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总理陈永贵临终前,令他死不瞑目的,是“两毛二分六”问题!

2023-11-09 17:10:02 字數 3572 閱讀 1542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本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人少土薄,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后来,是在党支部和***的带领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才改变了大寨穷山恶水的旧面貌,使大寨人的生产、生活得到提高。

说到这里,大部分访谈者都是骄傲、自豪的,他们似乎感同身受、与有荣焉,但接下来,他们的表情慢慢的沉重起来,据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宋立英回忆说:"就在大寨人人精神抖擞、干劲倍增、生产搞的火热时,一场毁灭性的洪灾降临了,也就是在一九六三年八月上旬,大寨迎来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大雨从8月2日下到了8月8日,连下七天七夜,地都下浓了,而那时村里很多土窑洞都是打的,没有砖石,根本经不住雨,很多窑洞都塌垮了,老百姓没办法,就都住到了村集体盖的大房子里去,做饭、睡觉都在那里面。"

说到这里,她停了一下,似乎在回忆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接着,她以庆幸而又明快的语气说:"幸好大寨有一个好干部,要不大寨早就倒下了。""从她的叙述中,笔者了解到,那次的特大灾害使大寨遭到了很大的创伤,生产、生活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就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大寨书记***把大家号召起来了,用他的话说就是,留的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人在,就是大胜利。洪水冲了一个旧大寨,我们就建设一个新大寨。那时,**与村委干部、村民一起思考、讨论,是在原窑洞的基础上修建还是建设新窑洞,经过一番商量讨论,最后认为修建旧的,不如建新的。于是,大寨就在***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

大寨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说到***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的发展史颇具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庄稼汉子,发展成为***副总理,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此外,大寨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环境不佳的地方,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瞩目、世人关注的焦点,与大寨领头人***的作用息息相关。

在对大寨新农村建设进行访谈时,听到最多的人物就是***提到他,大寨人都是敬爱有加,并带着思念的,很多人说没有***就没有大寨的今天,大寨至今仍保留着***的故居。**作为大寨党支部书记,在大寨的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大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更是大寨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领导。

据村里老年人回忆说,灾难发生时,**正在县里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听到大寨的灾情后,他除了参加会议议程讨论,还建议大会就当前全县人民的抗灾问题进行讨论,采取紧急措施,会议一结束,**便带着抗灾紧急决议,火急火燎的往回村里,并赶紧了解村民安全问题、村庄损失情况。"

据大寨村民回忆说,面对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大多很恐慌,但***没有悲观泄气、怨天尤人,他坚定不移的把战胜灾难、摆脱困境的基点放在群众、集体力量上,带领群众坚定地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依靠广大群众的创造力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他最先做的就是安定村民的情绪,给大家壮胆、鼓气,使大家恢复以前的干劲和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积极响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先治坡(扶苗、整地)后治窝(修窑、盖房),力争做到'三不少'(即卖给国家征购粮不少、集体储备粮不少、分给社员的口粮不少)",并组织村庄力量迅速投入到生产、抗灾斗争中去。

此外,他还谢绝了党和**拨给大寨的救灾款和救灾物资,坚持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自力更生,战胜灾难,总结出了有名的"自力更生十有利",并通过了"三不要"的决定,即一不要国家的救济款,而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三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作为大寨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领导,他带领全村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掀起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劳动热潮,同时,也掀起了大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回顾建国初期大寨的新农村建设,大寨村在灾后恢复及新农村的建设里曾经有一些特殊的农民群体,他们在大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虽然他们很多都已不在,但他们却成为大寨历史长卷里永恒的色彩,为大寨人所铭记。其中,"大寨铁姑娘"就是大寨一个特殊的团队,这是一支由二十几个姑娘组成的特殊队伍,她们大都20多岁,正值豆蔻年华,但是她们人小志气却不小,跟着村里的革命老前辈,风里来,雨里去,面对困难从不低头,昂首挺胸,走在前列,更在社会主义新大寨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大寨灾后恢复生产、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她们不畏辛苦,不怕流血流汗,积极参与到大寨集体生产劳动中去。

在大寨调研期间,我们见到了"铁姑娘队"的队长郭凤莲,更深度访谈了大寨当年的妇女主任兼全国劳模宋立英。当她向我们说起当年大寨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及灾后重建场景时,她的眼睛是滋润的,她的嗓音是哽咽的,但同时她的脸上却充满着对那段岁月的无限回味,眼神中也透露出明显的骄傲。

她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大寨人对那场突如其来暴雨的恐惧与惊慌失措,也向我们描述了***镇静而又英明的领导及大寨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灾的决心,更通过她的回忆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农民不畏艰苦、辛勤劳作而又甘愿愉悦的劳动场景及"铁姑娘"们那昂扬的斗志、敢于吃苦拼搏的精神和青春洋溢的笑脸,更向我们展示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此外,大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批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劳模,其中,贾进财和宋立英夫妇是当年大寨村最有名的老劳模,他们为大寨的生产建设挥洒了无数的辛勤汗水,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更是那个时代优秀劳动人民的榜样和标尺,他们的名字已经与大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老英雄贾进财擅长打石,大寨堤坝的石头上,刻满了这位老劳模的辛勤功劳,而宋立英不但是生产劳动能手,还善于做群众工作,用她的劳朴实、善良聪慧,为大寨村的女人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此外,还有"铁扁担"梁便良、"万笔清"贾承让,他们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辛勤劳动为全村农民做出了表率,在无形中引导、带领着大家为大寨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大寨恢复生产、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在大寨的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劳动模范带头作用。

**临终前, 令他死不瞑目的, 是“两毛二分六”问题。当时, 《山西**》上算了一笔账, 把大寨得到的国家支援, 主要是50万元农业机械化试点费, 用大寨历年向国家售粮的总数去除, 这样算下来, 大寨每卖一斤粮, 国家等于多掏了两毛二分六。提起这件事, 病榻上的***就泪水涟涟, 他嘱咐郭凤莲等人如有机会, 一定向**领导当面讲清这个问题, 否则, 他***就是有罪之人”。

高玉良说:“我对这个问题也有看法。当时国家在山西搞山区农业机械化试点, 选了大寨。山西省农机局成立了试点组, 账目就没有来到大寨, 试点款更没有全部到大寨。当时试成的机器留在了大寨, 试不成的机器, 国家又开走了。”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病逝,华国锋不请自来,为何又匆匆离开呢

和 之间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疑问,特别是在 的追悼会上,的行为更加引人注目。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从 的特殊经历开始。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境十分困难,只能依靠给地主干活来维持生计。然而,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手艺高超。他在农活中表现出色,不仅快速而且质量很好。尽管他辛苦地工作了一整...

陈永贵 从农民到“汉奸”,再到副总理,不脱农籍,不拿国家工资

的岁生日宴会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不仅因为这是庆祝 生日的场合,更因为邀请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宾客 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农民,他的到来给这个宴会带来了独特的氛围,突显了 的平易近人和亲民形象。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在田间劳作。然而,他并没有被贫困所击倒,而是对土地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一次政治集...

一个农民的传奇 陈永贵副总理的奋斗历程

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农民副总理。他的人生故事充满坎坷,却散发着勇气和坚韧,一路奋斗,最终登上了伟大的高峰。本文将深入 的早年贫困,他在大寨村的奋斗历程,以及成为副总理后的事业和遗产。的一生是激励我们不论身份出身,只要有梦想和努力,都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鲜明案例。从贫困农村到 巅峰。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