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枝春 端木礼海

2023-11-15 09:59:23 字數 4033 閱讀 1364

端木礼海2023年8月出生在和县绰庙集的一个书香之家。绰庙集地处两省(苏皖)三县(和县、江浦、全椒县)交界点,半山半圩,地形复杂。解放前这里兵匪拉锯争夺,百姓遭殃,学校停办。童年的端木由 亲戚介绍,到全椒县赤镇阮村的“新兴寺”私立小学读 书。由于勤奋、聪慧,他深得校长王正夫妇的钟爱。1943 年秋,他回乡就读于绰庙小学。2023年秋,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人和县初级中学。三年初中,年年荣获“卓甫” 奖学金,且体育、美术才能超群。学校办墙报,由他负责 刊头设计与插图,学校成立篮球队,他是主力队员。2023年底,人民解放军渡江,和中暂时停办。端木回到绰庙助其父端木益政先生开办私塾学堂,受到乡人的好评。次 年,回乡的李山樵、禹令闻等先生在绰庙创办民办高中, 招生40余人,端木和孙绍基两人被举为工读生,半教半 读,上午在高中读书,下午到小学教书。2023年他正式 参加工作,先后任乌江区**文书,金城小学、香泉小学教师,工余绘画创作不辍。

2023年县文教科调他从事体育工作,他逐渐把对艺术的爱好转向了体育。次年,他调 到芜湖地区体委任秘书,接着被保送到省体院体干班学 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2023年被省体委批准为芜湖地 区第一位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2023年始负责地区体 委日常工作。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十年“文革”浩劫开 始,不仅体育之梦破灭,而且遭了灭顶之灾。他蒙受"莫 须有”的罪名被发配到泾县山区劳动。2023年第二次下 放到地区“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尔后,背着“黑锅”,发落 到百货公司、饮食服务公司,从事他既无兴趣、也不熟悉的行当。他虽怨忿满腹,却无可奈何。于是,他潜心绘画,执着地走自己的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表达他向往春天的企盼,他专攻梅花。那年月,无名师指点,只能搜集古今名画,苦心临摹。有时作画疲乏了,便对着盆景搞写生,从不进剧场,不喜神侃,悉心笔耕,寒暑不辍,如痴如迷。 一心一意要在梅花上扬眉吐气,在梅画上谋求发展。

其时,子女下放,爱人精简,举家几口,散居各处,全靠他几十元工资糊口,家境十分困难。但为了画梅,他不得不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买纸买笔。有人说他“痴”,他想,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红楼梦》,不也是“举家食粥酒常赊"吗?我为何不能。爱人迫于生计,在家养起鸡羊。有时怨他“画梅能当饭吃?”端木全然不顾。在画室与鸡拊羊圈毗连,人与鸡羊为伍的情况下,依旧画梅不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

四害”被除,冤案昭雪,大地回春,万象更新。1979 年7月,端木闻省委书记万里敬贤礼士,便秉笔上书恳 请改行,并附一幅自绘梅花图。 一月后,万里亲自听取芜 湖地委汇报,并示以省委下文方式将端木由饮服公司调 至行署文化局,从事美术创作。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人们常常为成功者唱赞歌,殊不知在端木蜚声画坛 的背后,却包含着几多艰难,几多辛酸。端木十年磨一剑,终有所成,真堪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啊!

古人云:“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墨 去处。”深懂画事的端木,了解画山水如此,画梅亦然。在梅花盛开之时,他访古探幽,踏雪寻梅,外师造化。 他曾三顾和县丰山杜。丰山古梅,相传为北宋歌豪 杜师雄所植,每年轮开半树,故名“半枝梅”。他观赏、拍 照、写生,从各个不同角度留下它的倩影。2023年他参 加芜湖画展,受到周扬同志赞扬的那一幅素梅,就是“半枝梅"的原型。他到九华山开会,被“静安茅庵”的一株形态奇异的老梅所吸引,天天去看梅花。老尼姑为其虔诚所动,竟破天荒折一枝给他说:“你那么喜欢它,就带一枝留着纪念吧。”翌日,在拥挤的汽车上,人们惊诧地看他小心翼翼地捧梅枝的神情,便问他捧的是什么,他风趣地答道:“非常名贵的中草药,专治我的病的。”此事传出,朋友赐号“梅呆”。

他四出写生,北抵长城,南到罗浮,西至峨嵋,东临苏杭。在杭州他体验过白居易“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的明丽世界,在扬州他领略过何逊笔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塞开”的高士风采,在苏州他寻访过《暗香》、《疏影》两首词作者姜夔的游踪……不辞辛劳搜集天下梅花打腹稿,认认真真用心灵去感悟梅花的精气神。

他不仅师法自然于心领神会,而且师法名家于融会贯通。尤其对关山月、杨建侯的学习与研究颇深。说起求师,倒有一段奇遇故事:那年的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他陪客人上黄山,冒昧地直奔关先生的住所。这位慈祥老人,听了端木的自白为其热情所感动,牺牲休息时间接待他。他向关先生谦述自己画梅的经历,表达了对关老的崇敬之情,最后捧出自己的作品请关老指正。关老凝神聚思、细细品味后说:“章法结构很好,用笔老练,很有生机。”黄山归来不到一星期,端木意外地收到关老寄赠的一幅红梅图,题款为 “乞端木方家指正”,这虽 是谦词,但不难看出关老 对这位后学的奖掖和推重。

除了关老,端木受到 金陵派画梅大师杨建侯、 画梅寿星裔敬亭以及赖 少奇、冯健吾、陈大羽十 多位名家的指教,或合 作或题跋,或酬诗赠画, 或专函谈艺。2023年曾以 四幅墨梅荣获世界金奖 的寿星老画家裔敬亭,赋 诗评价端木的作品:“一生知己是梅花,落落孤芳影横斜。莫论砚田随我老,新苗茁壮遍天涯。

端木的梅画,是承传统之基,采百家之长,自成一体 的。在他的作品中,古梅虬枝,新芽鲜嫩,梅花艳而不娇, 媚而不俗,高洁傲霜,颇具神韵。《俏也不争春》这幅画, 在横空耸立的古梅干上, 一枝新权擎然向上,喷绽出的三两梅骨朵,殷红鲜亮,岁寒不凋,充满着昂奋的生机,宣告着春天的来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2023年5月由中国美协北京分会与《皖江书画会》在北京博物馆举办的《国画联展》中,端木的梅画得到了首都美术界权威的肯定与赞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39种语言向海内外介绍他的画梅艺术与成就。端木在谈到作画的体会时,告诫他的后学说:“艺术创作不是重复古人、今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艺术的真谛在于发现,在于创新。”

端木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不仅画技高,而且人品亦高,可谓德艺双馨。2023年他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授。在合肥分校教学时,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刻苦自学掌握的画梅技法,传授给学员,先后培养了80多名大专水平的书画艺术人才,被评为全国书画函大优秀国画授。当宣城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时,他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书画赈灾义卖”活动。在全区水利建设急需资金时,他精心创作数幅梅花图,精裱后送往合肥、北京等地,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水利建设事业。他常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应该回归人民。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端木的作品广泛地流向了社 会,倍受人们关注。从***故居、安徽省人大会议厅等 庄严场所,到重庆时代艺术中心,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有 他的梅花作品陈列。慕名而来订画、求画的单位和中外 宾客与日俱增。端木从不摆架子,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同 时,他也不计较报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做到这样, 的确难能可贵。他在一幅题为《铁骨红心》的画幅上,有 这样的题字:“人生不满百,知足便无忧,欲壑本难平,攀 比增人愁,红颜来去匆,莫负少年头。”其纯洁之心跃然 纸上。人们从他格调高尚的作品中,不仅得到了艺术的享受,而且也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端木时刻不忘故土乡情,他在母校和县一中设立了 “端木礼海梅花奖**会”,每年为和县一中应届高考文 理科前三名的六位同学和班主任颁发梅花作品。此奖从 96年8月开始,已举行六届,共颁发梅花作品48件。以 他创作的生机盎然、昂扬激奋的梅花图,鼓励学生学习梅花的坚贞、高洁、勇敢的精神品质,勇攀科技高峰。端木已近耄耋之年,可他的心依旧年轻。他常以诗 自勉:“坎坷半世路,鬓白古稀人;几度风和雨,老枝更有 神”。但愿先生老而弥坚,画出更多更美的高标绝尘的梅花,传之人,激励年轻一代!

在春天,等一场江南的雨

春天,是大自然的诗篇,是生命的赞歌。而在这个时候,江南的雨,更是将这个季节点缀得如诗如画,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江南的雨,不同于北方的暴雨,它细雨如丝,轻柔而细腻。它也不像夏日的雷雨,来去匆匆,而是慢慢地洒落下来,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在这样的雨中,你可以静静地听一首古老的曲子,或者品一壶清新的茶。你可以...

探秘江南秀色 富春江

在中国浙江省的怀抱中,蜿蜒流淌的富春江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条历史与自然共生的江河,不仅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全长公里的富春江,从梅城镇一直流到萧山区的闻家堰,是这片土地上一段无可替代的美景。自梅城以下的五公里起,富春江进入一段峡谷,至芦茨埠附近,山势陡峭,水势湍急,这里...

杏花春雨,江南的忧郁

在中国的文化中,江南是一个特别的地方。那里有诗意的风景,有婉约的雨巷,有如梦如幻的杏花春雨。然而,这一切都成为了江南的标志,使人们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怀念。杏花春雨,是江南春天的象征。每当春天来临,那如梦如幻的杏花盛开,就如同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花毯。而那绵绵的春雨,就如同对春天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