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抑郁症,我女儿跳楼了”孩子有这些表现是在求助,别忽视!

2023-11-09 12:05:01 字數 3821 閱讀 7298

最近,无意间看到了一部热播剧《他从火光中走来》。

其中有一幕,看得我泪流满面:

抑郁症女孩孙梦,因父母逼迫分手,爬到楼顶想跳楼,被消防员救下后,却因为父母一个耳光,导致回家后再次跳楼,一秒身亡,毫不犹豫。

这不禁让我想起著名心理学家布拉夫曼说过一句话:“大多数时候,孩子自杀,父母都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很多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

在大人眼里:小孩子懂什么,哪有那么多难过?因为在**的眼中,孩子是无忧无虑,没有烦恼的。

殊不知孩子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他在用他的心感知着这些事。

但是孩子不会自我调节,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

因此父母及时识别孩子的抑郁情绪,帮助他们走出情绪阴霾才至关重要!

1、抑郁症,绝不是矫情。

现实中,和孙梦父母类似的人不在少数,认为抑郁就是矫情/不懂事/叛逆。

为什么抑郁总是不被理解?

英国作家马特·海格,24岁时患上抑郁症,后来回望那段经历,他写道:抑郁是**的,它不是“感到有点难过”,也并不总是有一个明显的**。

在父母那代人认知里,只有躯体的病痛,没有心理上的疾病,然而,这样的认知却与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抑郁率相悖。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2023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14.8%。

也就是说,每六个家庭,就要有一个面对孩子抑郁的考验,而中国青少年的抑郁人数,已经高达2300多万!

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家长根本没听过什么是抑郁,心理医疗资源也十分匮乏。

一则**三四线城市青少年抑郁的帖子下,有人说,在他生活的城市,根本找不到心理咨询诊所,更别说专业的**师了。

整个小城,只见到过一个第二学历是心理学的”。

家长对抑郁缺乏正确认知,精神健康领域的医疗资源稀缺,这些都导致抑郁不被理解,面对这样的人社会环境,又有谁来救救抑郁的孩子呢?

在青少年群体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郁。主要因为面对压力时,女孩更容易用内化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因此经常会感到无助和绝望。男孩更多的是把压力外化,看起来就很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无论是表现为情绪低落还是烦躁易怒,哪一种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抑郁很容易被当成是青春期叛逆。所谓青春期叛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后,一边是日益茁壮成长的自主与独立意识,一边是父母觉得他们还未长大不愿放手。这两者的矛盾让青春期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突围欲望,所以才出现了叛逆行为。可抑郁完全不同,它是一种疾病。会对孩子的思维、认知、记忆能力、社交、自我价值感,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2、当一个抑郁的孩子决定去死。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但麻木和痛苦是累积起来的,同样,一个孩子的绝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在知乎上,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发的帖子。

她接待过一个14岁的男孩,父母把他送来时,已经确诊重度抑郁。

可即便如此,他的妈妈还在试探性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回学校?他成绩很好,可不能因为这种事耽误。

濒临自杀的孩子,和一心关心分数的家长,仿佛活在两个世界,没人知道男孩有多恐惧,每逢考试,他就紧张得心跳加速、头晕,满脑子想的都是:没考好怎么办。

后来就发展到无缘无故大哭、失眠、厌学,甚至烧炭自杀。

英国一项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发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抑郁的最大诱因。

抑郁症背后,往往站着一个“生病的家庭”。

开头提到的女孩孙梦,已经上大学了,还要被父母逼着做决定,他们把种种“霸王式”要求强加给女儿,言辞中全是辱骂和指责。

孙梦绝望地说:“他们只是担心自己而已。我死了,他们就不用担心有人气坏他们的心肝脾肺了,也不会折他们的寿。”

除了家长的不理解,失去生命的活力,也是抑郁患者面临的最大痛苦。

在孙梦的微博中,有这样几段话:

确诊了抑郁症反倒觉得平静了,感谢医生让我在他办公室睡了半个小时。”

提前一小时出门,还是迟到了,背过无数次的单词,还是拼错了,实在做不到你们想象的那么好,不想再让父母失望,也不想再耽误大家了。”

生活这个游戏太难了,我决定删号不玩了,如果有下一次,让我当一只蒲公英吧,朋友们,晚安!”

其实,抑郁的对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正如马特·海格描述得那样:你可以在抑郁的同时快乐着,就像一个清醒的酗酒者。

很多很优秀的孩子,表面看似平静,内心早已千疮百孔。所以,从来就没有一个孩子,是突然抑郁的。所有的抑郁,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压抑后才逐渐形成的。就像前来咨询的这位母亲的孩子,她在抑郁之前,曾多次向母亲发出“求救信号”,只是都被忽视了。在咨询的过程中,这位母亲就曾叹着气回忆起和孩子的日常:

我一直以为,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很健康的。

因为她之前有什么事都和我说,而我也会告诉她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之前,她经常打**回家,说自己学习压力大,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我就告诉她,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她鬼迷心窍,想要和别人谈恋爱的时候,我又告诉她,女孩要学会自爱,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远点;

她说不想去学校,觉得心情很差。在我看来这纯粹是犯懒,所以我就告诉她一定要去,不然成绩落下了怎么办……

直到有一天回家,孩子哭得歇斯底里,说自己站在学校的阳台上就想:跳下去算了。

我当时就慌了,立马带孩子去了医院,结果已经是重度抑郁。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开心,他就能走出抑郁。

这是种偏见,抑郁的人,无法体验任何美好的事物,比如日落、美食、旅行。

那种“吃点好吃的”“睡一觉就好”的想法,真的会害苦孩子。

3、面对抑郁,家长该醒醒了。

面对抑郁或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破除错误认知,正确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确实是一种疾病,但它并不羞耻。

微博上有个话题,几万名抑郁症患者鼓足勇气,把这件事告诉妈妈。

有个女孩说,因为抑郁症挣扎了7年,一直想自杀。

当自己终于鼓足勇气告诉妈妈,妈妈说:“你总是这样矫情,这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忍着吗?”

至亲之人的漠视、不理解,是对抑郁孩子最大的伤害。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的从业者,我想再次重申: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矫情”,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理解。

其次,收起高高在上,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放在次要位置,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不少家长的通病。

看过一个孩子在跳楼自杀前写的遗书:“妈妈,您不喜欢,那我就去另一个世界穿二次元衣服,不碍您的眼,这样我还是个乖孩子对吗?”

在妈妈眼里,孩子喜欢的东西下流、恶心,对孩子进行各种辱骂,逼得孩子抑郁自杀。

兴趣爱好,本就没有对错标准。

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这是尊重孩子的起码底线。

最后,理解和共情,是对抗抑郁的良药。

抑郁的孩子,最需要来自亲密之人的共情。父母一句“我理解”,就能为他们带去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人本主义者罗杰斯认为,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陈晶晶提出共情四部曲:接纳—倾听感受—认同需求—引导表达。

家长能做好这四步,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大大缓解。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爱孩子,就从此刻给予他关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

帮孩子把精神世界中肆虐的狂风,化作阵阵清风徐来!

18年前,张国荣因“抑郁症”跳楼自杀?背后的真相远没那么简单

年月日,香港乐坛巨星张国荣突然离世的消息震惊了全球。他在世时无论是唱片销量还是影视作品,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然而,他一直缺少的是一段幸福的爱情和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国荣的家庭背景 事业发展和爱情经历,他选择结束生命的原因。张国荣出生于裁缝大王张活海的家庭。尽管家庭经济收入可观,但...

16岁抑郁症女儿逼我离婚,一位母亲的哭诉,如果能够重来

编辑 望望教育 望望教育 阅读此文约五分钟,祝您阅读愉快。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而家庭便是我们最温暖 最重要的庇护所。然而,有时候,家庭中会出现让人痛苦不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 支持和勇气来面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个家庭故事,这是一位母亲的真实哭诉 她的岁...

产后抑郁还是冷暴力?女子跳楼身亡背后的真相

近日,一则女子产后疑遭婆家冷暴力跳楼身亡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据悉,该女子于月日晚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一小区跳楼身亡,其丈夫和婆婆均在现场。事件发生后,当地 和妇联组织介入调查,目前尚未公布最终结论。那么,这起悲剧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据派出所回应,经调查不存在家...