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学习群众语言的典范(十七)

2023-11-16 19:15:13 字數 1133 閱讀 8704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赏析】**的这段话,巧用民间谚语,以“伤害一个人,与其动他十个指头,不如集中打断他一个指头”打比方,旨在教育全党同志,与其泛泛地打一些消耗战、拉锯战,不如狠狠地打一个歼灭战,这样吃掉一个敌人就少一个敌人。

笔者肤浅的认识是,“伤”只是受到损害,程度较浅,受点皮毛,筋骨之苦,对敌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断”则是截断,断绝,程度很深。用稳准狠的方式对一部分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耗损元气,低落敌人的士气。

一、伟人举“乞丐向龙王比宝”的实例来说明“拚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把装备精良(飞机加大炮),兵力强大的国民党阵营比作“龙王”,把装备简陋(小米加步枪),兵力薄弱的中国红军比作“乞丐”,“比宝”含“拼消耗”之意。这样的比方,直白通俗,形象逼真——“伤其十指”。这种情形十分可笑。

二、“断其一指”的意义——

1)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给敌以杀伤,是作为给敌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没有意义。

2)因给敌以杀伤而给我以消耗,又因给敌以歼灭而给我以补充,这样就不但抵偿了我军的消耗,而且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

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

三、红军在反国民党五次“围剿”的战役中“断其一指”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于第。

一、二、三、四次“围剿”,我们的方针都是歼灭战。每次歼灭的敌人对于全敌不过是一部分,然而“围剿”是打破了。第五次反“围剿”时,采取了相反的方针,实际上是帮助敌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四、“断其一指”的必需条件——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

击溃有意义,乃至让敌逃去有意义,只是对于全战斗或全战役中我军主力对确定之敌举行歼灭性的作战而说的,否则便没有什么意义。这又是一种有所失对有所得而有意义的场合。

五、“断其一指”的收获:我们建立军事工业,须使之不助长依赖性。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

毛主席是学习群众语言的典范(十)

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每一个同志喜欢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即是每一个工人 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 赏析 的这段话,用了一句地地道道的土言土语 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从 极坏 家伙 抛到粪缸 这些...

毛主席是学习群众语言的典范(十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当然,我不是讲,能造一辆,尾巴就可以翘一点,能造十辆,尾巴就可以翘得高一点,随着辆数的增加,尾巴就翘得更高一些。那是不行的。就是到...

老农“疯言疯语”,说毛主席曾是他的兵,不久,主席写了封信给他

据老覃的回忆,他小时候在农村读书时,他们的课本内容经常会有改动,其中涉及的汉字也会发生变化。老覃回忆起那时候的教科书,其中有一篇课文叫做 挑担茶叶上北京 他记得这是一首轻快的歌曲,但自己不会唱。然而,多年后,在年的春晚上,歌唱家吴琼深情演唱了这首歌,让老覃对那段求学时光的回忆重新浮现。老覃小时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