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始终无法成为超级大国?

2023-11-30 11:40:50 字數 8377 閱讀 1302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全球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德国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英德争霸。历史上德国三次崛起,三次被英美打倒。只要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霸权不瓦解,德国就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两千多年以前,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生活着二十几个部族,日耳曼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在不同的邦国。日耳曼(germane)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好斗的勇夫。

376年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部落受匈奴匈人袭击,在获得罗马皇帝同意后,渡过多瑙河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在宏伟的罗马城墙外驻扎下来。476年9月4日,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西罗马没了皇帝,蛮族又只会打打杀杀,罗马教皇利用自己的宗教影响力,攀升为罗马世俗的统治者。

5世纪末,法兰克王国建立。在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被后世尊为“欧洲之父”)统治时,帝国疆域得以不断扩张。查理曼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各自称王,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三分疆域,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统治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法国);路易(louis)统治了莱茵河右岸的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形成德意志王国,公元919年,亨利一世当选东法兰克国王);洛泰尔(lothair)统治的部分日后长期为法德两国你争我夺的中间地带。

962年,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奥托一世为“罗马皇帝”,成立才30多年的“德意志王国”升格为“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牺牲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去追求世界大同。“神圣罗马帝国”象征着欧洲的统一,承担保护着**教世界的和平。“罗马皇帝”前期实力很强,后期由德意志国王、卢森堡伯爵、奥地利大公兼任,没多大的实权,有点我们周天子的意味。

17世纪爆发于欧洲大陆的“宗教战争”中,法国一举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从而确定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从属于奥地利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则从此陷入了长期**的局面。光现在的德国,以前就有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独立诸侯和一千多个骑士领地。用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的话说,这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谈不上是什么帝国。

兴许是早看透了这点,拿破仑·波拿巴胁迫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巴黎亲自为其加冕(而不是去罗马加冕)。2023年拿破仑更是对“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么死要么滚。2023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帝国的种子

11世纪时,多瑙河附近的有个贵族被封为索伦伯爵。**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家臣。他通过联姻,成为纽伦堡索伦伯爵,并将家族名称改为“霍亨(意为高贵的)索伦”。霍亨索伦家族推行实用主义政策,把领土扩张和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2023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首都为柏林。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传统,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向来以教育素质高、纪律严明、骁勇善战而著称。

法国大革命就像一声惊雷,撼醒了沉睡于封建社会的德意志民族,法**队对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德意志邦国的胜利,使德国人认识到,德国在欧洲已经严重落伍,只有改革德国内部陈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德意志民族才有可能重现中世纪的辉煌。2023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邦联成立,包括了奥地利、普鲁士在内的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

在德意志众多的邦国之中,根深叶茂的奥地利历来居于主导地位。2023年3月,德意志联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了预备会议,会上对以谁为核心组成统一的德国问题,出现了两种意见:

多数的代表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德意志帝国,称为“大德意志派”,由奥地利来领导。由于当时的奥地利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将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少数代表则认为,应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小德意志帝国,称“小德意志派”。这个“小德意志帝国”则是一个纯粹由日耳曼民族组成的单一民族的国家。这次预备会议上奥地利占了上风,选出了奥地利的约翰大公担任临时帝国的首脑,但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并不鸟他。

欧洲各国当然不愿意看到一个新强国出现,而奥地利也决不会轻易地放弃它在德意志联邦中的霸主地位,德意志各中小邦的统治者们也不可能轻易放弃他们数百年来的特权,所以当时还是普鲁士亲王的威廉一世在2023年后就得出结论:“谁要统一德国,就必须先征服德国”。德国需要建立一个以军事贵族为骨干的,普鲁士容克地主(“容克”多指有土地的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联合**的军国主义政权。

2023年1月2日,普鲁士威廉一世即位。在第一次训词中就说:“在将来,普鲁士的陆军就要变成普鲁士的武装民族。”这句话改变了欧洲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命运。普鲁士立即扩充军备,计划建立一支拥有37万常备军和13万后备部队的小型军队,并在全国储备16万人的国民预备兵。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47岁的奥托·冯·俾斯麦为内阁临时首脑兼外交大臣。9月30日,上任仅八天的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

作为一个在地缘、人口、实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天然劣势的国家,普鲁士打造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开始的主要作用就是威慑,根本谈不上什么征服。18世纪的欧洲人曾这样埋汰普鲁士: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但普鲁士,却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但普鲁士的军队从来都没有干政的传统;普鲁士将军也从来没搞过政变。

长期维持着高额的军费;国家秩序还非常稳定。那么普鲁士是如何去养这么大规模的一支军队呢?答案是普鲁士国家主义。国王高度集权(即**)但却拥有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即开明),作为国家运行的支撑和保障。普鲁士法律规定,**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经济能得到终身的保障。即**不会因国王的好恶而被随意罢免;而且,即使被罢免了,也能衣食无忧。于是,**就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立表达见解、自油讨论的氛围。俾斯麦喊出“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对内武力镇压革命,对外发动战争先发制人。

2023年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开战,“普丹战争”获得胜利;威廉一世起初怕同奥地利决裂,在俾斯麦说服下才发起的“普奥战争”。2023年6月联合意大利从南北两个方向打败奥地利。2023年7月3日,普奥军队在萨多瓦遭遇。胜利让威廉一世及其将领们有些忘乎所以,想直接进军维也纳。俾斯麦则劝普王,现在只要奥地利答应退出德意志邦联,放弃霍尔斯坦,承认普鲁士为盟主,成立新的北德意志同盟这些条件,我们就达到了预期目的。俾斯麦不惜以辞职相要挟,威廉一世最终还是听了建议。北德意志同盟的建立,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王地位。

法国当局意识到普鲁士的崛起对其地位的威胁,2023年7月借口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色当的惨败,拿破仑三世领导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普军乘胜追击,夺回了长期由法国控制的德国西南四邦,并占领了巴黎。2023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登基称帝,宣布德意志完成统一并建立了帝国。同时,他任命俾斯麦出任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继续集权于一身。

一起一落。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俾斯麦并不想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2023年,俾斯麦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而在2023年,俄土战争爆发。**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蒂法诺和约》。但这损害了英、法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2023年柏林会议,德国偏袒奥匈帝国,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这使**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再加上**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退出了三国同盟。

德国从法国攫取了五十亿法郎的军事赔款和拥有丰富铁矿的阿尔萨斯、洛林,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技术官僚们制定了大量新兴产业扶持计划,对煤炭、钢铁、电力、化工、机械等行业提供财政补贴。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市场,英国的制造业节节败退,从昔日的世界工厂沦为全球最大**赤字国。

经济和外交层面的双重成功,让德国人开始飘了起来,进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信。我们欧陆经济第一,我们欧陆陆军最强,我们欧陆工业化最成功,却没有任何殖民地,这个事情能忍吗?这股对于殖民地的诉求,刮向了理智的俾斯麦。

国内呼声太多,一场海外扩张的试水在俾斯麦的默许下开始。德国海军作为先锋队,向非洲和大洋洲开进。在他们看来,只要德国愿意,阳光下的领土都是德意志人的生存空间。英法殖民地真的那么好抢吗?德国陆军强悍,可海军并不咋滴,于是俾斯麦紧急停止了海外扩张,呼吁军队要冷静。

就在俾斯麦致力于德国冷静的时候,他的最大支持者,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2023年离开了人世,三个月之后还算支持俾斯麦的麦腓特烈三世也突然暴毙。腓特烈三世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萨克森-魏玛郡主奥古斯塔唯一的儿子。由于长期在英国逗留,他受到开明派、立宪派以及中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想建立君主制与民主制并存的新帝国。由于急染破伤寒,腓特烈三世只当了99天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年轻气盛、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继位。

作为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威廉二世,有着爱显摆的性格、怪诞的脾气,异乎寻常的自尊心和对于德国强大的深深迷恋。酷爱穿军装的他,天然就是一个扩张主义者,自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不是武力的问题,而是决心的问题。致力于殖民地攻略的威廉二世,看着绝冠天下的德国陆军,寻思着是不是弄一个天下第一的德国海军。随后一轮轮海军造舰计划出炉了,德国的疯狂让英国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上。

俾斯麦当然得劝威廉二世,这么强大的国家可不是闹着玩的,维持和平才是王道。可威廉二世就是不听,偏要跟英国比一比。俾斯麦劝不动威廉二世,只好无奈地告老还乡了,离威廉二世登基不满两年。2023年,也就是俾斯麦卸任宰相的那一年,德英签订条约,双方划分了在东南非的势力范围,德国取得坦噶尼喀,英国获得肯尼亚和乌干达。但条约并未最终制止两国的矛盾。

为了对抗德国,英国拉拢了与德国有地缘矛盾的法国和**,共同组建了协约国体系,对德国进行全方位围堵。20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国陆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不仅攻入法国本土,还在东线全歼了**第二集团军。但英国人深知:德国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发达的工业体系,但德国最大的短板在于资源方面,因此战争刚一爆发,英国就对德国发动**禁运,在公海上拦截和扣留德国商船,切断了德国所有海外进口渠道。德国除了煤炭之外几乎什么资源都短缺,物资短缺让民用工业下降57%,全国粮食产量腰斩,因为用来生产化肥的合成氨都被拿去生产炮弹了。

1916—2023年冬天天寒地冻(“萝卜冬天”),马铃薯收成不好,人民不得不吃动物饲料和小萝卜。整个战争时间,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导致死亡人数高达50万。德军在战场上的挫败,使得国内动乱加剧,造成德国水兵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2023年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德**队在占有大量敌国领土,战火并未殃及本土的情况下投降),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霍亨索伦家族结束了对德国47年的统治。

二起二落。一战后,德国人总结的教训是: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德国无法同时维持庞大的海军和陆军,很难在海洋上击败英美。面对英美的围堵,光有科技和工业不行,还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国土纵深,和足够稳定的资源**地。为了对抗英美海权,德国制定了东方战略。一旦德国掌控了东欧,凭借德国的工业+苏联的资源+东欧的人口,足以整合出一个超级陆地强权,这个陆地强权无惧英美的海洋封锁,德国将获得正面击败英美的能力。

一战后,德国将苏联视为最好的合作伙伴,作为同样被凡尔赛体系孤立的两个国家惺惺相惜。德国在苏联修建大量军工生产线,研制和试验各种新式**,包括飞机、坦克、火炮、装甲车等。苏联则向德国提供各种廉价资源,一列列满载石油、铁矿、锰矿、谷物的火车从苏联驶向德国。不仅如此,德国还在东亚选择日本这一盟友,试图一东一西牵制英美海军。

英美的战略家却注意到,苏德之间是广袤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无险可守。不仅如此,德国大部分石油来自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则与苏联接壤,苏联空军可以随时摧毁罗马尼亚油田,让德国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因此英美给苏德合作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那就是“祸水东引”,诱使德国主动进攻波兰。最终,德国丧失了战略定力,于2023年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与苏联一并瓜分了波兰。

德国虽然成功扩张了版图,却无法与苏联再度携手对抗英美霸权。一年之后,出于安全考虑,苏联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与德国全面接壤,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猜忌。德国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则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2023年德国选择先下手为强,昔日的盟友兵戈相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领土面积有54万平方公里左右。一战后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 。二战前,纳粹德国的领土面积有47万平方公里。二战后,在美苏的操纵下**成了东德和西德,直到2023年两德才重新统一。不过此时两德的领土加在一起,也仅仅只有35万平方公里。连德国的发家之地,半个东普鲁士土的柯尼斯堡也被苏联吞并,成了现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三起三落。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使德国彻底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过去的战略选择,德国人总结不应该采取武力扩张的政策,因为这会招致邻国围攻。而是应该采用和平扩张的模式,用经济手段整合欧洲。

冷战时期,德国的外交主线是与法国绑定。西德虽然经济实力尚可,但作为战败国,政治和军事地位极低。相比之下,法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拥有自主国防。2023年,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合作成为政治和解的关键,为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基础。

两德合并后的三十年,德国的外交主线是与俄罗斯合作,推动“大欧洲”的形成。2023年欧元诞生,欧央行总部设在法兰克福,并以德国央行为蓝本建立。德国掌握了欧盟的货币主导权,逐渐取代法国对欧盟的领导地位。德国与俄罗斯最重要的合作,就是能源合作。2023年,“北溪1号”开始立项。作为一条跨海管道,“北溪1号”每年可以将55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德国,这能满足德国一半以上的用气需求。廉价的**能源大幅提升了德国工业竞争力,使其出口份额进一步上升。

欧盟实际上沦为德国的傀儡。德国可以借助法国在联合国会议上实行一票否决,成功绕开二战战败国的限制。德国从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吸收了几百万移民,这些移民大多具有大学学历,而且比较年轻,这就缓解了德国老龄化问题;南欧国家脆弱的外贸竞争力,又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市场。

在欧盟外部,俄罗斯为德国提供了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让德国人能够在工作时间更短的情况下维持与日韩对等的制造业竞争力。作为对冲,驻欧美军承担了欧盟大部分防卫义务,使德国可以把军费压得很低,省下来的钱则用于发放社会福利。中国作为德国最大**伙伴,一方面为德国提供了十几亿人口的市场,让德国汽车和机床可以大量倾销海外;另一方面则向德国出口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德国的通胀率长期保持在2%以内的水平。

德国不用靠房地产来抽税补贴制造业,每年大量的外贸盈余钱使得德国可以拿来搞福利,教育和医疗几乎免费。德国的野心不仅是整合欧盟,还想建立一个足以对抗英美的陆权体系。德国居于核心,法国和俄罗斯为两翼,推动形成一个拥有先进科技、发达工业、充足能源的大欧洲。二战时期德国选择日本作为盟友,如今德国选择与中国合作,如果德中能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同时发力,是有能力推翻盎格鲁-撒克逊霸权的。

一场俄乌冲突彻底打破了德国的算盘。英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使德国几十年的努力。只要美国继续拱火,俄乌就会一直打下去。对德国来说,其面临在东欧和俄罗斯之间二选一的难题。如果增强对乌克兰的援助,势必会得罪俄罗斯;如果削减对乌克兰的援助,又会得罪东欧,进而引起欧盟瓦解。德国只能两头讨好,一方面**向俄罗斯购买能源,另一方面向乌克兰提供先进**。

欧洲地缘危机、能源成本暴涨、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德国产业链出现外迁压力。以制造业为立国的德国第一次面临去工业化问题,很多经营了上百年的企业宣告破产,30多年来首次出现**逆差。长远来看,德国老龄化问题几乎无解,德国需要从东欧而不是中东吸收劳动力。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外国移民补充,德国劳动力**迟早会萎缩,届时德国制造业竞争力将难以维持。不仅如此,既没有抓住互联网革命,也没有抓住电动车革命和新能源产业的德国,其经济的光芒可能会变得黯淡。

在外交,德国不仅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信任,跟法国的关系也出现裂痕。德国希望“向东”,法国更希望“南进”,拓展在地中海沿岸的影响力,特别是北非和中东的前法国殖民地国家。在和平时期,德法的矛盾尚可被掩盖。但在动荡时期,德法的矛盾被无限放大。德国选择**进口天然气法国没办法,但德国大幅增加军费用来购买美国f-35战斗机的作法,让法国强烈不满,说好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呢?

近现代史上德国三次崛起,却又三次被英美打败。德意志的大国野心,葬送于2023年英国的**禁运、葬送于2023年莫斯科的严寒冬雪、葬送于2023年的俄乌冲突之中。德意志民族上百年的努力和梦想,一次又一次被盎格鲁撒克逊人亲手撕碎。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德国最优选择就是跟中国合作。未来德国如果想摆脱英美的束缚,摆脱战败国的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开意识形态与中国联手合作,中欧不脱钩、不对抗。中国是德国第四次崛起的机遇,德国也是中国对抗美英、分化西方阵营的最关键一环。只要中德两国携手并进,互成掎角之势,美国就难挑起世界大战,从中渔利的图谋就难得逞!

为什么有人说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

标题 美国 超级大国的凋零之路?美国是否仍然是超级大国?这个问题在quora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加拿大网友理查德 肯尼思 英格指出,尽管美国仍然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其地位正在逐渐减弱。他认为,债务是导致大英帝国和罗马帝国崩溃的原因,而美国目前正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预计到年,其债务将达到万亿美元。...

总统山 美国为何能够成为超级大国?

今天不聊二战史,我们来说一说美国政治,也就是美国的 们。众所周知,如今的美国 的最高任期只能达到两任,而最高的是二战时期的小罗斯福,共四任。拿美国国父华盛顿来说,华盛顿就是美国 中不慕名利的代表,华盛顿身为军人出生,帮助各州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并且创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他的功绩先不谈,华盛顿这个人身上...

印度的船厂为什么无法超越中国的船厂?

印度船厂在海洋制造业中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根据数据,印度船厂的订单量不及中国的 那么,为什么印度船厂无法超越中国的船厂呢?印度船厂的工人工资较低,远低于中国船厂。这导致印度船厂无法吸引到更多的高素质工人,造成了技术水平的相对滞后。此外,印度船厂的工作环境也较差,缺乏良好的设施和管理。这些问题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