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地位特殊,促进经济发展,股份制改革不可或缺

2023-11-18 00:10:25 字數 5090 閱讀 449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而国有企业则是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改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思想(或理论)的提出与试验,更是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新纪元,并从改革开放至今不断向前推进。

从改革实践层面来看,大多数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成为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公司,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储备。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下通过股份制改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积极发展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了更为具体、更为细致的股份制改革。

一、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发展: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

自 1986 年开展股份制试点以来,国有企业开始焕发出一线生机,经营机制实现初步转换。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亦逐渐涌现,一方面由于政企不分的遗留影响使得企业自主经营权难以落实、法人财产权难以获得,进而表现为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模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等不规范行为,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日益严重190。

对此,**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1为依托,以西方的产权理论为借鉴192,要求“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制度的创新”193,于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后,为规范企业的组织行为、保护股东及企业的合法利益,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

1993 年 12 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至此,中国国有企业真正进入了产权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框架体系内亦将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与内涵。

这其中关于法人财产权和出资人所有权的系列认知可谓是一场伟大的理论创新,如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实现彻底的两权分离、如何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走向市场化则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无法绕开的研究话题,而以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讨论更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下的新思考、新突破,这些共同构成了该阶段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核心内容。

得益于中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并且相继成立了上海**交易所与深圳**交易所作为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思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权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权改革方向迈进。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深化:以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为核心

中共十九大过后,中国迈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攻坚时期,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成为这一阶段经济改革的主旋律,非公企业亦需要积极寻求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机制、转换经营动力的转型发展新模式,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党和国家相应地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指导予以支持和引领。

具体来说,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作为一项国家的大政方针载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中,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可见,党和国家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支持非公企业发展则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前提保障,这意味着十九大报告从思想脉络上为“国民共进”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在主持召开的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廓清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问题和困难,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主张。

与此同时,他还在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民营企业发展受挫的原因之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显著,在与国有企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部门和地方对于民营企业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

上述这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以及努力实现“国民共进”等问题所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政策调整,不仅在意识形态层面有利于社会各界准确且客观地把握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共生共赢关系,而且在实践工作中,为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奠定了理论依据,从而为该阶段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微观基础。

而这些都将为本阶段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内容和理论特征。为实现可持续稳增长、结构优化升级、投资和创新双驱动的经济新常态目标,大体上呈现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条是以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为基本准则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之路;另一条则是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要目标的国有经济产业范围集中之路。这两条革新战略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末,二者在各自的轨道中亦步亦趋,并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相互交织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对国有企业外部产生了正反馈,这意味着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也将促进民营经济在中国的逐步壮大。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总体考察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本质上是关于产权的探索与实践。关于产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以科斯、诺斯、德姆塞茨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逐渐被国内学者熟知。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产权的相关论断也给国内经济学家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二者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争鸣。

其中,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典型观点认为公有产权是一种无中生有,产权的真正形式只有私有产权,且只有私有产权才是产权的起始形态。该学派也正是从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出发,探索了一条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主线。 而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则坚持认为公有产权的存在性,也承认产权形式的第一种形态便是公有产权。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就是从公有产权开始,以社会为出发点,聚焦于对社会制度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svetozar pejovich)就曾在《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化过程》中明确表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此外,还有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科斯对产权有所**,鼓吹产权明晰,可是无论是产权的概念亦或是相关命题在其产权理论中都未清晰界定,因而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科斯的产权理论所无法企及的。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从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中汲取了关于产权明晰的有益养分,但并未拘泥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模式,实现了理论分析和思辨模式的重新锻造。另一方面,它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扎根中国国有企业转型关键时期的现实土壤,形成了由改革实践证明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尝试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改革理念、改革模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作用等多个角度呈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创新。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以西方产权理论为参照,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注重总结改革实践和国外公司治理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符合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下,**牢牢把控国有企业的命脉,国有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而该时期传统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大体上表现为民主管理委员会、“一长制”、书记负责制、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党的“一元化”领导等单一模式;改革开放后,在深刻了解以往国有企业改革弊端的前提下,中国逐步明确了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而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亦逐步发生转变。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而国有企业则是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历经 40 余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在努力挣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基础之上不断寻求增强企业活力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然而,由于缺乏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始终遵循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方法。

沿着渐进式改革路径不断向前,从萌芽探索——制度创新——纵深推进,确定了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最主要的实现形式,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出了以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思想路线,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储备,也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奠定了经济基础。

华为 中国科技界的特殊地位

中国的科技巨头华为显然享有一些特殊待遇,这一现象引发了不同声音。有人因此感到愤怒,有人则嫉妒不已,但这一切都是人民所赋予的。华为之所以拥有这些特权,是因为它在面对美国科技战时毅然挺身而出,成功突破了美国的科技封锁,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功臣。华为的特殊地位表现在多个方面。每当华...

巨中成企业家 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有效地进行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下面巨中成企业家介绍一些关键的策略和实践,帮助企业在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成功。首先,企业应该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估。这包括对人力资源 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的评估。通过了解企业目前的资源状况,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

中国教育企业来了 新兴技术促进拿下先机

教育领域的出海浪潮正在国内教育企业中兴起。最新发布的 年教育应用出海市场洞察 报告显示,语言学习是中国教育企业出海市场中最主要的赛道,但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报告指出,全球语言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海外用户对多样化语言需求的增长以及行业准入门槛的相对较低,导致语言学习类平台不断涌现。此外,steam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