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斩首中“午时三刻 秋后问斩 斩立决”,有什么区别和讲究?

2023-11-28 17:25:04 字數 3668 閱讀 5490

古装剧大家都不陌生,而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时常见到一些犯人行刑的画面。

通常,监斩官口中会有几个词,一个是“午时三刻”,一个是“秋后问斩”,还有一个就是“斩立决”。

比起如今的刑法制度,古代的死刑要按照一定的规矩,那么,这三个不同的斩首时间,有什么区别和讲究呢?

实际上,午时三刻并不一定要准确的时间,秋后问斩也不是秋后哪一天都能行刑。

在古代,虽然也有计时方法,但可不像如今的北京时间,能准确到时分秒。

古人通常把一天的时间等分,然后用来计算时刻,与我们现在的时间是有误差的,所以午时三刻,不能准确换算成12点45分。

根据古代计时法,在晴天的时候,通常以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根据太阳在圭表柱上留下的阴影长度,来计算判断时间。

除此之外,在每年不同的节气,圭表上的阴影长度也会有所变化,据此,古人还排出了阳历的二十四节气。

现在我们把一昼夜分为24等份,即24小时,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忆,古代则把一昼夜分为12等份,即12个时辰,用子丑寅卯来记忆。

所以午时也叫马时,指的是十一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其中十二点在中间,也叫正点。

刻的计算,则采用了漏刻时法,古人除了有十二时辰,还把一昼夜分为了一百刻,一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指的就是太阳升起最高的时间,也就是当天太阳最毒的时间段,一般来说是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但根据天气,也有可能会前后变化。

而选择午时三刻斩首,是因为古人认为,午时三刻阳气最盛,一过正午,阴气就会逐渐增加。

选择午时三刻斩首犯人,其实也是有讲究的,一说古人相信阴阳相克,在阳气最盛的时候,斩杀犯人,犯人的魂魄就会当即魂飞魄散,不会再来为祸人间。

当然,也不是什么犯人都要午时三刻行刑,一般只有犯了滔天大罪,无恶不作的犯人,才会要求午时问斩,让他们死后也不能再作恶。

不过,午时三刻也有一种比较人道的说法,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性,中午一般都会休息,长此以往,人们一到正午,脑子就不太清醒,昏昏欲睡,此时行刑,可以保证犯人不太痛苦。

而在不同的朝代,行刑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在唐朝,规定的是末时处斩,大概是现在的2点钟,这是因为此时太阳开始落山,古人希望犯人也能随太阳一样,死后慢慢消失在人间。

除了午时三刻,还有一种说法是“秋后问斩”,而有的犯人不是在秋天认罪,依然是秋后问斩,其实这里面也有许多说法。

秋后问斩的意思,最早的记载是在《礼记·月令》中,书中言: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就是,这一月凉风来到,白鹭降落,寒蝉开始鸣叫,老鹰也把捕杀的飞鸟四散摆开,就像祭祀一样,人类自然也可以审判犯人,伸张正义了。

再有就是,不论什么朝代,秋后都是农忙季节,全国的百姓辛苦一年,都在为了丰收努力,杀人太不吉利,所以要等秋后。

相比于午时三刻问斩的犯人,秋后问斩还有一个人性化的方面,古代刑法尚不完善,调查案件也会存在各种漏洞。

秋后问斩,给了掌权者调查的时间,也给了犯人翻案的机会,让法令更加的公平公平。

除此之外,“秋后问斩”还关乎到古人的一种思想,天人合一思想。

古时候,科学还不发达,百姓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他们看在,人类和自然界之间,有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物主。

在百姓心中,造物主的地位很高,他们认为造物主的作用,就是管理人间,世间的祥瑞、灾害、丰收等都是造物主赐予的,因此人们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而统治者顺天而生,其礼法、形制也应该和天意相符,春夏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冬天是肃杀的季节,都不适合行刑,所以行刑只能选在秋天。

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总结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后,他提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应该相对应。

从此,各朝各代的律法基本规定,只有在秋冬才能行刑,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否则就会招来上天的惩罚。

从唐朝开始,秋后问斩的意思就是,秋分之后到次年的立春之前,都可以对犯人进行审判,之后宋、元、明、清四朝,大部分也延续了这一制度。

如果有的**不按照律法,在这个时间以外处决犯人,是要受到惩罚的,比如在唐代,不按照时间处决犯人,相应**要被判处一年徒刑。

到了明代,不按时间执行死刑,不用判刑,但需要仗责八十,一顿打下去,半条命都没了。

所以,秋后问斩的实际意义,其实就是借助自然循环的规律强调律法,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遵守法律,知道犯法的后果。

最后一种“斩立决”的刑罚,出现的时间较晚,它起源于明清两代,意思就是宣判罪行,立即执行。

自隋唐以来,死刑分为斩刑和绞刑,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划分了执行刑罚的时间,分为“决不待时”与“秋后处决”两类。

对于性质比较严重,案情属实的犯人,经过法律的审判,上下都无意义,就会判处斩刑或绞刑,这类人一般不需要通过复核便可立即执行,称为“斩立决”。

但“斩立决”也不是像电视剧所说那样,掌权者大手一挥,便可以拖出去斩了,这之间,其实也要等上几天或者几个月的。

虽然名义上是斩立决,但是也要经过当地都府审查,并且完成一系列手续以后才能对犯人处决。

在古代,刑法尚未完善,无论是从案件的侦破还是定罪,都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夹杂其中,而且对于死刑犯来说,统治者费劲心思,制定政策,希望他们死后也不能兴风作浪。

而且古代许多刑法都会公开处刑,一方面让犯人失去尊严,一方面警示百姓,让他们对法律有敬畏之心。

虽然刑法有些残酷,但这些,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盼望和憧憬。

午时三刻,秋后问斩 古代行刑时间的深层讲究

古代中国的影视剧中,斩杀罪犯的场面屡见不鲜,而常常伴随着的是两个熟悉的词汇 午时三刻和秋后问斩。这似乎是一种古代死刑执行的规范,但实际上,古代人对行刑时间有着详细的规定和讲究,远非电视剧中所呈现的那般简单。一 非秋后也可斩首。首先,关于斩杀罪犯的日期,不仅仅限于秋后。自唐朝开始,古代中国规定斩杀罪犯...

古代军功之首,斩将夺旗,都不如捷足“先登”!

金秋 动态创作节 中国古代,新朝建都立国,基本都是靠武力夺天下,鲜有和平谈判就能改朝换代的。所以,从古至今,军功唯大,即使大字不识一箩筐,但凭一身武力值,有从龙之功又能活到建国的,基本都能官居高位,至少也能换个富家翁做做。冷兵器时代,计算军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斩首,也就是砍头。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建...

古代女囚斩首前脱光衣,羞辱仅其一,关键细节揭秘

古代女囚犯在行刑前为何要剥夺衣物,这一问题涉及多方面原因。尽管羞辱和惩罚是其中一方面,但并非唯一解释。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首先,羞辱和惩罚方面。在古代社会,女性被视为相对弱势,与男性不同,她们往往被看作男性的附庸或财产。因此,剥夺女性犯人的衣物成为一种羞辱和惩罚的手段,目的是让她们在公众面前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