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往复的历史诅咒

2023-11-19 15:11:22 字數 7194 閱讀 6313

旧金山传来了中美关系在两国元首会晤后“止跌企稳”的消息,这是避免滑向冲突的重要一步,世界希望双方的对峙形势接下来会逐渐缓和。

中美关系在两国元首会晤▲

唯有借鉴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我们才不会被历史诅咒。

正当剑拔弩张的中美对峙情势出现一些缓和的迹象,让人们吁了一口长气之际,原已平静并且正慢慢步上和解进程的中东形势突然急转直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爆发了恐怖的战争,并在世界各地引爆了激烈的**战,强烈的声波也冲击着我们的周遭。

哈以冲突距离我们也许远了一点,但这场远方的战争提醒我们不记取历史教训的可怕后果。近年来许多国际关系专家纷纷指出,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非常相似,而最大的危险来自亚洲,两大经济体对峙是一个潜在引爆点。

哈以冲突▲一战前,多数人都认为战争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它毕竟还是爆发了。

一战的历史还不是那么久远,希望主宰世界命运的大国掌权者能好好研究这段历史,从中寻求避免战争之道,尤其是如何避免国内你死我活的政治恶斗借外敌之题发挥,失控延烧,成为引燃战争的导火线。

一战”史料**▲

就像其他一些国际大事一样,网络口水战又在诸多影响下出现了非彼即此、非黑即白、过于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言论。

其实以巴冲突,或更广义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穆斯林世界的纠纷,是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双方因民族、部族、宗教、教派等矛盾,加上内部政治因素以及大国的干预而产生的僵持敌对局面、交织着的恩怨仇恨,可以回溯1000多年。从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来看,要厘清一些基本事实有时都很困难;“事实”往往会因视角、立场、诠释或时间切入点而莫衷一是,天差地别,争论不休。因此,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任何一方的叙事都是不足信的,但人们却很容易被这类偏颇的叙事方式误导,“义愤”填膺,情绪激动。

哈以冲突▲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金句:“不研究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然而,那些有研究历史的人却注定要在其他人重蹈覆辙时无可奈何地待命。(those who don’t study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 yet those who do study history are doomed to standby helplessly while everyone else repeats it.)

历史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不断重演。每一次暴力引发下一次更**的暴力,每一场战争引爆另一场更大的战争,恶性循环,轮回不休;每一次复仇埋下更深的仇恨种子,“生生不息”,冤冤相报,最后总是以巨大的人道主义悲剧收场。最悲惨的是无辜的老百姓,在残酷的战火中死伤惨重,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在残酷的战火中死伤惨重,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环顾这个乱糟糟的世界,眼看着此起彼落的冲突和战乱或正在酝酿的危机,我们是不是都注定要“无可奈何地待命”?这其中有多少是那些不研究历史却掌握大权的人造成的?“重蹈历史覆辙”有惯性?

其实我怀疑许多重蹈覆辙者不是完全不懂历史,即使本身不懂,身边的智囊或参谋也应该会提醒他们(除非不敢)。我觉得他们更多是因为自我膨胀或自视太高而一意孤行,或者是为了自私的政治目的而诉诸民粹,煽动民意,转移视线。

这几个星期看了大量有关巴以问题的新闻报道,阅读了不少评论和一些学术文章,以及**了几个较严肃的论坛**后,除了益发觉得双方的矛盾纠葛越缠越紧、几乎已成死结之外,对“重蹈历史覆辙”的惯性更是深有所感。美国著名**家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他在11月3日发表一篇题为《以色列领导人不应忽视反恐历史》的文章,就提醒以色列不要重犯前人的错误。

以色列领导人不应忽视反恐历史▲

无论如何,以色列为报仇雪恨而对加沙展开的过度军事行动,已在全球引起强烈**,遭到国际**的普遍谴责。

这样一来,以色列因为遭受哈马斯的恐怖突袭而获得的国际同情也很快消耗殆尽。

国际社会呼吁以色列停手的声音越来越大,连“干爹”美国也不得不在**压力下,迫使以色列在加沙北部的战斗中每天实施短暂的人道主义“暂停”,使人道援助能够流入该地区,并使平民能够摆脱伤害。法国**马克龙更在11月10日公开促请以色列停止轰炸和杀害平民,成为第一个要求以军停火的西方大国领袖。

国际社会呼吁以色列停手的声音越来越大▲

但以色列不顾国际**,继续对哈马斯穷追猛打,殃及无辜百姓。

然而,只要它不停止杀害平民,就算成功对哈马斯赶尽杀绝,消灭了最后一个武装分子,难道以色列从此就真能“长治久安”吗?历史已经清楚告诉它这是不可能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埋下的仇恨种子,只会滋生更大的仇恨,制造出千千万万个未来的“哈马斯”。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埋下的仇恨种子,只会滋生更大的仇恨▲

强烈的情绪往往让人很难仔细思考自己行为的影响,看着以色列在加沙不断加强的军事行动,笔者想起另一个以色列右翼**的另一次入侵——也是为了应对恐怖袭击——以及它的结局,这与以色列原本的期望大相径庭。

2023年代发生的另一场以巴战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当时在贝鲁特建立了基地,巴解控制着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巴嫩部分地区,不断与以色列国防军作战并杀害以色列平民。2023年,以色列总理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决定发动入侵,铲除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础设施,并将其完全赶出该国。这次入侵是大规模且血腥的。以色列出动近8万名士兵和1200多辆坦克发动进攻。据估计,黎巴嫩有超过1万7000人死亡,超过3万人受伤。

最终,以色列确实实现了将巴解组织驱逐出境的目标。但代价是暴力残酷升级,酿成可怕的悲剧。一支与以色列结盟并在以色列控制区活动的民兵,在贝鲁特萨布拉街区和邻近的沙蒂拉难民营,**了数百甚至数千名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平民,包括许多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具有更大的长期意义的是,以色列的入侵激发了该国的非**教势力,并帮助创建了伊朗支持的什叶派组织真主党。从那时起,真主党就成为以色列安全最有力的威胁之一。

2023年代发生的另一场以巴战争▲

值得反思的是,在愤怒和报复中制定的政策是否会产生持久的收益。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造就了真主党。以色列削弱了西岸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从而也加强了哈马斯的力量。这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一堂历史课。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然不会不知道本国不太久前的这段“历史”,他也应该知道这次突袭是哈马斯为了破坏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建交进程而设下的陷阱,但却还是“毅然决然”跳进去了。为什么?

笔者最近**惯看一场有关以哈冲突的论坛,其中一位论者半开玩笑地形容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大意)。特朗普为了避免坐牢必须力争**权位,而内塔尼亚胡为了避免坐牢则必须死活霸住总理权位,以哈战事正好可以延续他的政治生命。这也许是戏言,但他是靠煽起反巴勒斯坦的犹太民粹情绪而上台并维持政权,在位可暂时避免因**罪而坐牢,却是不争的事实。

安理会表决哈以冲突问题▲

然而,重蹈历史覆辙的岂止是以色列而已。哈马斯难道不知道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每一次攻击,都会遭到加倍奉还的报复吗?

不知道每次都是以己方受到重挫、平民死伤惨重和流离失所收场吗?这些不都写在巴勒斯坦人血泪斑斑的近代史吗?

何况10月7日的突袭,还是自纳粹大**以来对犹太平民的最大规模**行动,以色列咬牙切齿进行雷霆万钧的反击,会让它感到意外吗?

当然不会。但就像以色列的极右政权一样,哈马斯也是借助反犹太民粹情绪击败温和派而夺取政权,也需要靠无休无止的武装冲突来延续自身的政治生命,合理化自己的存在。他们不希望和平,而且想方设法要破坏以阿之间的和解努力。他们要在这场轰动全球的突袭行动中,证明本身在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中的价值。这些其实可以从哈马斯突袭之后的表态中看出来。

无休无止的武装冲突来延续自身的政治生命▲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政权不幸都掌握在激进派手中,双方为了各自的政治盘算而罔顾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不惜以老百姓的性命为赌注,这是当前危机的肇因之一。

当民主被民粹绑架,当温和理性的声音被别有居心的政客煽动起来的仇恨叫嚣淹没时,就会有这样的结局。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只有互相承认对方在各自土地上的生存权利,只有接受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支持的两国方案的安排,才有可能享有真正的和平,长治久安。

这本来就是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艰难进程,举步维艰,踉踉跄跄,期间还见证了努力促进和解的埃及**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先后被本国反对和解的极端分子行刺身亡的下场,形势逆转,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成果泡汤,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内塔尼亚胡虽在**授权下试图组建**▲

随着哈马斯的恐怖袭击和以色列加倍奉还的猛烈反击,仇恨急剧加深,任何和解的尝试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是不可能的,两国方案的目标更是遥不可及了!这难道还不是历史的诅咒?

极右翼领导人伊塔马尔·本-吉维尔▲

走笔至此,说点轻松的话题,上文说到国家之间的历史诅咒,其实小到个人,亦复如此。他们生前籍籍无名,去世后忽然之间,名望就铺天盖地而来,这样的命运,也宛如被历史文化所诅咒。你将会怎样破解历史的诅咒?

有些人卧薪尝胆多年,庆幸的是终归有所回报,像罗丹,星爷,再苦再累也是有成绩的,但有的人于生前从未有人理睬过,尽管他们同样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罗丹雕塑作品▲

在各个领域上,都存在着死后才享负盛名的人。陶渊明是生于魏晋,火于北宋。

在古体诗上,逝后受到追捧欢迎的是陶潜,平生写下的诗篇无人问津,不仅如此,在此后七百年间,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也不是什么人间大道,天天要喝酒,没人知道陶潜说的是什么。

700年来评价陶渊明的文学大家有几十位之多,其中无一知音,真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了,等到了宋朝,欧阳修推荐,苏轼点评后,人们知道了五柳先生,才体会到“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掀起了从大宋开来才有的五柳风骨。

陶潜——平生写下的诗篇无人问津▲

**家**,五代人过去了,才发现他的曲子,不朽经典管弦乐——g弦咏叹调。

在古典**上,**的作品g大调经人替换了一个音调后,成为不朽经典。但那时距离**去世已时隔百年。之所以叫g大调咏叹曲,是因为传说在宫廷舞会上,**的大提琴被竞争对手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搬好小板凳,就准备看**出糗,结果**,气定神闲地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百年之后,此曲在德国大为流行,当这支乐曲弹奏给歌德时,歌德说:“*开篇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这**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然而在此之前,它竟然沉寂了百年之久,实属不可思议。

*家**▲画家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我的画是印象的,也是浪漫的,却是被野兽发掘的。

绘画上,梵高是经常被举的例子,梵高生前经济困难,有一户平民人家接济他,招待他常常吃免费的午餐,梵高自觉不好意思,就送给他自己的画作为报答,那家人客客气气的收下梵高的画作,但等梵高走了,就转身将画作撕碎,梵高知道后再也不去那户人家做客了。接济梵高的那户人家如果知道撕掉的是价值连城的作品,不知会怎么去想。后来梵高的作品,经野兽派的光顾后,立刻水涨船高,开出天价来。

画家梵高▲中国曹雪芹也是如此,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未写完《红楼梦》,来不及要版税的他便已去世。

曹雪芹尸骨未寒时就已经京城纸贵,随后百年荣誉加身,人们自发成立了红学会,出版各类红学著作,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雪芹▲就连戏剧家莎士比亚也有这样的遭遇。未有逃过“历史的诅咒”。

在戏剧上的体现,是莎士比亚,傲娇的英国人曾经说我们不愿意拿莎士比亚换你们的巴黎,因为莎士比亚是我们傲娇英国人的骄傲,一副哼,就不给你的情态,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英国是不吃香的,大学才子派中攻击莎士比亚的人并不少,说他剧本是**的,说他没上过大学,在国内不受待见的莎士比亚戏剧,从英国流传到法国之后,竟然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法国走了一圈引发了法国人民的巨大的轰动,法国人狂热的追捧莎翁剧作,英国人这时候才醒悟过来,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原来我国有一个叫莎士比亚的人啊!外国人怎么崇拜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呢?我也崇拜他吧,于是跟法国人比着热爱莎士比亚,而这时莎士比亚已经去世了,大家也并不了解他什么,甚至至今都说他是个谜,其实**是个谜啊,仅仅只是英国人鉴赏力不够罢了。

莎士比亚▲回归前文,世人都还记得这句最有名的“诅咒”吧!“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之翼将垂临到他的头上”。看来我们打搅了“法老大人”的休息。

《战城南》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历史故事 封建帝王的命运循环

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历程常伴随着土地兼并 经济崩溃 政权腐败等因素,但是否能够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本文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这一问题。西汉 权力之争引发崩溃。西汉在汉宣帝时期鼎盛,但随后出现腐败和权力争夺。汉元帝的柔弱领导引发了外戚 儒臣和宦官的权力斗争,导致政治混乱 吏治腐败。即便有改革者如大司空师丹...

秦制两千年 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秦制兴起于周秦之变,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秦制的核心在于效率第。一 集权统治和等级森严,它推动了中国从小共同体向大共同体的转变。秦制的确带来过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但也导致了不断的内耗和周期性的衰败。两千多年来,中国始终无法跳出秦制形成的历史循环,这既是一种悲剧,也...

液压泵经历重复的启停循环 快速的负载变化

功率反馈液压泵的耐久性测试包括使泵经受各种操作条件和应力水平,以评估其性能 可靠性和寿命。以下是对功率反馈液压泵进行耐久性测试的一些注意事项 .测试设置 设置一个测试台来模拟液压泵的真实操作条件。这可能涉及创建一个闭环液压系统,其中包括泵 适当的阀门 执行器和负载装置。确保测试装置能够复制泵在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