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子绝孙咋可能?结婚登记首破390万,一件闹心事传来!

2023-11-25 21:55:04 字數 3873 閱讀 1582

今日,我国民政部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结婚登记人数达到了392.8万对,相较于去年同期激增了19.6万对。

这一喜人的数据让许多人眼前一亮,不禁开始反思:难道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转变?大家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了吗?那些曾经担忧如此趋势会引发“断子绝孙”言论的人,此刻岂不是被打脸了吗?然而,在喜悦之余,一件让人烦恼的事情接踵而至。

近年来,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23年,新婚夫妇数量达到1346.93万对,然而自此之后,这一数字逐年走低。2023年,结婚登记人数跌破1000万对的大关,2023年再次降至900万对以下,2023年跌破800万对,直至去年,这一数字跌至683.3万对,仅为2023年的一半。

结婚人数的减少,无疑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规律。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便逐年下滑。2023年,生育率更替水平为2.09,此后逐年缓慢下降。

当前的适婚人口主要集中在2023年代后期至2023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较为严格,导致“少子化”现象明显,相应的结婚登记人数也因此减少。

相关数据显示,23-30岁年龄段人口在2023年时达到1.92亿人,而在2023年急剧减少至1.56亿人。2023年略有回升至1.96亿人,但到2023年,这一数字再次减少至1.58亿人。据**,2023年将降至1.33亿人,2023年更是降至1.2亿人。显然,适婚年龄群体人口的减少,对结婚登记人数产生了较大影响。

除了自然规律中的人口减少,出生人口的减少以及人口结构的失衡也是两大关键因素。通常,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03-107,然而,自2023年起,这一比例失衡,到2023年更是高达121.18。

虽然随后该数据有所下降,但2023年的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人,性别比为111.3,依旧超出正常范围。在20-40岁的适婚年龄层中,男性比女性多出1752万人,性别比为108.9。

因此,在适婚人群中,男多女少的局面仍然显著,婚姻配比的失衡导致了结婚登记人数的不景气。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今年的结婚人口出现了大幅增长,上半年就有392.8万对新人登记结婚,1-9月份更有569万对新人喜结连理,打破了以往的低迷态势。

许多人**,今年的结婚登记人数将继续下滑,却未曾料到形势迎来“逆袭”,结婚人数再次上升,这反映出年轻人对婚姻观念的转变,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详而言之,在我国的婚姻登记数据中,广东、河南、四川三大省份独占鳌头,其中,广东省以57.31万对新人喜结连理,早在去年便已荣膺结婚人数之首。

然而,即便今年的登记数量相较去年有所攀升,仍无法掩盖婚姻登记总量下滑的势头。性别失衡的现实摆在眼前,适婚男士比女士多出1700余万人,这使得许多男士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海外,如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地寻求伴侣,然而这仍无法缓解严重的“女性短缺”。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成家立业被视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两大使命。然而,如今年轻一代对“成家”的认知已悄然改变,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必备选项,更多人倾向于先成就事业,再考虑家庭。

由此,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日益普遍。

那么,今年结婚人数的增长是否意味着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变得更加积极呢?

实则不然,今年上半年的结婚人数虽然比去年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近五年的最高峰,甚至未能超过2023年的数据。

关于今年结婚人数急剧上升的原因,一方面与民间流传的2023年“寡妇年”之说有一定关联。尽管这一说法并无科学根据,且带有迷信色彩,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人们更愿意自己的婚姻过程顺利、吉祥、喜庆,因此纷纷选择提前结婚,避开这一年。

另一方面,今年婚姻登记人数的增长也可能受到过去三年疫情的影响。许多人因疫情而推迟了结婚计划,选择在今年登记。

然而,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女性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高等教育,她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再将恋爱和婚姻作为生活的重心。据统计,我国单身成年男女数量高达2.6亿,其中80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所谓的“剩女”群体并不小,她们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收入稳定,职业地位较高,她们不愿与地位较低的“剩男”交往,这也是导致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江苏的刘小姐为例,这位95后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了两年的她,目前仍是单身。她表示,她可以接受恋爱,但并未考虑结婚。这无疑反映出了一部分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他们崇尚自由、独立,婚姻并非生活中的必需品。

实际上,我国育龄女性的初婚年龄已经显著推迟。2023年,这一数字为23.6岁,然而仅过10年,便上升至26.3岁。近年来,根据各地公布的数据,初婚年龄已冲破30岁大关。以湖北为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2.99岁和31.23岁。

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快速流动,无疑也是结婚登记人数减少的重要原因。我国的人口流动特征鲜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占比高达80%,而其中80%的流动人口为适婚年龄段的青壮年。

人口的流动加剧了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尤其是在大城市,购房压力更是巨大。

此外,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婚恋,需要调和种种生活习俗,一旦事业规划、生活节奏等方面出现冲突,便可能引发情感稳定的危机。

人口流动还让年轻人远离家乡,他们不再受父母亲友的催婚和相亲安排,这使得女性对婚姻的态度更为消极。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的婚恋之路可谓曲折。许多原本亲近的朋友,也可能因彩礼、事业等变故而分道扬镳。

尽管我国上半年结婚登记人数首次突破390万人,但新生儿出生数量并未随之大幅上升,生育率仅为6.77‰,同比去年下降了0.21‰,这一数字远低于结婚登记人数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23年,出生人口曾达到1883万人,然而到2023年,这个数字跌破1500万人,2023年进一步降低至1062万人。到了2023年,出生人口数量更是首次跌破千万大关,仅为956万人,与2023年相比,跌幅高达一半。

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继续呈现减少态势,预估全年出生人口可能降至900万人以下。工程院院士乔杰甚至**,今年出生人口可能进一步降低至七八百万人。

生育率的低迷对国家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首先,这将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国家养老负担;其次,少子化现象意味着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对国家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因素。

自2023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逐年下滑。这一政策倡导少生优生,经过长时间的贯彻执行,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即便近年来三孩政策逐渐放开,大众对于生育的热情依旧不高。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大。购房、购车、养老、医疗等高昂的费用,使得许多夫妇望而却步,不再愿意增添新成员。

为应对这一局面,**已采取多种策略,例如放宽生育政策、颁布一系列福利补贴,延长育儿假期、提高生育津贴,甚至在某些地区实行现金奖励,以激发适龄夫妇的生育意愿。

然而,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尚难以显著提升生育率。

要真正解决生育问题,需我国人民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降低购房负担、缓解养老压力、减少医疗支出,从而激发大众的生育热情。 #金秋**动态创作节#

老公快要断子绝孙了,求我,我拒绝了,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离婚

老公是外地人,老家的传统思想是,没有生儿子,有再多女儿也是绝后。不巧的是,我生育的两胎都是女儿,因此在老家,别人都开公婆一家的玩笑,说他家断子绝孙了。我那传统且好面子的公婆,可听不得同村人的议论,于是使劲捣鼓我老公催生。老公知道二胎无论男女,生育之后,我都会封肚。但是为了公婆的面子,他不得不求我,但...

包拯 清官传奇与“断子绝孙”的重逢

包拯,宋朝的一位清官,他的故事承载着传世美谈,同时也暗藏着一段 断子绝孙 的心酸历程。历史中的他并非完美无瑕,却在人生的困境中找到了新的希望和幸福。在民间,包拯已经成为了惩罚阴间罪人的主宰者,一位被 神 化的传世英雄。然而,他也曾陷入过 断子绝孙 的困境。第一位夫人李氏离世后,未留下子嗣,给了包拯沉...

断子绝孙的城市化现状,不要也罢

断子绝孙的城市化现状,不要也罢 在当前社会,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然而,郑永年教授在他最新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 断子绝孙的城市化,是否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本文将通过对郑永年观点的讨论,分析可能伴随城市化而来的问题,并提出反思和解决的途径。城市化,是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