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知青 关于“青春无悔”的思索

2023-11-25 17:00:04 字數 4602 閱讀 5218

近几年来的**上时或有涉及知识青年“青春无悔”的文字,贬斥之言居多,笔者为一老三届知青,对此心存疑窦。

是谁说“青春无悔”了?又是谁说“青春有悔”了?少数成功者认为无悔就无悔了吗?几个文人说有悔就有悔了吗?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并没有去问问“沉默的大多数”。

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群体都有着深刻的渊源和复杂的背景,不可泛泛而论。30多年前某一时期某一角度,所有上山下乡的年青人似乎都是一致的,都是插队知青、兵团战士,但是最初一条线上各个点之间的哪怕是毫厘之差,顺延发展下去,30多年后就变成了千里之谬,天壤之别。

陕西青年摄影家黑明就黑白分明的把这种差别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编著的影集《走过青春》里,我们看到**中同是当年陕北北京知青,如今命运和境遇如此不同。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要员、百万富翁、文化名人、科技英才,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健康、沉着、自信,甚至悠然。而处于底层的农民、下岗工人、看门人、搬运工等等,他们的表情则是沉重、茫然,有时甚至麻木、萎缩。特别是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女知青嫁给当地同样有残疾的农民,又生下4个孩子却又近乎养***令人震惊和伤心。

这样一般而论,成功者可以说青春无悔,我奋斗了,我成功了。“啊!那片土地磨砺了我……”而失意者落魄者呢,他们面对严酷的现实,顾不上想无悔有悔什么的,首先要为生活、为生存而奔波。笔者认识的几位九十年代中才回到北京的插友,如今仍在为工作和住房而发愁。他们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一拨儿人最倒霉了。

怎么就这样了呢?成功和机遇的概率是怎么分配的?失意者没有奋斗过吗?其实不少人心里明白这里面简单而又深远的缘由。我们从黑明《走过青春》的文字部分看,如今处于社会上层的当年知青,插队前就读的中学,大多为北京有名的重点中学,如四中、八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师大女附中、三十五中等。而现在社会底层的当年知青,原来所在的中学则实在不敢恭维(这里就不列名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即使有教无类,差异是注定永存的。当年老三届中的干部子女、知识分子子女凭借各自优势(干部家庭无生活忧虑,学习环境好。知识分子家庭知识氛围浓,学习意识强)所带来的成绩比较容易地进入了重点中学,从而在长远的竞争伊始就占据了有利地位。而工人子女、城市平民子女一般家庭生活窘困,住房紧张,学习环境差,父母文化低,大多进入了普通甚至较差的中学,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即使经过了文革的动荡,也没有根本的改变,比如2023年恢复高考,老三届知青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子女就比较轻松中的。

于是进入八十年代,返城的老三届知青大体形成这样的格局:干部子女、知识分子子女大都居于**机关、科研文教、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脑力劳动,收入较好,相对稳定;而工人子女、城市平民子女多在企业生产,商业服务业和机关后勤等单位,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和职业都不稳定。从八十年代末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有一些演变,一些人下海经商和流向海外,但大格局没有变。如此看来,青春无悔青春有悔,怨谁?这简直就是宿命,王侯将相,士农工商,确有种乎?

下面再说说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话题。某老三届知青作家在痛斥青春无悔论时,列举了当年红卫兵的狂热,破四旧,打老师,以此作为青春有悔的证据。多年来似是而非的泛泛而论,形成了一种模糊的错误的印象(包括国外的**亦是如此),好像红卫兵是整整一代老三届人的罪孽,老三届人都是红卫兵。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当年当事者记忆力还没有衰退吧?

红卫兵是什么组织?是捍卫***保卫红色江山,向旧世界造反的阶级组织。什么人有资格参加?只有红五类家庭出身(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工人、贫下中农等)的同学才能参加。黑五类家庭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的同学,别说参加什么红卫兵破四旧,他们自己先被破了四旧抄了家,更有的家破人亡,被逐出北京赶回原籍。不用说,除了物质的毁灭,更有沉重的精神折磨(被称为“狗崽子”)。

当然,出身不好的是少数,但纯正出身好的也是少数,用文革时期查三代查五代外加查九族的方法一查,符合标准的实在不多。在北京,够级别的**子女多集中在10所左右的重点中学。真正的产业工人阶级家庭也并不多。而贫下中农的后代绝大多数是在农村。

在京沪津这样的大城市,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出身于城市中间阶层。那时很多同学在填写各种审核表“家庭出身”一栏时,是写“职员”二字。所谓“职员”实在是无所不包,旧**机关职员,公司、银行职员,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文化人、艺人,工厂技术人员、店员、会计……等等,统统归到这里。除了职员类,还有小业主、小摊贩、小手工业者什么的。职员子女们尽管也虔诚地靠近革命,但要加入红卫兵,基本上是痴心妄想。笔者清楚地记得当年那些高傲、正义和轻视的眼光,“什么职员,统统是资产阶级!好好改造去吧!”

所以,弄明白了,红卫兵并不等于老三届。正统的红卫兵只是少数,至少多一半的老三届同学和红卫兵没有关系。如今谁对当年有愧谁心里明白,谁那时抄家破四旧还打了老师,谁心里有数,不必自己忏悔还要捎上别人。

可是后来呢?不错,后来不少出身一般甚至出身不好的同学也加入和被拉入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无数的东方红、井冈山等等。但那时***已由初期的造反演变成了派仗,发展起来的派性组织和早期的红卫兵有了质的不同,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即使这样,也还有不少什么都不参加的逍遥派。

不错,后来众多老干部也遭到了**,他们的子女也颠沛流离,但是在一个总体上一边倒的社会环境中,情况还是有质的不同。干部子女不管多么落难,总是“吉人天相”,总有出头之日。早在上山下乡运动初始,就有部分干部子女,特别是军队干部子女走后门参军,跳过这一坎。以后的数年中,又有相当干部子女通过简单而又复杂的种种关系、渠道,参了军,上了学,回了城。著名知青作家老鬼,即使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也能通过关系惊动***过问,得以有所解脱。而要是一个“狗崽子”,就是死了不过草芥一般。无数“庸常之辈”,无依无靠,苦苦挣扎,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逐步落实知青返城政策后才回来。

最令人感到极大反差和强烈震撼的是,“血统论”的鼓吹者尽管也受了些磨难,但是不久就被营救出来,很快参军,以**党提干,仕途一帆风顺。而提出“出身论”的遇罗克,只活到2023年27岁,他以现行反革命罪名在度过两年多铁窗生涯后被枪决。

遇罗克。所有这些,最终归结到了那个千百年来的症结:阶级。人类自步入文明社会到今天,是存在阶级和分为层次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是存在差异、矛盾和斗争的,这是十分简单而明了的事实。因此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用阶级眼光看问题”,找出事物的阶级根源和背景。但这并不是说差异和矛盾就一定要导致斗争,尤其在现阶段,当然是要调和各集团间的利益,化解各种矛盾。

也正因此,不好用一两句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时期复杂的现象,一少部分人的某种感觉不可替代其他不同人的不同体会。于是又扯到了“话语权”的问题,举一个不十分恰当的类比,伊索寓言里有这么一段:人指着一块刻有狮子倒在人脚下图象的石碑对狮子说,看!这就是你们狮子的形象。狮子说,我们要是会雕刻,你看到的就正好相反。任何时候,会“码字儿”的人都是少数。有些作品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知青的风貌,有些没有;有的名人说了什么,有的没有;有些**宣传了什么,有些没有;这都没有关系。只是别把少部分人的不完整的感悟,生生给变成大多数人的标签固定了下来。结果当时的人默认了,后来的人错认了,这就让人感到别扭了。

说了不少沉重的话语,不妨换一种超脱姿态。大多数老三届知青,不管曾有过的背景如何,现在的境况如何,回首往事,都有着复杂的怀旧情结。欢乐,苦难,狂热,迷惘,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不是别人所能体会到的。毕竟,年少时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青春无悔还是有悔,青春都永远地逝去了。

岁月不绕人,老三届一代已开始步入老年,大多数人已淡出当今社会的主流,尤其象在高科技和现代企业这样的领域里,已难见老三届人的踪影。好在生命是延续的,生活不断更新。老三届们的子女已经、正在和准备进入社会,他们面临的是和他们的父母年轻时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是父母们基本上不具有的。竞争更加公平和激烈,新的一代和时期开始了。

名词解释。老三届:指应该在年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城镇中学生。说应该毕业,是因为正值2023年夏天文革爆发,学校停课,除了初三和高三的同学分别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其他两届初高中生的学业嘎然而止。因此具体说来,老三届内又分为老初。

一、老初。二、老初三,老高。

一、老高。二、老高三,标准的出生年份应是从2023年至2023年。不用说,老高三的学历最高,完整地上了六年中学,但也最冤,近在眼前的高考升学成为泡影。而老初一最惨,只上了一年初中。老三届并不完全等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中大部分人于1967至2023年或自愿或随大流或被迫地去了农村和兵团(农场),有一小部分留在了城市,分配到了工矿企业、商业和服务行业,还有一小部分参军了。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当然不是字面上有知识的青年的意思。是特指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山下乡到农村、农场(兵团),特别是边疆地区“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的城镇中学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场运动,前后20余年,涉及1700多万人,它的规模、独特性和影响范围为世界史上所仅见。它的最大“贡献”,是为国家解决了一时的就业难题,尤其在文革时期。不过文革后的知青大返城又抵消了这个贡献。知青不是老三届的专利,五十年代中就有了最早的上山下乡知青,2023年则是最后有知青下乡的年份。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是知青的主体,其中京沪津三大直辖市出市跨省的知青,更是最有影响的群体。

青 春 不 悔 我难忘的知青岁月 21

金秋 动态创作节 第二十一章回厂筹柴 老百姓家中莫不过是 柴 米 油 盐 酱 醋 茶,这是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七件事,俗称开门七件事,从开门就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柴在开门七件事中排在第一位,有了柴,才能煮米 做饭 炒菜 煮茶。没有柴,只能吃生食,喝生水,那就是茹毛饮血 没有柴,就...

关于青春时期懵懂的爱情

在青春的时光里,爱情如同一朵娇艳绽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年轻的心灵总是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对爱情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在懵懂的岁月里,我们经历着情感的起伏,经历着爱情的甜蜜和苦涩,这段经历成为了我们成长道路上最美丽的一抹风景。我们对爱情充满了期待,渴望找到一个懂自己 陪伴自己的人。在校园...

看了马思纯的早期自拍,我知道“青春困扰文学女主”长啥样了

马思纯作为一位年轻演员,拥有着令人倾倒的青春美貌。她的早期 后,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青春的美丽。马思纯拥有经典的小白花长相,温柔的五官能够轻松应对大荧幕的考验。她的眼睛大而明亮,透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同时她的幼态容貌也让她看起来更加年轻。虽然我们的颜值和五官可能无法与马思纯相媲美,但我们可以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