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党湾 有了“文明伙伴”,村村“好戏连台”

2023-11-15 12:35:05 字數 2014 閱讀 4919

一场距离城区30公里外的乡村文艺汇演可以有多“卷”?刚刚参加萧山区党湾镇群众文化团队展演的鲍琴丽很有发言权。

现在党湾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简单的节目可“糊弄”不过去。”新前村负责文化工作的80后村干部鲍琴丽告诉记者,收到展演通知后,他们就决定结合时下热点,“来点不一样的”——反诈小品。

不过,包括鲍琴丽在内,村民们既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也没写过小品剧本,如何上台?鲍琴丽说,是党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伙伴计划”,让他们可以“大胆想象”。

作为萧山区助力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经济企业代表,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是党湾的“文明伙伴”之一。了解到新前村的需求,村里请来了舞台经验丰富的屈姿彤老师。“除了为我们写剧本,老师每周来实践站辅导,帮我们练发音、纠动作、练节奏、抠细节……”鲍琴丽说,“有了专业老师的剧本和细节打磨,呈现效果果然不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星期的排练,新前村的表演获得党湾镇群众文化团队展演金奖。

在这场镇级文艺汇演上,“拼”的不止新前村。党湾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韩凯丽告诉记者,通过“伙伴计划”,新青年歌舞团根据19个村社的表演曲目,找来了不同专业的老师授课。最终,一众“民星”在“文明伙伴”的助力下,“端”出了一道丰盛的文艺大餐——既有民俗气息浓厚的莲花落、越剧,也有表现新时代新村民风采的旗袍走秀、大鼓、大提琴独奏,更有搞笑逗趣、紧贴时事的小品、情景剧。尽管都是村民上台表演,但舞台效果不亚于专业演出。

走下舞台,这场展演也让鲍琴丽对基层文化工作有了更多思考。“有了‘文明伙伴’,文化惠民由过去**包办‘送文化’到群众自办“种文化”的转变,这样的形式村民们更能接受,大家的参与度也更高。”

党湾是全国文明镇,随着基层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愈加强烈,传统的文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今年以来,党湾镇创新提出“文明实践·伙伴计划”,以19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党委**与实体企业、党湾乡贤、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在文明实践平台上的伙伴关系,努力探索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新模式。

除了像新青年这样的“文艺担当”,“伙伴计划”的朋友圈也在不断延伸。

比如党湾龙头企业三元集团加入“伙伴计划”后,出资300万元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用于党湾镇新时代文明建设,在三元集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贤力量参与到伙伴计划当中来,文艺节目也得到乡贤的大力资助。

伙伴计划”也吸引着各村社文化专员、文艺爱好者加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已吸引注册志愿者达321名。截至目前,全镇已成立旗袍队、合唱队、舞蹈队、宣讲队等20支队伍300人,并组建“党湾镇文明艺术团”,先后在“奋进新时代 文艺进万家”、“我们的春晚”、“文化走亲”和各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全镇巡回演出共计36场。

依托“伙伴计划”平台,当地还创新打造“文明党湾·村礼集市”品牌,对接全镇19个村(社区)优质产品,如非遗、传统手工、地道食材、文创产品等,通过条线部门和村社“一对一”结对的方式,携手非遗文化,帮助村社推介特色产品,与村民同奔共富路。

项目实施至今,在镇级经费支出没有提升的前提下,党湾镇全域文明实践活动总场次超过337场,环比增加30%以上。党湾镇宣传委员裘晓莉表示:“通过伙伴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也可以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建设及基层治理各方面全领域中发挥作用。”

有了“文明伙伴”,村村“好戏连台”。当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风吹过乡村,党湾广袤的田野上,便有了更美丽、更美好、更富裕的样貌。

萧敬腾 林有慧 结婚了!

萧敬腾与林有慧的婚纱照近日公开,引发了大众的热议。中,两人深情对望,流露出满满的甜蜜。十月初,他们正式宣布踏入婚姻的殿堂,萧敬腾的工作室也分享了他们的婚纱照。配文中,他们表达了对爱情的敬仰,并表示愿意为心爱的人献上最真挚的爱。他们曾是普通的善男信女,一同高歌着爱的狂想曲。即使岁月流转,他们依然保持着...

最高31 ,有可能创纪录!秋天的萧山这里超美,周末可以去打卡!

最近杭州的月 热 上热搜,对比排名前三的年 年和年,月上旬最高气温超过 的日数,除了年有天之外,其它年份都只有天。今年的气温如此之高,影响范围如此之大,影响时间如此之长,历史罕见,属于异常的天气状况。杭州为什么这么热?第一个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偏强。今天开始副热带高压势力继续增强,预计到日时,副热带高...

萧山开了好多家超市,靠着特色出圈!

左手攥着印有 官河驿logo 的图纸,右手捏着针线,岁的凤凰村村民汪茶芬戴着老花镜,忙着赶制 订单 今年月,位于衙前镇凤凰村的官河驿共富超市开张了,汪茶芬收到了 订单 邀请 缝制印有官河驿logo的花边作品。汪茶芬七岁就跟着家里人学挑花边,当时是为了补贴家用,那时候一幅较小的花边作品,甚至换不到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