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境界,伟人“骨子里的豪放”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

2023-11-01 15:48:28 字數 5179 閱讀 9513

秋天到了,暑热退去,金秋送爽,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秋天因此被称为收获的季节、金色的季节。

可是,屈原的**、美男子宋玉却说,“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文人多悲秋”,“悲秋”似乎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咏叹的主调。

然而,同样的秋色,在***笔下却是另外一种格调。

红军时期的***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因此而独步诗坛。

宋玉、杜甫为什么“悲秋”?因为怀才不遇,或因羁旅他乡而孤寂清冷,或因忧国忧民而凄怆痛楚,或为落拓失意而抑郁苦闷。

郁闷之中,文人心烦意乱,这个时候,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便成了他们宣泄不良情绪的对象,情绪中有不甘、不平,更有无奈和悲怨。

黄叶飘落,冷风袭身,怒号的秋风,凄苦的秋雨,漏雨的茅屋,惹得杜甫心烦意乱,悲愤不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境图在这首诗中,杜甫首先描写了他的焦虑和不安:狂风,秋雨,破屋,凄风苦雨,如何熬过这漫漫长夜。

紧接着,诗人写出了他的无奈:面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群童,杜甫“唇焦口燥”,却无能为力,只能“倚杖自叹息”。

在此之后,诗人道出了他不堪的窘境:身上盖着“冷似铁”的“布衾”,无助地看着被“如麻”的雨水打湿的床头,一家人今夜注定无眠。

诗人哀叹道:何时能有“安如山”的房子,让天下的读书人不再受这般苦、遭这般罪?

诗人最后幻想道,果真有那么一天,即使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我就算冻死也无憾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很多人看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表露,而我却只看到了杜甫的哀怨和叹息。

除了哀怨和叹息,剩下的只能是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杜甫的世界里,秋天是灰暗的,阴冷的,萧瑟的,诗人的情绪是低沉的,态度是消极的。

秋天就是这样恼人的、被诅咒的季节,时运不济,诗人怨天尤人,“悲秋”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反“千古文人皆悲秋”之基调,在他的诗词里,秋天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

2023年晚秋,32岁的***离开故乡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

**独立在橘子洲头,眼看着美丽动人的湘江秋景,联想着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秋色壮美,**的胸襟更是壮阔。

深秋时分,正是万物肃杀之时。万山红遍的枫叶与碧绿汪洋的湘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而,**并非只为写景,为的是引出他的惊天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皆因天性使然,不管是“鹰”还是“鱼”,想要好好活着便应该如此,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人类的未来应该由什么来决定呢?积贫积弱、战乱不断的中国该走向何方?

**看见了无限美好的秋色,同时想到了贫瘠的国家和苦难的人民。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的是湘江的秋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首词的下阕,**通过追忆往昔,抒写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在萧瑟的秋风中,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茫茫黑夜里,我们需要一颗追求光明的雄心!

采桑子。重阳》4年之后的重阳节(2023年10月11日),*又写了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词-《采桑子。重阳》。

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的处境非常尴尬。

这个时候,**刚刚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遭遇重挫,**不仅成了不被理解的“少数派”,还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

在那次会议上,**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

**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却被指责为“家长制”;

**身染疟疾,在上杭县苏家坡养病期间,**过的是类似于“禁足”的日子;

红四军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时候,**没有到会,**赴**开会尚未归来,会议由**军长主持召开。

许多同志要求“请***同志回来领导红四军”,“前委”接受了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军长派人给***送去一封信,态度诚恳地请***回红四军工作。

可是,当***坐着担架赶到会场的时候,会议已经结束,而且,**前委书记”的职务仍然没有恢复。

如此境遇,**若是像杜甫、宋玉那样“悲秋”的文人,他或许也会写出一首伤感的、悲悲戚戚的诗词来。

可是,当秋高气爽、重阳佳节来到之时,看到院子里盛开的菊花,**诗兴大发,信笔写下《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首《采桑子·重阳》,*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

这首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极富哲理。

这句词引用于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的原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却“反其意而用之”-“人生易老天难老”,意喻“人生有尽,天道无穷”。

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一寸光阴一寸金,尔等切莫叹老怀悲,虚掷光阴,理当只争朝夕、努力进取,莫让年华付流水。

人生有尽,天道无穷”,人生易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每年都会来到,战地黄花依旧那样的芬芳。

这里的“战地”指的是闽西红色根据地,“黄花”指的是遍地盛开的菊花。

秋风劲吹,这秋色虽然不如春天那般明媚,却有着春天没有的壮美。

**立足于对宇宙、对人生的认知,辩证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自古以来,每逢“重阳”,人们都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这就让“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赋诗“咏菊”之前,身逢乱世的诗人也爱“咏菊”,可是,在他们的笔下,名为“咏菊”,表达的是却是厌战、苟安之情。

而***却把“黄花”与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战争联系到了一起。

在***的诗词中,“黄花”不是“爱菊高人吟逸韵”,也不是“悲秋病客感衰怀”,而是在硝烟中凌寒绽放的野菊花。

她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她鲜艳而不妖媚,在“黄花”装点下,“战地”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美丽,就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油画 **在井冈山总而言之,**是带着愉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在这首词的下阕中,**凭高远眺,将诗词的意境提升至更高、更阔处。

一年一度秋风劲”,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没有因此而感伤“悲秋”,区区一个“劲”字,干脆利落地道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之势。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伟人有诗人的感情和浪漫,更有战士的豪迈和英雄气概,这就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

重读《采桑子。重阳》,你会发现,**这首词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有情有景,有色有香,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首词构画的意境之中。

这首词旗帜鲜明地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与历代文人的“咏秋”诗作相比,你在***的这首诗词里品味不到半点失意、失落之意,你能感受到的只有积极向上、满满的正能量。

人们喜爱赏春,那是因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恋夏,是因为艳阳似火,生机勃勃;悦冬,是因为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唯独秋天不受待见。

自从宋玉首开“悲秋”先河之后,“悲秋”就成为历代文人历久不变的基调。

魏文帝曹丕在《燕歌行》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人,“三苏”之一苏轼也说:“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千古以来,只有两个人敢于“反悲秋之常调,吐千古之豪放”,一个是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

刘禹锡《秋词》意境图刘禹锡在《秋词》中这样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这首诗里,刘禹锡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了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他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难能可贵的是,创作《秋词》之时,刘禹锡并非“春风得意”,而是官场失意、被贬朗州之时。

然而,正因为如此,刘禹锡在《秋词》中还是表露了自己对“被贬朗州”的沮丧和不甘,虽然“引诗情到碧霄”,那“凌云的鹤”却是孤独的。

与***的《采桑子。重阳》相比,刘禹锡的《秋词》缺了那么一点底蕴,少了一点豪气。

我无意对刘禹锡的诗作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在“自古文人皆悲秋”的年代,刘禹锡的《秋词》已属凤毛麟角、出类拔萃之作。

我想说的是,刘禹锡生前只是个“太子宾客”(官名),卒后才被追认为“户部尚书”,也就是说,刘禹锡充其量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

受其身处的时代所限,也受限于其文人气质和历史地位,刘禹锡不可能有***那样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魄。

大气、豪迈,天马行空、自由自在,这种“骨子里的豪放”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

有那样的胸襟和气魄,才能达到那种“高山仰止”的境界。

油画 战地黄花在悲观者的眼中,秋天无疑是萧瑟悲凉的。

而在***的眼里,秋天只是四季中的一个季节,落去的树叶、枯黄的草木固然凋敝,然而,这样的秋天却是无比壮美的。

等到春风再来,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格局决定人生高度 拓展眼界,提升格局

在清代,学者张潮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 在窗子里面看月亮 在庭院中望月和站在高台上玩月。实际上,这三种境界代表着人们的格局分级。一个人的格局,不论是在做人还是做事,都决定着他们生活的高度和人生的结局。要走得更远,就需要有更高远的眼光和更大的格局来支撑。作家周国平指出 一个人若把全部心力用于评论小事的对错...

心境决定人生境界 你的世界,你来定义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惑,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漩涡中,不知所措。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我们会问自己 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是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吗?面对这样的自我质疑,又该如何去应对和解答呢?其实,答案就在我们的心里,那就是 心境决定人生境界...

你的格局,决定结局

人生如同一场棋局,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每一步棋都是自己的选择。而这个棋局的结局,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格局。格局,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更是我们塑造未来的能力。它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走向,决定了我们的命运结局。有一句话说得好,站在山顶的人,才能看到山的全貌。同样,只有拥有宽广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