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荐 用思维管理自己(建议反复阅读)

2023-11-26 01:10:10 字數 7154 閱讀 2445

每个人都有机会,至少有一次机会做成一件事情,无论多晚都可以。

今天下午,坐在电脑前一个字都憋不出来,于是打开道格莱磨夫的一本书《刻意练习》看了起来。

看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感觉精力不足,注意力没法集中,于是准备下楼补充体力。

在去往的途中,身体在行走,但精神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走着走着,突然“曾国藩”四个字在我脑海中飘了进来。

于是吃过晚饭后,顾不得看《刻意练习》,而是直接打开《曾国藩传》,乐此不疲地看起了。

乍一看,发现不对劲,因为曾国藩有个不好的习惯,简直和我一模一样。

这真的大大刺激了我,因为我也总是搁置当前没看完的书,忍不住去翻下一本书。

或许你认为这不重要,不就是看书吗?我想看那本,就看那本。

但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在这背后有一件更大的事情!

曾国藩十二条自我管理中有一条是: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询外为人。

通俗来说,就是读书要专一,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本书,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只是在做表面功夫,并没有深入思考。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以为看书嘛,总看一本书,那得多无趣呀。

于是看了这本书一半,又拿起了另一本书,随后又拿起其他书。

导致看了四五本书,感觉都没什么印象,甚至和没读过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注意力太分散了,没有深入思考。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考,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改变的目的是不满足于现状。

当然,也会有例外,有的人把书当成了避难所,沉溺其中,也有的人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这虽然是一件不好的习惯,但也没有必要写一篇文章。

在这背后有一件更大的事情:想同时做很多事情。绝大多数人总想做很多事情,想学很多东西,然后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结果做了很多事情,也没做好,学了很多东西,也没学好。

时间过了很久,反而让自己更焦虑了。

比如,我自己,今年初给自己制定了很多计划,早起、跑步、读书、写作、冥想、健身、早睡、学习法律。

结果早上起不来,跑步、跑了半个月也没有下文了,冥想、想了几个星期也停下了,健身、健了两个月也不健了,早睡当然也没能早睡,法律、学了三四个月也不学了。

可见,到目前为止我只持续了读书、写作这两件事,早起还得看我是不是早睡。

如果你也如此,那我深表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贤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曾国藩(半圣)就是这样的,一身臭毛病。

所以不必焦虑,这是人之常情,自我管理的确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因为要对抗自己的天性,然而人的天性又很强大。

失败的人,成为了普通人,成功的人,成为了成功人士。

因此要学会要事第一,所谓要事第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那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呢?

我认为是:注意力。当然,注意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转换的。

举个例子,目前对我来说,读书、写作就是重要的事情,因为我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

但如果我有其他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就会立刻转换首要和次要。

假设我有个很重要的考试,那我会把读书、写作变为次要,把考试变为首要,如此转换。

但这也不意味着我彻底放弃读书、写作,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考试中去,把剩余的注意力用在读书、写作。

所以,对于我来说,“注意力”是最重要的事,首要的事,我要投入较多的注意力,次要的事,我会投入较少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记忆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注意力的结果。

没有良好的注意力,就没有良好的记忆力,良好的记忆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注意力基础之上的。

而记忆力又分为两种: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这种输入,储存时间相对较短,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

而长时记忆,就是把平常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进行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叙述出去。

这种长时记忆,能保持很多年甚至是终身的永久性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内容加工而来的。

而最让人意外的是,长时记忆的居然有无限的存储容量,换句话说,就跟装不满的湖水一样。

所以你不必担心自己学了很多知识,而刻意减少学习内容。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一样,虽然很多年都没有骑过,但现在让我们上手,依旧轻而易举。

长时记忆就是输出,切记: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而不是照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把原本两条神经元之间毫无关联或关联微弱的情况下进行强行连接,从而让两条神经元之间的关联越发牢固,就像系绳子一样。

换句话说,输出过程,就一定会伴随着a→b的过程。

a、理解知识。

b、整理知识。

通过理解知识→整理知识,这一过程,短时记忆就会进入到长时记忆之中去。

下面我们来看看金字塔学习法。

看过金字塔学习法,我们知道读过、听过、看过,只能记住分别%。

听过和看过能记住50%,说过能记住70%,说过和做过能记住90%。

显而易见,如果我们只是把相关知识读过、听过、看过,那么这种学习效率很低,只能记住极少部分。

同时听过、看过,也只能记住一半,这种学习效率一般,只有说过和做过这种学习效率才最为高效。

所以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以教促学”、“输出倒逼输入。”

具体来说,你要把自己理解的知识点,说给别人听或写出来给别人看。

如果对方不能理解,那你就要反思了,说明你自己还没学通透,周而复始,你的学习效率只会越来越高效。

人民**在思维管理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懂反省的人,只会从生活的这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

而我想说:“懂得反省的人,永远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掉进去两次。”

曾国藩刚到北京在翰林院任官的时,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像极了我们普通人,早上起不来,晚上还喜欢去溜达,整天吃喝玩乐。

还特别喜欢看热闹,脾气也很暴躁,动不动就和别人吵架,也很固执,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傲气十足,刚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也挺谦虚,但相处久了之后,傲气也慢慢浮现出来。

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自我管理法,自我管理能力可谓快速上升。

十二条自我管理中的“每日反思”可以说成就了后来的曾国藩,因为他承认自己是笨拙的,所以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反思。

就像丹麦哲学家、神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

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只能往前走,但“每日反思”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倒着再活一次。

所谓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日记”,当然,我所说的写日记并不是我们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那种日记。

每天写天气怎么样或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并没有什么用,而是写“刺激”自己的点。

比如说,你今天看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知识点,刺激到了你,那你就结合自己的语言把它写下来。

再比如,你今天和别人聊天过程中是莫名其妙的大发雷霆,破口大骂对方,这种肯定要反思了。

因为对方肯定在不经意间揭露出了你内心深处的痛苦,所以你要刨根究底的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你真的觉知自己的确莫名其妙,毫无根据的责骂对方,那也没关系,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那你就给对方道个歉,如果无法当面道歉,也可以用**或微信,这些都没什么,只要态度诚恳就行了。

剩下的就是对方的事,至于对方原不原谅、和不和好,那就交给对方吧,我们也无法干涉别人的事。

许多历史上的名人也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比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思则罔。”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就连中、外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格外重视反思的重要性。

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心理的知识是直接的,因此不必借助于外部的观察,而只有借助于自我观察(反思),才能洞察意识的这个内在世界。”

就连德国近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沃尔夫,在其心理学名著《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两本书中也明确提出,自省(反思)是研究内部经验的真正有效的方法。

当然,咱们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 、前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潘菽也认为:“自我观察法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可见,每日反思是所有杰出人物在自我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

曾有人问诗人泰戈尔:“这世上什么最容易,什么最难?”

泰戈尔说:“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凡是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就会怨天怨地,怨人怨事,而从不去反思自己。

遇到难以接受的事,就把所有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和自己撇清关系。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我,这很正常。

因为接纳难以接受的事,就意味着要承受这样的痛苦,然而痛苦也是人们最不愿意承受的。

但这样,人就永远无法成长。

所以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永远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一个高手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修改,如此反复。

今年初,知道每日反思的好处后我就开始行动,刚开始没什么异常,但写了一段时间后。

发现自己写得乱七八糟,把所有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导致陷在情绪里差点出不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过度反思。

所谓过度反思,就是一直沉浸在沮丧、抱怨的情绪当中不断否定自己,最终使自己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反过来又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反思与反刍最大的区别就是,反思是积极的,从过去的事物当中反过来思考,自己为什么做得不对,如何才能做对,然后加以修改。

而反刍是消极的,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当中无法自拔、深陷其中,认为种种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指责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之类的想法。

如果你不小心陷入反刍当中,要及时苏醒。

做法也很简单,把这件事,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改为,这件事想让我学会什么?

凡事都要从两个方面去想,有消极的一面,就会有积极的一面,只需要转换一下思维就可以了。

有的时候,情绪就是这样,你只要往相反的方向卷一下,就有可能卷出来了。

千万不要站在现在的角度批评过去的自己,因为很多事情就算重来一遍,以过去的认知,我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避免不了同样的结果。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会让我们指责和懊悔以前的所作所为。

好像以前的过错是可以轻松避免的,是不应该的,我们错过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正确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应该要更加包容自己和理解过去的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并且现在把过去的过错视为改进的机会,让它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当然,反思也并不局限于自己身上,也可以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

只要稍稍了解过曾国藩的人都知道,他这样的一介书生有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湘军。

那为什么从未接触过军事的一介书生能有这样的军事才能呢?答案很简单,反思别人失败的原因。

曾国藩曾深入分析了大清王朝培养两百多年的正规军,面对太平军的是如此不堪一击的原因。

原因有两点:

其一,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一边当军人一边忙别的事,比如,从商、种地、开茶馆等。

其二,部队广泛经营第三产业,军官普遍使用军事装备来经商赚钱,比如,把战船租给商人贩运大米,或走私鸦片等。

这也是因为清朝的制度导致的,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是“低收入制度”。

像极了某些企业,给员工最少的工资,却想让他们尽心尽力的为你干活,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曾国藩深入分析后采取“高收入制度”,普通士兵的收入都是正规士兵的三四倍,而军官的收入更高,比正规军官多了六七倍。

因此湘军不用顾忌生活所需,只要加强训练就可以。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都是相似的,但失败各有不同之处,与其盯着所谓的成功人士,还不如把视角转移到别人失败的原因之上。

等到有一天你自身经历了相同的境地,你可以把别人失败的原因用在自己身上,然后绕道而行,这样可能会轻松许多。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需要我们有多么聪明的大脑,或是有什么奇特的想法。

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犯过的错误,然后反着行动,你可能就成功了。

2023年,是我人生当中最为艰难的一年,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不得不开启了在外打工之旅。

在这一年的期间,浑浑噩噩、迷茫无助的过着每一天,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想要干什么吗?

眼前一片模糊,什么都看不清楚,活着也觉得没有意义,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人生最灰暗的一年。

所幸,我遇到了这本《认知觉醒》,在我深陷泥潭时,拉了我一把。

这本书揭露了,为什么我们明明很想勤奋,却抵不过懒惰;为什么我们明明很努力,却又看不到效果。

为什么明明很想进步,却总是在走弯路,为什么明明想做一些事,但半辈子过去了还是一事无成。

其实这本书的作者周玲,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有上述我所说的迷茫与无助。

在初看这本书时,毫不夸张的说,它直接给了我当头一棒,彻底打醒了我,总是给我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以“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地产概念全面梳理了认知世界的基础设施。

同时应用了20个成长关键词深度解读了如何养成“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等习惯。

曾有一个高中生评价说:“您的文字真的对我的帮助很大,即将高考。这段时间一直靠您的文给我学习的动力。”

所以这一本穿越50年的《认知觉醒》,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一遍,让它扫清你面前的一切模糊。

#至自己#

人民日报推荐 情绪管理的9种方式

人民 推荐的这种情绪管理方式,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拒绝内耗,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吧!.放下焦虑 过度的焦虑只会使我们陷入无边的困扰,不是在反思过去,就是在担忧未来。当你学会控制焦虑,而不是让焦虑控制你,你会发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放下沮丧 人生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要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人民日报推荐 向内安顿自己,最有力量的9件事(建议收藏)

往里走,安顿自己 里有这样一句话 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无法安顿自己的心。是啊,在这个嘈杂的世界,我们总是被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干扰和影响,心累成了我们很多人的通病。如何内向安顿自己,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人民 推荐最有力量的件事,愿你能摒弃外界的干扰,让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全景视觉。不焦虑 我们每...

人民日报推荐 爱自己的7种方式,建议永久收藏

人生短短数十载,懂得好好爱自己,做让自己感觉幸福的事,余生的每一天才会知足且常乐。爱自己是每个人都应该注重的重要素质,它构建着我们的内在世界和外在行为。当我们学会爱自己时,我们会受益匪浅,不仅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还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爱自己可以从七个层次来理解和实践,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