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背后的故事 冒顿单于书信触怒吕后,汉朝陷入外交风波!

2023-11-03 02:24:34 字數 4767 閱讀 3716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留下一个问题:亚当·斯密呼唤守夜人**,而作为守夜人,**显然应当做好治安工作,但曹参不是,他对坏人坏事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可不是怠政,而是刻意为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暂时离开《资治通鉴》,回到它的史料源头《史记》里去。

在《史记》的记载里,当曹参奉诏接替萧何的时候,临走的时候向自己的**人,也就是新任的齐国丞相交代工作重点,而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狱市”——监狱”的“狱”,“市场”的“市”——最好由它去,只要没有很必要的原因,那就放任不管。

狱市”到底是什么意思,历代学者言人人殊,大体上认为“狱市”是“狱”和“市”,分指诉讼和市场。曹参的意思是:**要给社会留出藏污纳垢的容耐度,对作奸犯科的人不要穷追猛打,因为追得急了,他们就会狗急跳墙,反而会闹出更大的乱子,让**更难解决。

在这样一种政治原则之下,民间的各种纠纷也就只能自行解决了,谁占了便宜不妨偷着乐,谁吃了亏也只能退一步海阔天空。老百姓不打官司,在社区内部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评评理就足够了,衙门只要起到威慑作用就可以了。

其实就算真有什么恶性案件,以当时**机构的刑侦能力,大概率上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要说新兴的汉**了,即便是鼎盛时期的秦**,那么多刺王杀驾的大案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张耳、陈馀那种名满天下的通缉犯也不难大隐于市。这样一看,与其大张旗鼓去办案,最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能力不足,倒还不如装聋作哑,不做事就不出错。

新时代里,就算还有陈胜、吴广遇到大雨天,也没关系,误了期限就误了,向上级汇报的时候打个哈哈,上级向更上一级汇报的时候再打个马虎眼,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么一来,就算还有千百个陈胜、吴广,最大的祸害也不过是拖慢一点办事效率,但谁都犯不上扯旗造反。大乱之后,自当以和为贵,有时间精力不如多去搞搞生产。

司马迁总结曹参的一生,话里话外似乎不认为曹参真有多高的能力,超凡的成就只因为做对了两个关键选择:他的战功之所以独树一帜,只因为跟对了人,谁让他的上级领导是战神一般的韩信呢;他担任相国之所以政绩斐然,只因为看准了势,当时天下人刚刚从秦朝苛政和秦末战乱当中挣扎出来,清净无为的执政方针刚好让大家有机会重新开始生产生活。

这就意味着,人这一生难免犯无数的错误,但只要在屈指可数的关键节点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被命运抛进了正确的轨道,就可以顺风顺水,甚至扶摇直上。那些不甚关键的地方,纵然一错再错,也没多大关系。

那么,我们自然好奇,曹参继任相国之后,真的什么事情都没做吗?

事实上并不是。

时间马上进入惠帝三年(前192年),《资治通鉴》记载的头一桩大事就是修筑长安城墙。时间、地点、人物都特别耐人寻味:时间是当年的春季,工程为期30天;地点,严格来说是征发民工的空间范围,是长安600里内;人物是男女146000人。

我们梳理一下长安建城的时间线:

(1)惠帝元年(前194年),始建长安城墙,时间在春正月。

(2)如今时隔2年,继续城墙工程,又是一个春天,但没提具体月份,为期30天。

(3)同年六月,征发诸侯国和列侯食邑的服刑人员和奴隶2万人,继续修建长安城。

(4)再隔2年之后,惠帝五年(前190年),工程重启,又在春正月,为期还是30天。

一项重要的**工程,就这么断断续续,零敲碎打,三天打鱼十来天晒网,和秦朝不恤民力,无休无止的浩大工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时间定在春正月,为期仅限30天,应该是为了避开春耕农忙的时间。服役的百姓主要来自长安周边,所谓“六百里内”,当时的600里大约合今天200多公里,这样一看,征发民工的范围应该仅限于关中地区,没出函谷关。女人和男人一起服役,也许是为了增加人手以缩短工期,也许是因为当时户口流散太多,长安周边的住户又以特权阶层为主,能够征发的男丁实在有限,又或者因为当时的徭役制度还不完善,捡到筐里都是菜。

因为相关史料不足,今天我们很难确定当时女子服劳役到底是特例还是常态。但无论如何,从长安城城墙的修建,已经看得出汉**在使用民力的方面非常有节制。长安周边的百姓大约每3年才服劳役30天。这种“徭役省减”的执政原则在西汉虽然有过中断和消亡,但毕竟也贯彻了好几代人的时间。

惠帝三年的第二件大事,是从皇族当中挑选了一名女子,封为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干。

这已经不是汉朝和匈奴的第一次和亲了。前边讲过,早在高帝九年(前198年),和亲大业开始布局。主谋人娄敬的方案是,长公主,也就是鲁元公主,才是唯一人选。但吕后舍不得,刘邦拗不过吕后,于是物色了一位“家人子”,也就是后宫当中还没有取得名号和等级的女人,诈称长公主,由娄敬护送,嫁给冒顿单于。

资治通鉴》这段内容,原始出处是《史记·刘敬叔孙通传》,而在《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里,说平城之战结束以后,娄敬负责跟匈奴和亲,按说匈奴和汉帝国可以有一段休战时期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像韩王信、王黄、赵利那些逃亡匈奴的汉军将帅,并不把汉帝国和匈奴之间的合约当回事,屡屡背约南侵,后来又有陈豨之乱。

汉帝国的打法遵循着军队不出塞的原则,小心维系着盟约条款。

但糟心的是,汉军逃亡匈奴的将领越来越多,在这种局面下,冒顿单于终于按捺不住,将盟约抛诸脑后了。

刘邦没办法,只好派娄敬操办第二次和亲。这次规格提高了不少:首先,嫁过去的虽然依旧不是长公主,但也不再是“家人子”了,而是宗室当中的一位公主,好歹姓刘;其次,每年赠送匈奴纺织品和酒、米、食物若干;最后,皇帝和单于约为兄弟。

对照一下娄敬最初的和亲方案,是要让匈奴单于成为汉朝皇帝的女婿,但现在岳父大人让步了,和女婿以兄弟相称了。嫁过去的公主到底算不算刘邦的女儿,已经不重要了,各论各的,就算嫁过去的是刘邦的孙女,冒顿单于也还是刘邦的兄弟。

汉帝国既然拿出了这样大的诚意,匈奴再不收敛几分就说不过去了,当然,也只是稍稍收敛一下,做个姿态就好。所以,惠帝三年的这次和亲已经是第三次了,又嫁出去一名宗室女子。理论上说,汉朝公主嫁到匈奴,身份一定是阏氏,也就是单于唯一的正室夫人,但接二连三地嫁公主过去,到底谁是正室,谁是侧室,也就只能难得糊涂了。

汉帝国和匈奴的第三次和亲,是双方各退一步的结果。《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此时匈奴强盛,冒顿单于派使者给吕后带来一封书信,措辞既傲慢又下流。吕后大怒,召开御前会议,准备杀掉匈奴信使,北伐匈奴。樊哙自告奋勇,要亲率十万大军横扫草原。

但群臣当中既有冲动型的,也有冷静型的,中郎将季布当即发言:“樊哙当斩。”

季布陈述理由:“当初先帝被匈奴围困平城,而汉军有32万之众,樊哙担任上将军,不能解平城之围,如今歌声还不曾断绝,受伤的人刚刚可以走动,樊哙却要让天下重新陷入大乱,夸口以十万大军横扫草原,这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当面让樊哙难堪的这位季布,在前文已经出现过了。他曾经是楚地大侠,后来成为项羽手下的猛将,等到项羽覆灭,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季布是汉**的重点通缉对象。季布为了脱身,不惜剃掉头发,套上项圈,换上破衣烂衫,卖给朱家为奴。朱家对季布的身份心里有数,走通了夏侯婴的关系,终于使季布被刘邦赦免。但刘邦似乎恨季布恨得太深,所以在赦免之后,安排他担任郎中,这是低级侍卫官,大约相当于宫廷警卫员。

没想到的是,季布忍辱负重,终于熬死了刘邦,现在的职位已经是中郎将了,虽然算不得**,但至少有资格列席御前会议,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了。

季布这番话里,所谓“如今歌声还不曾断绝”,原文是“今歌吟之声未绝”,让人特别看不懂。责任在司马光身上,因为这段内容是从《汉书》采录来的,在《汉书》版本里,季布提到平城之战的参状,引述了天下流传的一首短歌:“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gòu)弩”,意思是说,汉军在缺粮的状态下被围7天,士兵们饿着肚子,连弩都拉不开了。司马光删掉了这几句,却保留了“今歌吟之声未绝”,自然没人能看懂了。

季布既然否定了樊哙的意见,自己有什么建设性的方案呢?

有的,季布的总结陈辞是:“夷狄之人和禽兽一样,咱们别把他们当人看就是了,被他们夸奖不值得高兴,被他们辱骂也不值得生气。”这番话相当于规劝吕后:您被狗咬了,难道还要咬回去不成?

那么问题来了:用这种心灵鸡汤的技巧处理国际关系,真的可以吗?

事实上竟然真的可以。吕后表示:“说得好,就这么办吧。”

史记》还有一条记载,说将领们的主流意见是:“以先帝那么大的本事,尚且被困平城。”言下之意是:无论派我们谁去,都打不过匈奴,太后您老人家就看着办吧。吕后这才作罢。

新问题又出现了:说了这么半天,又是冒顿单于傲慢加侮辱,又是吕后怒不可遏,樊哙义愤填膺,季布拿匈奴当畜生,到底冒顿单于这封信说了些什么呢?《资治通鉴》竟然只字不提,让人一头雾水。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曹参:无为而治的汉朝智者,权力与秩序的传奇,守旧与创新的智慧!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下期再会!

毛主席亲密秘书惨遭刺杀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在那个昏黄的礼堂,黄祖炎坐在第一排,被匪徒一 倒,鲜血染红了他的一生。这个走过长征的老红军,却在建国后的座谈会上成为刺杀目标。的深厚感情 王聚民的动机,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黄祖炎,从革命初期就与 结缘,是主席的亲密秘书,更是在艰难时刻默默支持的朋友。他不仅在工作上尽心尽责,更是在主席生病...

毛泽东的亲属 坚韧成长的背后故事

在 主席的伟大领袖光环之下,我们难以想象他曾是一个年轻的寻找自己道路的青年。然而,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主席也曾充满坎坷和挫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 主席的侄子毛远新,他的成长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史,更是坚韧和毅力的写照。年,毛远新出生在乌鲁木齐,然而他的早年生活却是在监狱中度过。他的父亲毛 一个新疆地区...

毛泽东与卫士 亲情故事背后的伟人情怀

中国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领袖。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在众多政治决策和历史事件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关心和温暖。这篇文章将 与身边卫士的感人故事,揭示了他作为国家领袖的亲情关怀。不仅是国家领袖,还是一个关心身边工作人员的人。他以身作则,不仅在学习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