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在说什么?第三节

2023-11-15 16:40:30 字數 6027 閱讀 2992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对曰:这句话并不是岐伯对话的意思,而是说岐伯针对前面“乃问于天”类似的理论做出过的结论。

这种文字应用,相当于对前面“乃问于天”的补充。

我们看看岐伯对“乃问于天”这句话的不同论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我们先看这句话的特征,肯定不属于先秦语言,这应该是后世根据先秦的语言作了新的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上智慧的人,都是将掌握规律、探索未知领域的存在,当作生命的追求,这是“其知道者”的本意。

知,是致力于某一领域的不断研究、探索,直到熟练掌握。

道,当作万物的内在规律。

法于阴阳:这四个字,其实是华夏的核心辩证法。

也就是我们华夏一直以来的辩证思想就是阴阳二元性辩证思维。

二元辩证思想,用西方的哲学语言来讲叫作:对立与统一,统称矛盾。

西方世界到文艺复兴以后才逐渐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我们在黄帝的时代,已经具备这样的辩证思维。

伏羲创造的八卦原理,其实就是二元辩证法。

到了周朝的时代,我们的辩证思维正式明确了二元四象性辩证思维,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阴阳两仪四象”。

法于阴阳的意思是:人类大智慧者核心思想是阴阳二元辩证的方式,并且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阴阳,就是对立与统一。一个事物一旦存在,必然是一个对立与统一的存在方式。比如善恶,一个人同时就具备这两种属性,一件事同样具备这两样属性。

所以辛弃疾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要看你如何对待。

一把刀既能是厨师制造美味的工具,也能是杀人凶器。

所以发现问题,不能看工具的性质,而是要看催动工具运作背后的力量方向性。

这就是我们阴阳思维,阴阳没有绝对性,阴阳是互相转换的。

一块石头,因为雕刻大师看上它了,那么石头就成了无价之宝,同样这块石头放到农田中,那就是种子生长的障碍。

所以,这些辩证思维,就叫作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将阴阳结合起来看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叫作和于术数。

和的本意是“中”的结果,我们华夏叫作中国,中字就是阴阳合理利用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也就是中是一种思想、思考方式。

中的本意就是以事实规律为依据,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相当于坚持真理的追求。

所以《中庸》开篇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样的语言方式,明显属于宋以来的方式,这是后人不断注解、更替发展来的文章。

所以岐伯对曰,这句话应该是宋以来的补充、注解;或者说对古文的翻译解读。

我们看“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段话,《黄帝内经》明显在强调方**的,也就是说前面“乃问于天”的内容尽管提出了智慧圆满是人类的追求,但是如何获得智慧圆满呢?

依旧没有具体实施方法,于是下面马上用岐伯对曰,做了明确的方法指导。也就是说:岐伯对曰这句话是获得大智慧的一把开门的钥匙。

文章环环相扣、层层叠加,这也是古代文章的一种特征,由浅及深、由外而内、由思而明、由感而知、由果及因的智慧方**。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和于术数”进一步具体化,也就是方**的落实。完全可以指导生命方向的方法,才有资格说和于术数。

历代先人为了让子孙后代明白生命意义的获得,于是做了这样的方**总结。

食饮有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合理的驾驭自己的欲望。

这里有个上古智慧的知识点需要补充,那就是我们古人是如何看待人的欲望的?

我们知道佛教讲的是去欲,佛教认为欲望是人类的天敌,尤其是梁武帝以来,我们的佛教将肉食都视为污染人生命的存在,更不要说男女之情了,同样道教在明清以来也走向了节制欲望的道路。

我们思考一下,欲望对于人类发展而言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如果我们用“和于术数”的方式,也就是阴阳二元辩证思维来看欲望的话,那么欲望对人类的发展同样具备两种属性,分别是积极的属性,与消极的属性。

我们假设人类的欲望彻底消失,那么人类还有发展吗?不用说发展,繁衍后代的向往都会消失。

这就必然导致人类进入生命虚无主义。

同样,人类欲望无限膨胀,最后就会成为欲壑难填的结果,那么人类就会将欲望转换为贪婪,而且是毫无节制的贪婪,那么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形成,人类彼此之间的相互斗争、侵略、掠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存在。

人类历史上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这也是宗教诞生的意义。

正因为既要保持人类合理的欲望,又要节制欲望的膨胀,所以宗教将人类生死设定了各种诱导,比如生命轮回学,这本身就是在节制人的欲望,也就是节制人类恶的泛滥。

而我们华夏的解决办法是:食饮有节。

食不是食物,而是合理的劳动所得,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个人劳动价值的保护,饮当作使用自己劳动价值的过程。

所以食饮有节的意思是: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欲望,合理的利用自己的生命价值。

节字的本意是:按照规律产生的合理认知。

起居有常:今天的人应该更能理解,就算你家的卧室搞成一万平米,你住的地方不过两平米的床,而多出来的地方,只能证明你很有钱,而且钱多的没有地方用了,那么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思考:你的财富,难道真的是让你享受和挥霍的吗?你的财富真的完全属于你自己创造的吗?

我们不用思考,历史早就给我们留下了答案,朱门一旦酒肉臭,那么就会出现李自成、洪秀全这样的历史人物,所以这里的起居有常,是在强调一个人物质使用的合理性。

在这两重合理性下,才出来了“不妄作劳”。

不fu妄作,劳:简单理解就是不切实际的浪费生命。

不,在这里当作无知讲,因为无知,所以产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才会“妄”,所以妄想,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什么是不切实际?就是无法正视自我生命的状态,才叫作妄。

不妄劳作,今天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自己一个月三千块工资,然后花费很多和生命没有关系的钱。

累死累活的挣点钱,然后还要贷款买一辆豪华的轿车,结果买了车,就需要车位、保养、油费、而且还得像祖宗一样的给它有事没事的洗个澡,车过的生活比人都体面和舒服。

这就是“不妄劳作”的现象。

这里的“不”字一定要读fu,当作“无知”讲,并非我们今天理解“不要”。

如果翻译成不要,不妄劳作很容易理解成:不要不切实际的劳作。什么叫不切实际?这就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不当作无知讲,原理就出现了,妄的产生来自于认知的缺陷,认知的缺陷来自于自我生命的迷失,如此推理下去,就会让人生出思考生命的动机,如此也就带动人产生思考的积极性。

我们总说人缺乏思考,我们不去讲,为何很多人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所以我们一直在提问题,而没有给出答案和解决方案。

思考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所以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这个过程如同钓鱼一样,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引发思考的诱饵,孩子们一旦产生思考的兴趣,老师、家长就会非常轻松。

激发一个学生学习的热情,远远比强迫记忆更加重要。

当然,人一旦学会思考,管理起来,老师的权威感就会面临挑战,因此对老师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作为老师,学生问你一个书本以外的问题,你必须具备解惑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同样促进老师教学经验的丰富,同时强化老师教育水平的提升。

教育二元结构就此建立起来。

所以,一旦开启思考的模式,这样的习惯在一个人的生命体系中一旦构建,认知就会越来越健全。

在这些正确对待生命态度、认知、智慧推动下,于是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句话,整编黄帝内经的作者,很大程度的保留了先秦文化特征,这里面的“故”字、“能”字、“神”字,如果不保留先秦用字原理,很容易产生误会,所以整理的作者,只是稍作修改与调整。

先秦这句话会这样说:故能,形神俱而,终天年,乐天乃去。

故字,在这里并不是因此的意思,故字的本意是:将成熟的智慧传承下来,并熟练的掌握,所以后面才会出现能。

能”字当成熟驾驭规律的智慧和执行力。

故能,两个字翻译过来就是:继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让生命价值获得巨大成就。

形与神俱而:

形”表示万物的表面现象,“神”是驾驭现象能力的水平很强大,形神俱,相当于:一个人总能将现象与规律熟练的联系起来,并快速的提出解决方法。

而”字是融合后的状态。当作,形成成熟的经验和实践方式。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本质就是:将生命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

度百岁,不是活一百岁才离开了世界,而是一个人成就、智慧大圆满之后,没有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叫作乃去。

这是华夏数千年的生命观。

百”字在黄帝内经中都当作“又圆又满”讲。

智慧成熟叫作圆,将智慧造福集体社会,叫作满。

人的成就,来自于满,而不是圆。

所以佛教中壁画上,我们经常看到菩萨、罗汉脑袋后面都是个圆圈,只有晋升到佛的境界,才有资格用一个填充金黄色的圆。

很多人以为这是太阳,其实这是智慧和功德的描绘,相当于黄帝内经中的百字,相当于孔子口中的仁字。

仁,是智慧、功德同时满足,才能算仁。不然只能算智,或者义。

老子》中讲的是德,其实德也是智慧和功德融合后的状态。

并不是做个老好人就叫功德,那样的话我们立功、立德、立言也太容易了。

生命价值的考证,只有一个监考老师,她的名字叫作时间。

所以我们看黄帝内经,开篇就就生命与时间展开了论述。

西方到二十世纪初,马**才真正完整的提出生命体系中“个人价值”的成熟理论。我们两千多年前,就非常成熟了。

我们不仅强调个体生命价值,而且也强调集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我们生命个体与集体的阴阳二元辩证思维。

我们看这样的理论体系,是不是和孔子生命的三种境界非常相似呢?

严格的讲,华夏所有文化的根源,包括汉化的佛教,都是一个体系的不同阐述。所以不管是张道陵、还是张伯端,或者说吕洞宾,甚至张三丰,都说过三家一体的理论。

后世,争来争去不外乎是自己利益的争夺,所谓的划地盘、搞壁垒,不就是维护自己的话语权,话语权背后依旧是私心在作怪。

私心推动下的欲望,就是贪得无厌。

所以很多看似抱着“空”、“无”、“一”等理念,动辄张嘴闭嘴古文复读,其实本心根本不是为了追求思想大圆满,或者生命真谛,不过是彰显自我而已。

孔子当年说了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后世从两汉以来,我都没看到几个人能读懂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简单理解,就是归一。

问题是归什么?什么归?才是重点。

一,代表着本源,贯表示坚持,贯之,表示不懈的努力、坚持。

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万物原理的探索根本在于,对万物总法则、总根源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是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都未必能做到的。

再通俗的一点的理解就是:孔子的理想是将所有原理做到本源的归一。

我们想想孔子做到没有呢?

看看孔子注解《易经》的水平就能知道。

而《黄帝内经》这段话中的“法于阴阳”,就是万物归源的“一”。

所以道生的一,严格的讲就是大阴阳,二是小阴阳,所谓的“四象”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思考一下,目前全人类所有的原理是不是都符合这样的法则思维呢?

所以,我总说华夏的思维体系是人类终极思想体系。

至少目前人类没有比这套思维体系更高明的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华夏的子孙确实有点不像话,自己祖宗的智慧读都读不懂了,然后抱着一些西方残缺不全的思维当作宝贝。

我不是因为华夏人,才推崇华夏思想的,而是因为华夏思想的了不起,才骄傲自己是华夏人,才努力的为我们祖宗智慧不遗余力的作注解。

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我们自己的大脑,应该装自己的程序语言。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主观情绪,每个人的利益、立场、角度、生活现状各有不同,也无所谓强求或者人家掌握其他的理论就不对。

但是,至少应该承担一些华夏子孙的责任,这就不是我的主观情绪了,而是每一个人的客观课题。

本节完。

我来说说 为什么父亲节选在农历三月三日

我来说说 为什么父亲节选在农历三月三日 我来说你来听 中国父亲节选在农历三月初三的原因有两个 我来说你来听 根据传统文化记载,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也称为 上巳祭 这个节日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主要是为了纪念女娲造人补天的功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

《黄帝内经》论坛暨重阳祭祖活动在黄陵进行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 文化传承论坛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是古代中华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黄帝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月日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举办 黄帝内...

文忠三式之《黄帝内经》的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以下是 黄帝内经 的历史渊源 .早期医学实践 在 黄帝内经 之前,中国已有长期的医学实践。据考古发现,商朝时期已经有一些医学知识和实践,如甲骨文中有关于疾病和 的记载。然而,黄帝内经 之前的医学实践多为个体医生或家庭医生的小范围活动,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