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博物馆化 一个村庄的文化变现探索

2023-11-02 20:24:26 字數 3944 閱讀 7777

九月,龙脊的稻浪渐黄,马海的辣椒也红了。伴随着山海梯田**节的悠扬乡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村,这座位于半山腰上的隐世小村落人头攒动,颇为热闹。村民们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唱起歌儿、跳起舞蹈,用少数民族独有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礼赞。

马海村,位于“世界梯田之冠”——龙脊梯田景区东南方向十几公里的山谷深处,此地风景秀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但却长期不为外界所知。近年来,随着“‘1+n’生态博物馆”(1个中心馆和n个分布于村寨各处的主题博物馆)的落地,马海村多业态新雏形呼之欲出,这个传统村落借助文化挖掘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马海村史文化传习馆里,村民代表蒙翠琼正在为参访来宾介绍村民们自主撰写的《马海村志》,并为来宾展示30余件从村民家中征集的老物件。传习馆中古色古香又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风格,各式各样的生活老物件、农用老器具、老式家具,精美的壮族服饰展品无不让前来参访的来宾眼前一亮。

展台上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马海村的特殊文化符号,吸引着参观者,“看见这些展品,好像一下穿越到了300年前的马海,这里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位参观者说。

村史文化传习馆是“马海‘1+n’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的中心馆,也就是其中的“1”。2023年9月,广西龙胜共富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为村共富乡村—美好乡见”试点村建设启动仪式在马海村举行,这一项目由龙胜县委、县**与友成**会、腾讯共同发起,以马海村为试点示范村,通过打造共富业态、建立乡村共富机制、改造人居环境、培养乡村人才和搭建数字化工具等一系列探索,为乡村发展助力,“‘1+n’生态博物馆”就是其中的重要建设项目。

村史文化传习馆于今年3月中旬改造完成,是马海村文化的“中心点”,承载了马海村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功能。目前,馆内划分了历史文化展示区和研学培训、文化活动体验区两大区域,供村民及来访者参观使用。

除了中心馆——村史文化传习馆外,马海村还要打造n个分布于村寨各处的主题博物馆,一方面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另一方面,可以在马海村打造出“一户一韵”的百家百业形态。

沿着马海田寨组的小路一直走,就能看到几个格外醒目的大字——“减法·蒙焕春木雕生活空间”,这里是马海生态博物馆木雕主题馆,也是马海木雕技艺大师、博物馆负责人蒙焕春老人的家。“减法·蒙焕春木雕生活空间”就是围绕着村史文化传习馆建立起来的n个主题博物馆之一。

我这辈子都在研究木雕,但是在自己家里开个博物馆,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情。现在慕名前来体验木雕手艺的游客越来越多,木雕文化正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说到木雕博物馆,蒙焕春尤为激动。

如今,“减法·蒙焕春木雕生活空间”已经成为集制作、体验、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博物馆空间,全方位展示马海传统木雕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活力”。

在马海村,像这样的主题博物馆还有很多,大多修建在村民家中,由专业人士对各馆的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并协助博物馆负责人(村民)陆续进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村民家里焕发新活力。在村史文化传习馆中,一幅一面墙大小的地图展示了8个主题博物馆在村里的位置,游客可以按照地图前往根雕馆、木雕馆、造纸坊、老种子基地、服饰馆等主题博物馆探索。

在距离木雕主题生态博物馆约500米的地方是古法造纸体验馆,这座馆的负责人是“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蒙焕斌。

我们马海村祖先是明代万历年间迁徙到这里的,祖祖辈辈都以造纸为生。现在还坚持这种传统手工造纸的,全村已没剩几家了,知道古法造纸的人也越来越少。”蒙焕斌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让它能传承和延续下去。

今年5月,马海主题生态博物馆——古法造纸体验馆正式落成,为推动产业化和文化变现,馆内还增加了文创产品、造纸体验等新模块。游客来到马海,可以在数字平台上预约到蒙焕斌家里体验古法造纸,还可以把自己做的纸艺作品带回家当纪念品,这让蒙焕斌看到了将这一非遗手工艺传承下去的希望。

多亏了生态博物馆项目,现在不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我这里了解造纸文化,体验造纸技艺,而且我还通过体验项目获得了收入,我又带了俩徒弟,古法造纸文化在我家又‘活了’。”蒙焕斌说。

由马海村妇女组成的歌舞团在山海梯田**节上表演。

在思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时,“为村共富乡村—美好乡见”驻村项目组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风貌的同时,还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如何才能形成别具一格的产业,让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具备变现能力?保护、挖掘、创新——这是项目组了解到马海村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后最先想到的三个关键词。

马海村文化资源众多,手艺人也遍布整个村子,项目组想在保留原有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挖掘和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让村里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并推动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传统文化繁荣复兴。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生态博物馆强调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为此,马海村成立了“文化梳理与传承小组”,对马海村进行细致的村庄走访调研。为了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习俗,调研团队带领村民召开文化小组会议,进行多次头脑风暴,将村庄文化相关的信息梳理出十几个小板块。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文化小组会议上,村民们展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自发为每个文化板块推举了一位“牵头人”,并协助推进后续的文化传承工作。不久,马海村这个宝藏村落相继挖掘出古法造纸、木雕、根雕、竹编、刺绣等手工艺和壮族传统手工艺。

在马海生态博物馆体系中,马海村中心馆以村史文化传习馆形式打造,主题博物馆以古法造纸、传统木雕、根雕、竹编、服饰等文化主题进行打造。从而全面展示马海村各具特色的“一户一韵”乡村文化景观,推动马海文化得以不断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并让其通过体验、展示、研学、售卖等产业化形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咱们马海村的生态博物馆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未来,我们全村要遍布各种主题的生态博物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担起文化传承的担子,要打造专属于马海的文化属性,发展具有马海特色的文化产业。”驻村项目组负责人魏浩龙在文化小组讨论会上对村民说。

在马海村,博物馆主题的选定、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展品的征集和收集,都和村民密切相关。事实上,一个乡村文化产业项目要想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就必须让当地的村民积极参与进来,村民必须是参与者而不能只是旁观者。村民需要积极参与经营,成为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运营者,并参与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确定打造“1+n”生态博物馆项目后,村文化小组的成员们自发举行了多次讨论会,推选了8户家庭打造不同文化主题的生态博物馆,并基于马海村历史文化主动撰写村志,为生态博物馆中心馆——村史文化传习馆提供展品内容支持。

打造“1+n”生态博物馆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轻松。把村里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帮助它们以产业的形式走出去,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业、细致和耐心,每一个脚步都需要村民和社会力量的协作和参与。

在建设过程中,村民们也渐渐意识到项目和自己的关系。“已经不仅是挣钱的事情了,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我可是博物馆的馆主咧,有责任在肩上的。”主题生态博物馆“根本·蒙呈茂根雕生活馆”的负责人蒙呈茂笑着说。

在马海村的改造过程中,提出想法、支持挖掘、引导创新是重要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法得到本村人的认可。

现在,马海村不但按计划落成了“‘1+n’生态博物馆”,还完成了数字化平台。上线工作,来马海村游览的人可以通过村庄云服务平台预订生态博物馆的参观和体验活动,购买生态博物馆的产品。

根雕馆、木雕馆、造纸坊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老种子保护试验工作、壮族服饰传承与制作工作、刺绣文化产业发掘工作等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马海村的文化产业正在向着美好的未来进发。

2023年以来,马海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村民接待游客的收入总计达到了18万元。“‘1+n’生态博物馆”无疑成为马海村的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游客们通过古法造纸工艺和雕刻体验,享受了美好静谧的马海时光。

在阳光的照耀下,马海梯田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未来的马海村,也一如这尽染的光芒,散发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美好乡见是友成**会于2023年发起的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总体目标的示范村建设项目,项目以传承村庄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为前提,以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核心,通过系统化扶持、整村推进方式帮助乡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愿景:共创现代桃花源使命:焕醒乡村价值定位:乡村振兴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推动者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0期。

农村入口大门 村庄的文化门户

设计大全 点击获取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而在农村的每个角落,可以发现一个独特的存在,那就是农村入口大门。这些大门既是村庄的守护者,也是乡村文化的门户。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展示着农村的风貌与精神。农村入口大门作为村庄的象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外界的界限,也是内部秩序和乡村文...

世岩文化科技 乡村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类型

乡村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类型,它通常位于农村地区,旨在展示和保存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传统。乡村博物馆通常会展示农村地区的特色建筑 传统手工艺 农业文化 民俗活动等,这些展品和主题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这些博物馆通常由当地居民管理和维护,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遗产,并向游客和参观者展示...

贫穷横扫的村庄,一个普通村民的不凡逆袭之路

这是一个被贫穷笼罩的村庄,四面环山,生活艰苦,村民们朝不保夕。而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却有一个普通村民,他的名字叫李明。李明生活在这个村庄里,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贫困。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天辛勤耕种,却依然无法摆脱生计的压力。李明曾经梦想过走出大山,寻找更好的生活,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他被生活束缚得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