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2023-11-06 21:45:15 字數 4027 閱讀 8715

妈妈情绪稳,孩子情商高。

林语堂说:"一个思路清晰,情绪稳定的人,会给人带来安全感。"

母亲情绪稳定,会让家庭变得温暖幸福,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出色。反之,妈妈情绪暴躁,孩子也会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格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在胡适小的时候总有人上门讨债,但是母亲脸上没有怨气,反而给每位债主分了钱,好好地把他们送走。是因为胡适母亲稳定的言行才使得胡适学会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变得会宽恕别人,体谅别人。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财富。

人终会被少年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也终会因为一时一景解开一生困惑。一直以来的执念真的会在一瞬间全都释然了。

什么叫意难平?

就是我既想纠缠你,又想放弃你,既想做到和你不再联系,但又怕和你没有关系,既想退出你的生活,又不想真的失去你。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却又不能在一起, 或早或晚都得放弃,而我最心酸的是,我舍不得又得不到。到那时意难平终将和解。

儒家的观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向善之心呢?我们从单细胞生命可以一直追过来。有同情心的人能够体谅别人的喜怒,有更强的合作能力,于是他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能更有效地躲避风险或者联合起来抗击风险,于是就有了生存竞争的优势,生存率更高,死亡率更低。

这个解释也合乎我们前边对单细胞生命趋利避害的解释。进化论也能支持我们说的权分结构。

儒家文化不是实学,而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价值体系。

学校既不教数学,也不教自然科学和地理,培养出来的人,毫无逻辑创造的才能!生活里都是一些机智的文字游戏、婉转的甚至是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以及引经据典的考证,这也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极度泛滥。

对经济管理放任自流,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管理,这种仅靠吟诗作赋式的管理从古代持续到近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鸦片报偿区,鸦片报偿区负责所有上瘾的行为,看武侠**为什么觉得过瘾,因为正义得到伸张。这个区域让我们对不公正感到愤怒,对公正感到欣慰,哪怕我们个体不见得会从这公正中受益。

假设同情心和正义感在我们心中发挥不高不低的作用,算30分。用口渴打比方,我渴到80分,你渴到90分,这杯水是我喝还是给你?这取决于我感受到的你渴的程度。你我是老朋友,我能感到你40分的渴;你我是陌生人,我可能只能感受到你的10分。虽然能从外在表现看出你渴到90分,但我会选择自己喝。但当喝下这杯水,我渴的感觉只剩下30分,对你的同情却达到40分,神经元激活程度的计算结果,同情心就开始喧嚣着催我把水给你。管仲早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情心、正义感这种精神作用的强度与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正相关。

就是一场修行。

当年鲁迅说,他看到一代一代人,年轻时都很有闯劲,最后却都跑到儒家那里去了。我也曾经不理解,后来发现儒家最核心的观念在于内心满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张载的《西铭》,被认为是儒家表达世界观最精彩的一段,"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是父母,我就在中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百姓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类,最后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活着的时候我就顺势而为,做天命或造化让我做的事;死了我踏踏实实地死。人活到这个份上,那是真的找到归宿了。

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

"所有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元规则"自然是决定"潜规则"和其他各种规则的。谁的真实伤害能力强,谁就可以扩展自身的利益疆界。

血酬定律"所讨论的是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元规则"说的是暴力决定生存资源的分配规则,增加了一个规则因素,即用鲜血和生命打造生存资源的分配规矩,并且用暴力保护这种规矩。如此行使暴力,用生命换取资源,到底合算还是不合算?赚了还是亏了?这就需要根据"血酬定律"计算一番了。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合法伤害权的**力

当然有的时候合法伤害权不那么合法,举例,我嘱托一个贼说你咬这几个人,我让人家去诬陷别人、诬陷良民,这是不合法的。但是我让他这么做了,我的风险很小。我有一种低成本的伤害能力,凭着这个可以伤害在座的任何一个。你说这个东西值钱不值钱?合法伤害权值钱,这个低成本伤害能力也值钱。我们就看到,一旦手中有了这种东西,你是什么感觉?中国古代民间的一句老话叫做"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你手里有这个东西,揣着这个东西,你是很难老实的。

所以民间有一句话叫做"不要轻易练把式",练把式,会两下武功以后,你动不动就想去试。

世界观

是指彼此在用什麽样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或者发生事情时,彼此切入的角度是什麽,用什麽样的态度来面对。

例如网上有则名言明确指出世界观的不同:「当我说这个大海很美的时候,你却告诉我这海淹死过很多人」。

这就是对世界看法不同,不过观点并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只是角度不同而。

价值观

是指在生活和人生道路上,面对问题,需要做取舍,做决定的时候,你考量的权重便是价值观,其实牵涉的生活层面很广。

比如:你喜欢去餐厅吃饭,但对方觉得吃便当也可以吃得饱,何需去餐厅花钱?而你喜欢去美术馆,但他却说去装文青干嘛?

这些其实都是价值观与兴趣不同,所产生这样的价值观相左,在相处上就会比较困难,需要彼此的配合度高,才能处于融洽。

人生观

对世界有了认识之后,逐渐对自己也有了认识和思考,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想过的生活,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这就是你的人生观。

我的生活方式,你却觉得这是在浪费,人生观通常指的是对方认为生活的意义,与我们对未来的方向跟认为的价值在哪裡。

其实因为这些观点都源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不管是家庭生活方式到经历过的人事物,都会造就我们三观的基础。

什么才是真正的三观不合?

﹣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但是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这才叫三观不合。﹣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喜欢在大排档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但是他说那玩意儿死贵,还不好吃,说你真是做作,这才是三观不合。

﹣你喜欢假期去各地旅游,他就喜欢宅在家里,这不是三观不合,但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这就是三观不合。

爱的三重内涵:性,欣赏,责任感 。一个人让你滋生其中任何一种情绪,都会产生"爱"的感受,被ta吸引。

1生理层面的性吸引(动物本能)不受控地上头,强烈地想睡,不需要知道你是谁。

2 对人格魅力的欣赏(看见对方优点的能力)子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被内在属性吸引。

3底层需求的互补和适配(社会性选择)子阶层对等,或者需求互补,适合在一起的人。

crush,p友,短择有1就行。

当1+任意另一个因素,就会转化为稳定长期的亲密关系,长期关系必须2个以上因素结合。结婚必须有3,甚至可以只有3。

恋爱、**结婚的关系如上。你们可以对号入座。

假设你只展示外表,吸引来的都是crush、p友、短择。

为什么漂亮却谈不好恋爱?因为你没有。所以,你为什么脱不了单?因为你想要的是1+2+3,而这几乎不存在。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修行路上见人心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修行路上见人心。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之路,从咿呀学语到读书学习,到成年步入社会,再到结婚生子以及最终的落叶归根,这条路上你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这一切都成为你这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精彩纷呈,也让你尝尽人间辛酸,人情冷暖。这条路上有许多人和事会成为...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的悟道偈,也是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人生在世,本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心,修的是性,修的是境界。心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灵魂所在。修心就是要修得一颗纯净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宽容的心。只有修得这样的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

人生是一场修行,持戒而行,方能行稳致远

尊重他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无论我们的才华多么出众,我们怎样对待他人,如何尊重他人,都将决定我们能够走多远 取得多大的成就。首先,让我借用杨建勋年轻时参观柏林禅寺的经历来说明这一观点,当时的杨建勋自信满满,但一位僧人的一句提醒让他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变得得意忘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