一生水》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太一与气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太一生水也有气能生成水,水能化气的关系,而且「太一」在诸多古籍里都有先天之气的含义,修道者口中更有「道炁长存」的说法。

而《说文解字》中又说:「伏者,伺机而动,羲者,气也」,所以我们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画先天八卦的伏羲,从字面上来说,和太一同样都有先天之气的意思,伏羲的别名又有太昊之称,太就是太一,昊就是昊天上帝,所以《封神演义》甚至直接把伏羲和昊天上帝画上了等号。

这就如同我们第一章所解读的,老子口中的无极之道,和宇宙本源太。

一、先天之气、以及昊天上帝、《易经》伏羲八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我们要明白老子的良苦用心,他之所以要把上古神话中的昊天上帝,和带有自然科学论调,介绍宇宙生成模式的《太一生水》相联系,就是为了既体现道之先,之大,又不完全落入民间信仰中变成神话。

这里不禁让素朴联想到,很多人都说爱因斯坦晚年相信了上帝,他的一位忠实粉丝也因此感到困扰,于是写信问爱因斯坦是不是真的相信了上帝,而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我确实相信上帝,但是我相信的那个上帝,是非人格化的,是从不关心人类命运的,它是默默的设计创造主宰着宇宙自然万物规律的上帝。

没错,其实爱因斯坦口中所信仰的上帝,也就是老子口中的这个道。所以说论智慧,老子如果能和2000多年后的爱因斯坦坐在一起,想必也能聊上两句,爱因斯坦如果能听听老子对道的描述,或许就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吾不知其谁子,这句通常被理解为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又或者说我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它,用以象征「道」的身世非常神秘,那么老子真的认为道有创造者,并且不知道它的创造者是谁吗?

如果老子只是想表达真的不知道是谁生出了道,或者说确实不知道还有没有比道更高一层的存在,只需要说「吾不知其母」就可以了,这个「谁子」用的就非常有意思。

谁」字就是源自于老子时代的金文中,言和隹的合体,是人模。

仿鸟叫的声音警示陌生人的意思,注意是警示陌生人,所以是一种质问的态度,例如《左传》中的「其谁曰不然?」翻译为「谁敢说不是」,所以吾不知其谁子的语境,其实是要表达「我可不知道是谁创造了道」,意思反而是肯定没有比道更高的创造者。

所以「吾不知其谁子?象帝之先!」的意思就是,我可不知道是谁创造了道,这个化出世间一切形和象的道,与天帝的存在一样早!

那么这整段话。

意思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哪怕用再小的酒杯,装多久都装不满,道深不可测,是这世间万物之宗祖,而道又是那么的若隐若现难以捉摸,我可不知道是谁创造了道,这个化出世间一切形象的道,与天帝的存在一样早!

老子在上一章开篇介绍完道的名和相之后又说这些,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也别刨根问底的问我是谁创造了道,我只能说他和天帝的存在一样早。老子摆出了一副你爱听不听,爱信不信的样子,我们纵观历史对老子的评价,老子的不言之教可能也正是如此吧!

晚年的爱因斯坦,发现了宇宙中的“最大能量”?至今还没有命名

寻找终极和永恒的事物一直是人类思考的核心问题。哲学通过解释世界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思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哲学理论的抽象性过高,无法解释具体事物,于是科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科学为我们提供行动指南,前人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了通向未来的钥匙。然而,随着我们的进步,我们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和...

爱因斯坦晚年时,发现了宇宙最大能量形态,到底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 超越科学的人类思想家爱因斯坦是一位在物理学领域有着不可撼动地位的科学家,他的两个相对论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然而,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在他的思想和精神中,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人类思考和探索。在回顾他的贡献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突破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

爱因斯坦 从童年的不起眼少年到伟大的物理学家

文章 众所周知,历史上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常常在生活小细节上表现得毫不在意。他们倾注全部精力于实现伟大目标,而不被琐事困扰。这似乎是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张良在鸿门宴上对樊哙的建议,还是 的一屋不扫。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伟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却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卓越的成就脱颖而出。童年的平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