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有四不过,子孙福气多”,这4种情况不能过寿,子女要慎重!

2023-11-04 20:25:11 字數 3228 閱讀 5555

点击右上方关注,解锁每天好文章。

文 | 薛铮铮aa

编辑 | 薛铮铮aa

给老人过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这项礼仪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家庭伦理和谐的追求,体现了孝道精神在中国社会中的根深蒂固。

但过寿却区别于普通的过生日,这二者不能随意混为一谈,对于过寿的规定,古已有之,今人仍当谨记。

父母在世时不可擅自过寿,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如今70多岁的老人还精神矍铄,也不乏80多岁的长者身体硬朗。

按理说儿女步入老年后,也该举办排场热闹的寿辰庆典,但如果他们的父母尚在人世,子女却操办寿宴,这在传统伦理观里绝对难以接受。

我国古来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家规,意思是说只要父母还健在,子女就不应该远行他乡寻开心,而要时刻关心照料父母起居。

过早举办寿辰,虽说是庆祝长寿,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是在向父母逼宫,暗示“该让位了”,这种行为自然被视为大不敬和不孝。

换位思考,子女提前庆贺寿辰,对还健在的父母也是种精神创伤,父母仍积极生活着,却眼看着子女举办寿宴,心中难免萌生出“自己该上路了”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传统观念里,子女的长寿被视为父母转移的福气,如果父母尚在,子女就擅自庆贺寿辰,等于截断了父母的福寿,加速父母的死期。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一些礼仪规矩也在不断调适变化,但变与不变之间总有度,子女还是要为父母着想,即使条件允许,在父母健在之际举办寿宴也非上策。

未满一甲子不可过寿。

按照古书《周礼》的说法,六十岁为下寿,八十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所谓下寿,就是指满六十岁可以过寿。

在古代,能够活到六十岁的花甲之年是非常不易的事,正好我国采用的“干支纪年”又是六十年一轮回,故有资格享受过寿之礼。

如果不到一个轮回就庆祝,不仅有失礼数,还会被视为对自己寿命的诅咒,因此要等到60岁再过寿,以示吉祥。

当然,六十岁只是过寿的起点,八十岁是中寿,百岁为上寿,每一个年龄都蕴含着对长寿的美好期待。

如“米寿”寓意八十八岁,因为“米”字可以看做是由上下两个“八”字外加一个“十”构成的,而“白寿”则指九十九岁,“白”刚好是“百”字少个“一”。

过九不过十”

所谓的“过九不过十”意思是说,逢九的岁数可以庆祝,逢十的则需谨慎,因为在中文里,“九”与“久”谐音,预示长命百岁,所以被视为吉利数字。

但“十”在古代被视为数字的极限,过了十就会衰败,如果过了某个整数倍的十寿,往往被认为不吉利,招致衰败,《周易》中所讲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损”,便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69或者79这种明确与“九”相关的寿辰,可以大操大办,买礼更精美,宴请宾客更盛大。

而如果是70或80这种十的整数倍寿辰,多半会提前一年庆祝,即在69或79岁时就举办寿宴,避开70和80大寿,以策安全。

除了明九,还有所谓的“暗九”,指的是9的倍数的年龄,比如等,到了这些暗九岁数,寿星也要穿红衣服、系红腰带,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不同地区对“九”和“十”的文化解读有些差异,江南等地更加强调“九”的寓意,会把等九年寿辰作为最重要的寿礼。

而北方一些地区则重视“十”,只要避开十的整数倍,其他年纪都不拘泥于是否与“九”谐音。

七。十。三、八十四岁,不能过寿。

俗语有云:“七。

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家里老人。

七。十。三、八十四岁的时候不做寿,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数字喜欢取整,而“73”“84”这两个数字则显得过于“零碎”,如果选在这两个年龄过寿,便显得不是太吉利。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是中国儒家两大圣人仙去的年纪,有着“至圣”之称的孔子,在自己73岁时离世,而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则活了84岁。

而自汉朝以后,儒家便几乎一直是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历代的统治者出于对儒家两位圣人的敬意,便禁止在。

七。十。三、八十四这个两个年龄大张旗鼓地操办寿宴。

如果换个角度,就连两位圣人都迈不过。

七。十。三、八十四这“两道坎儿”,一般的小老百姓,还是不要去随便挑战为妙。

结语。这些传统忌讳的本意,都是出于尽孝思,为长辈祈求长寿福禄,所以在筹办寿宴时,要注意礼仪,不能忽视数字谐音的含义,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祝寿效果。

当然,现代人也不必太拘泥于这些传统,只是了解其意义,在寿辰中谨慎用心,也是一种孝道表现。

从选择宴会日期,到准备寿衣寿带,从菜肴搭配到邀请贵宾,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长寿的祝福,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礼仪,也是中华寿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

总体而言,过寿礼仪的核心精神是孝道,但仪式形式可以因时制宜,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保其精神实质,使之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加强家庭凝聚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是发扬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孝文化,让过寿成为全家欢乐其乐融融的节日,传统规矩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关爱之情仍值得今人谨记遵守。

不忘本,方得始终。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及时**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俗话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其中“三不过”是什么意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过寿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打破传统的束缚,以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方式庆祝寿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幸福。他们希望通过过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特别的活动或旅行来庆祝自己的寿辰...

古老传统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 揭秘不过寿的三种情况

俗话常常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一句简短的谚语或许能揭示出博大精深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将深入 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 了解它的含义以及其中的三种不过寿的情况。生辰八字 时间的精粹。古人对于出生日期的重视可以追溯到 生辰八字 这是一种将出生的年 月 日 时转化为八个字的系统。人们认为...

过寿不能随便过,“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三不过具体指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庆寿活动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庆祝仪式,旨在表彰一个人在生活和事业中的成就和收获。过寿庆典通常举办在一个人的生日,尤其是在六十岁 七十岁 八十岁等重要年龄节点时,以突显这一特殊生命阶段的意义。这些庆寿活动不仅为庆祝者本人提供了一个愉快的时刻,也为家庭和社区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共同庆祝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