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孤独灵魂与成长危机 《真爱满行囊》温暖治愈

2023-11-28 22:50:06 字數 6042 閱讀 7527

你是个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一些小事情的影响,而且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导演尚皮耶·亚莫斯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法国导演之一,对儿童电影情有独钟

他曾表示:“我的童年和电影是永远紧密相连的。”

虽然影片《真爱满行囊》中没有直接展示导演个人童年的经历,但影片中所呈现的压抑、狭隘、甚至阴冷恐怖的氛围,却是他童年中无法摆脱的情感遗留。

影片中的女主角贝蒂只有10岁,生活在一个封闭、阴郁而又压抑的环境中,经历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灵异冒险。

她的唯一玩伴姐姐突然离去,父母关系疏离,她付出真心却遭遇同学的嘲笑,她心爱的大狗即将被**,而她却无力挽救。

贝蒂似乎被一张权力的网所束缚,无法自拔。

这种无形的压力和痛苦、孤独和迷失,进一步加深了她的无助和绝望感。

这一切构成了贝蒂残酷的青春和蜕变的成长之痛。

当父亲逃离医院的精神病人伊凡以弱者的身份出现时,贝蒂终于得以释放恐惧和无助的情感。

然而,母亲要求把小木屋改造成游戏室的命令打断了这段秘密而温暖的友情,最终贝蒂在黎明前送走了伊凡。

绝望的贝蒂选择了自杀,但回头的伊凡的呼喊打断了她挥向手腕的玻璃,他们选择了逃离和流浪。

事实上,自杀或逃离已成为当下许多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方式,这暗示着权力笼罩下的儿童成长危机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地理空间和人物关系两个维度来看,可以分析出影片中充斥的权力阴影。

福柯是20世纪以来最具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之一,他在70年代就开始关注空间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他在《权力的地理学》、《另类空间》和《空间、知识、权力》等访谈和讲稿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空间在公共生活中至关重要,在权力运作中也非常重要。

在影片中,贝蒂一家居住的大屋、附近的精神疗养院、位于大屋和精神疗养院之间的小木屋,以及学校、鬼屋和狗场等外部空间场域,都与贝蒂的行动紧密相连。

我们将重点分析大屋、精神疗养院和小木屋这三个出现频率较高的空间,以**权力的运作。

大屋从影片中不难看出,贝蒂一家所居住的大屋处于渺无人烟、荒草丛生的乡村一角

昏暗的光线、阴森空旷的一个个房间给人一种窒息、压抑、恐惧的感觉。

一如那神秘莫测的鬼屋,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向人们诉说着一切。

首先,从空间的颜色来看,房间的颜色以灰色、黑色等冷色调为主,与身着大红色的贝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冰冷的外在物质空间和渴求温暖的内在心灵的对比。

而房屋所处的大环境以及房间的色调都不是贝蒂能左右的,它受制于**的安排和设计。

这就意味着贝蒂无法摆脱**权力的支配,只能毫无选择地生活在这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空间之中。

其次,在家居物品的大小及选择上,处处体现的是**的意志,而非儿童的需要。

如过于宽大的餐桌及几乎能遮住贝蒂脸庞的餐具。

这些和矮小瘦弱的贝蒂之间又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这就说明在这个家庭中**惯于忽视或者是漠视儿童的需求。

而这种忽视的背后正是**乃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体现,即**的主体权力意识和儿童的客体附属意识。

环境的潜在话语暗示了贝蒂被压迫、被忽视、被约束的被动命运。

精神疗养院在贝蒂所居住的大屋旁边就是一个管理森严的精神疗养院,贝蒂的父亲正是该疗养院的医生。

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中就提到疾病的三次空间化。

其中在第三次空间化中说道:“一个特定社会圈定一种疾病,对其进行医学干涉,将其封闭起来,并划出封闭的、特殊的区域,或者按照最有利的方式将其毫无遗漏地分配给各个医疗中心。”

他认为这种划分的背后是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问题的体现,是人们运用建立一套严密制度的方式来彰显权力。

在这个空问里,他们被医生、**甚至警察所管理和约束。

而贝蒂藏匿伊凡并帮助伊凡逃过他人的搜寻,一方面出于纯良的天性和自己对友情的渴望,但更多的则是在伊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状态。

令人窒息的压抑环境、同病相怜的境遇让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伊凡一方来反抗权力的压制与约束。

小木屋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位于贝蒂居住的大屋和伊凡所在的疗养院之间,成为了这两个压抑的物理空间之间的平衡点,也是贝蒂和伊凡之间的纽带。

原本,小木屋是贝蒂存放自行车等杂物的地方,里面放着许多贝蒂废弃的玩具。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贝蒂拥有小木屋的钥匙,这意味着小木屋成为了超越**权力控制的地理密室。

当贝蒂把从疗养院逃出来的伊凡藏在小木屋时,小木屋更成为了反抗**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秘密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伊凡对贝蒂的称呼从医生女儿变为贝蒂,再变为伊丽莎白。

最初的医生女儿的称呼意味着伊凡把贝蒂看作权力集团的一部分,认为两者之间依然是管理与被管理、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

逐渐改为贝蒂这个称呼,说明两者的关系更加亲密,但背后的权力指向并不明确。

最后,贝蒂要求伊凡用她的全名伊丽莎白称呼她,这体现了贝蒂渴望平等和被尊重的内心愿望在伊凡那里得以满足。

显然,他们在这里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好、和谐且温暖的理想情感关系,而这种关系恰恰是贝蒂在大屋和伊凡在疗养院中无法获得的。

然而,代表着**权力的父母最终还是伸向了小木屋。

他们强迫贝蒂交出钥匙,并最终将小木屋改建成他们强加给贝蒂的游戏室。

表面上,游戏室是为了贝蒂而创造的空间,但实际上建立游戏室并没有征询贝蒂的意见,它是**权力意愿的体现,也是**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一种方式。

因此,小木屋的存在体现了最初由贝蒂和伊凡建立的理想关系最终转变为**和儿童之间权力关系的巨大变化。

权力视域下的人物关系福柯的空间理论不仅指向实际地理空间,还指向地理空间背后的人的具体活动和关系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发现的那样,“福柯认为空间与人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具体个体的空间——实践的形式。

换句话说,空间不是既成的东西,而是通过实践和关系的创造。”

事实上,人物之间的权力关系正是空间分布和建构的内在根本因素。

贝蒂与父母的关系是影片的焦点和核心,也是**与儿童权力关系的重要体现

在影片中,贝蒂渴望与父母建立平等关系,曾与父亲歃血为盟约成为朋友,然而这只是贝蒂的一厢情愿。

从买狗事件可以看出贝蒂与父亲的真实关系。

放学后,贝蒂经常来到卖狗场,她走过密集的笼子,听着凄楚和恐惧的狗叫声,走向高大的黑狗,给它取名史尼克。

狗场老板告诉她,只剩一周时间,如果不买走史尼克,它将被杀死。

贝蒂一次又一次地请求父亲买下史尼克,但父亲坚决拒绝了。

他认为那只狗太大,可能会有攻击性,他们家需要的是小巧可爱的小狗,而不是像史尼克那样凶猛的大狗。

父亲的拒绝实质上反映了**对儿童的轻视和约束。

他没有尊重贝蒂的内心愿望,用自己的想象来否定她的合理要求,并以权威和高人姿态与贝蒂对话。

而在小木屋改造事件上,也充分展现了贝蒂与母亲之间的真实关系。

母亲多次命令贝蒂交出小木屋的钥匙,自作主张地把它改造成贝蒂的游戏室。

然而,贝蒂已不再需要游戏室,她迫切需要的是平等真诚的友谊,以及温暖和谐的亲情。

母亲与贝蒂不同步的心态体现了**对儿童的忽视以及**的绝对权威。

当父母找到流浪的贝蒂时,她却要求被称为“伊丽莎白”!通过这种方式,她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并反抗了父母的权威,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尊重并与父母平等对话的心愿。

事实上,“贝蒂”是一种昵称,是父母宠溺和亲近儿童的表现,同时也暗含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想象一下,为什么父母能叫孩子小名,而孩子不能叫父母小名?实际上,**和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命名和被命名的权力关系,而贝蒂为什么希望别人称呼她的真名呢?称呼真名通常发生在正式场合或平等的人之间,在这里,实际上是贝蒂希望获得尊重,希望早日长大并与**平等对话的表现,也是儿童对**权力反抗和挑战的重要体现。

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先生曾说过:在童年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是崇拜强者和渴望长大。

这是因为儿童在**面前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也无法摆脱**的权力意志,为此他们产生了由对强大与权力的向往与渴望到对拥有权力的**的崇拜与羡慕的心理转变。

只有长大后才能获得**式的权力,也才能摆脱**式的权力。

贝蒂要求父母称呼她的真名流露出她渴望早日成长的隐秘愿望,也是对**权力反抗的集中体现。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0岁的贝蒂应该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潜伏期

这个阶段是儿童性本能相对安静的时期,儿童从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转向了对外部环境的关注。

贝蒂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意识到身边权力关系的存在,并迫切地渴望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那里获得平等、自由和被尊重的感觉,以消解权力的阴影。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愿望往往受到挫折,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权力关系的缩影和再现。

影片中除了展示了贝蒂与父母的关系外,还设置了贝蒂与姐姐、同学以及伊凡等同龄人的关系。

贝蒂的姐姐成为了她唯一交心的朋友,她们一起去鬼屋探险。

然而当鬼屋的门突然打开时,姐姐却丢下贝蒂自顾逃离了现场,随后贝蒂收到了姐姐要她离开的消息。

姐姐的逃离暗示了贝蒂在同龄人中寻求平等和尊重愿望的失败。

另一次是因为她听信了胎记男孩的话,帮他祛除脸上的胎记,结果却成了男孩的恶作剧。

同学们再次嘲笑贝蒂时,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到践踏,嘲笑背后隐藏着权力的行使。

贝蒂与他们的潜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不符,因此被排斥和孤立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被群体排斥的胎记男孩也通过戏弄贝蒂得以接近这个群体并被接纳。

这似乎是**世界中的权力戏码在儿童关系中的再现。

只有与同样处于被驱逐地位的伊凡交往时,贝蒂才能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觉。

他们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的"平衡"关系实际上体现了平等的核心意义。

然而,在电影的结尾处,贝蒂和伊凡被贝蒂的家人逼到了鬼屋的阁楼上,意味着通过流浪建立的反权力生活只是短暂的,权力对自由和平等关系的逼迫和压制再次袭来,他们无处可逃。

伊凡走向阁楼边缘准备自杀,只有贝蒂的呼喊和请求才使他回到了安全的地方,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然而,贝蒂脚下一滑,在即将坠落时,伊凡及时伸出手将她拉了上来,再次出现了拯救与被拯救的"平衡"关系,这是对平等、自由和尊重等反权力觉醒的再次诠释。

可以预料的是,他们的结局只能是妥协于强大的社会和**权力,重新回到以前受控制的生活秩序中,他们离家后被迫回家只能是必然选择。

这种情况对于弱势的儿童来说更加明显。

然而,通过走进贝蒂的世界,我们发现儿童生态充满了危机、复杂而残酷,但也不乏温情。

这种生态是权力的竞争和被管理的表现,是对爱与被爱的渴望,是出走和回归的挣扎。

它展示了权力在儿童压抑生存状态中的运作,也是儿童对现有生活秩序的逃离和反抗,是权力压制下觉醒和抗争的童年。

这似乎是对童年精神危机的一个遥远回应。

《百年孤独》 每一个独立的灵魂,都有着自己的孤独

每一个独立的灵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孤独。每个人的性格至始至终贯串着一生,从出生那刻,不仅能通过父母发现性格,还能通过地域发现相似的性格。英国作家毛姆曾说 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预示着人生的悲喜,也预示着灵魂的孤独。百年孤独 正是以魔幻现实的手法讲述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百年历史,以及背后的孤独。它的孤独表...

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要读一读《局外人》

他因过失sha人,本可能从轻量刑,只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就被处以si刑 妈妈si了,默尔索没有哭,也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去看她的遗容。在妈妈下葬后,默尔索没有在坟前悼念就马上离开了。第二天,他就跟女朋友去海边戏水,看喜剧电影。对于妈妈的离去,他表现得过于平静,甚至有些冷血。默尔索真的爱他的妈妈吗...

适应孤独的过程,是一个人灵魂抽根发芽的过程

适应孤独的过程,是一个人灵魂抽根发芽的过程!人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孤独是常态。许多时候,越是喧闹的地方,有些人却越感觉到孤独,越在人多的地方,有些人越感到孤独。这实际就是内心的受。生命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是一次孤独的旅程。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陪伴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